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2015年10月人民日报公布"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在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也获得高度重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生态文明建设同样位于突出的战略位置.准确认识新疆农村环境问题的表现特征,对新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实地调研、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归纳,认为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特征是生态人居状态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生态文化发展滞后.在分析了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往往涉及到农村居民点整治问题,两者的规划协调对促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州市白鹭谷旅游开发与农村居民点整治规划为例,剖析了两者在规划协调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两者协调发展框架,并从土地功能适宜性分区、村落-旅游体系有机聚合、延续乡村景观意境、社区参与、生态环境分级控制保护、联动合作机制与渐进开发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围绕加强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为目的,以社会经济发展、科学进步为目标,对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的规划、措施提出见解,供同行们探讨.  相似文献   

4.
山区环境因素的限制使得农村住房呈现地域性的空间格局,确定农村住房空间分布格局及重要影响因素的关联性成为山区居民地规划管理的核心要素.以金寨县为例,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点格局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通过引入地形要素(海拔、坡度、起伏度)因子,探索大别山区农村住房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地形要素的影响.系列实验结果表明:金寨县农村住房点间距离在0~140m时,住房呈现聚集分布的态势,表明大别山区农村住房之间因公共资源匮乏,受环境条件影响表现出较高的相互依赖性;而农村住房点间距离在140~400m时,住房呈现聚集、均匀、随机的多样性分布态势,表明大别山区农村住房缺乏宏观规划与分配;这种随机性趋势在400~10 000m的大尺度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相关分析表明,大别山区农村住房空间分布格局受制于局部地形条件,在海拔低、坡度小、起伏度低的地区,住房的聚集性较强,体现为相关分析的回归系数均达0.7左右;通过比较发现,地形要素对大别山区农村住房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为坡度起伏度海拔,坡度的决定系数达到0.6左右,对格局的影响强度是起伏度的1.1倍、海拔的1.13倍.本研究可为大别山区城镇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杭州市转塘镇双流地块农居点的规划设计实践,表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下的城郊新农居设计中,要尊重自然环境,继承和发扬传统家园归属感,从而提升人居质量的设计理念,同时对具有哲理和个性的聚落空间形态,以及现代江南特色民居做出一点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从城乡一体化角度,阐述城乡供排水系统统筹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划原则和措施对策.主要包括是否与城市联网供水、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模式的选择、不同地区排水系统的确定、水源保护以及适合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方式等几个方面,并提出实施的具体对策,以期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协调供排水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7.
根据宁波地区ADTD闪电定位系统2010~2012年的地闪监测数据、雷灾资料以及2012年宁波地区人口及GDP数据,选取年平均地闪密度、单位面积雷灾频数、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人员易损、经济易损6项指标,在详细分析宁波雷灾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宁波各县地区雷灾易损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分层聚类分析法得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海曙区为雷灾极高易损区,经济发达的江东区以及工业基地镇海区为高易损区,江北区为中易损区,鄞州区、北仑区、象山县、宁海县、奉化市为低易损区,慈溪市和余姚市为极低易损区.  相似文献   

8.
从开放性、社区化的规划设计视角,分析了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校园的可持续规划建设情况.总结其可持续校园规划建设的策略与措施,包括:开放型、社区化的规划理念,紧凑型发展的规划布局,与城市道路系统有机结合的校园交通结构,行人优先的校园道路系统以及人性化校园交往空间的建设等.这些系统性、层级化的设计措施推动了高品质绿色校园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其经验值得我国在建设绿色大学校园时借鉴.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指出在新疆,以促进小城镇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可缓解城市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要素分散及刺激内需的问题,也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农业化经营,因地制宜,选择性地进行小城镇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现南北疆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0.
近邻型风景旅游集镇规划的若干问题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风景区旅游集镇既可以保护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又可以促进集镇发展.根据风景区与旅游集镇的空间关系,对旅游集镇进行了类型上的划分.并以近邻型旅游集镇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编制近邻型旅游集镇规划所需解决的人口规模、功能布局、集镇特色和规划弹性4个关键问题;最后以西天目山风景区旅游集镇(白鹤)总体规划为例,阐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已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本文以宁波为例,在总结经济发达地区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宁波郊区地域类型,土地利用特点及其形成的矛盾机制,在宁波有关郊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探讨宁波城郊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旧工业区的研究,指出我国旧工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用地混杂、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质量差、缺乏活力以及与城市发展不相协调等;提出应根据城市发展状况以及旧工业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挖掘发展潜力,整合旧工业区用地;并以梅墟工业区为例提出一系列整合措施.如:优化环境,规划控制积极面对市场,用地开发控制模式多元化等.最后将其上升到城市经营层面上,阐述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宁波港北仑港建港自然环境中的气象、水文、地质地貌、水陆域和其他主要影响因素及地理位置,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认为该港区具有建设深水港的优良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5.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地面沉降这一灾害性地质现象,揭示了地面沉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破坏效应,如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状况,影响建筑物安全,导致疏排水不畅,沿海城市受到海潮侵袭,制约经济发展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可扩展多目标蚁群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无法灵活应对现实场景中多变的优化目标要求,也无法实现土地利用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根据常见的优化目标进行抽象建模,建立了可扩展的多目标体系,并与蚁群算法有机结合,构建了基于可扩展多目标蚁群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使土地利用配置在不同目标的指导下能够灵活优化,同时实现了土地利用配置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上的统一,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方案.最后对该模型,以杭州市萧山区2015年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数据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在多目标体系的指导下,合理配置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促进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并针对不同的多目标体系,给出具有不同侧重点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7.
晶体与建筑     
简述了矿物晶体与建筑的相似性,重点地阐述了晶体形态在建筑物外部体形设计中的应用,如水晶式建筑、绿柱石式建筑、电气石式建筑、晶簇式建筑、双品式建筑、浮生式建筑、平行连生式建筑和镶嵌式建筑。晶体式建筑具有天然美的造型,合理的力学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较好的采光、通风,占地少,节省建筑材料,宜于建筑的高层化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影响及变化情况,基于1995—2015年研究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当量因子评估法、热点分析法和敏感性指数法对关中平原城市群ESV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其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 a来,关中平原城市群ESV总体下降49.59亿元;在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调节服务作用突出,其中水文调节占主导地位;ESV 冷点和热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主城区主要为ESV 冷点集群区,而秦巴山地、山西省东部林地及黄河、渭河等主要河流周边是ESV 热点集群区; 林地、水域和耕地对区域内ESV变化影响较大。获得的研究区ESV宏观变化规律,可为今后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和城镇发展规划的编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影响及变化情况,基于1995—2015年研究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当量因子评估法、热点分析法和敏感性指数法对关中平原城市群ESV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其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 a来,关中平原城市群ESV总体下降49.59亿元;在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调节服务作用突出,其中水文调节占主导地位;ESV 冷点和热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主城区主要为ESV 冷点集群区,而秦巴山地、山西省东部林地及黄河、渭河等主要河流周边是ESV 热点集群区; 林地、水域和耕地对区域内ESV变化影响较大。获得的研究区ESV宏观变化规律,可为今后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和城镇发展规划的编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