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研究龙门山南段耿达—陇东断裂的空间位置和展布形态,为该断裂最新活动性的评价和最大发震能力的评估提供依据。针对耿达—陇东断裂所经过山间峡谷场地的基岩界面埋藏较浅、来自浅部的有效信号容易被震源附近强烈的干扰波覆盖等问题,在浅层地震探测工作中采取了小道间距、小偏移距、多道短排列接收和共反射点多次覆盖观测的工作方式,经数据处理后获得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图像,揭示了耿达—陇东断裂及其分支在宝兴县陇东镇若必沟一带的空间展布位置和近地表构造形态,耿达—陇东断裂为一条走向NE、倾向NW、近地表倾角约为65°~80°的逆断层,断裂通过处零星发育宝兴西河T1、T2阶地,但未见较大的河流冲沟发育和断错河流T1、T2阶地等现象。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一次性软件测试中软件故障暴露率与检测的故障数和故障排除效率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三角形模糊数算术运算下组件软件故障暴露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区的地震波衰减特征,通过双差定位法对龙门山断裂带653个地震重新进行了精确定位。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的精度均得到改善,没有了震源深度为0的地震,最小震源深度为0.8 km,10~20 km深度存在明显的发震层;重新定位后震源的测定误差在E-W方向平均为1.49 km,在N-S方向平均为1.41 km,在垂直方向平均为1.91 km。可见双差定位法的定位精度较高,研究成果可用于计算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区地震记录的震源距离和获取SH分量。  相似文献   

4.
The Longling-Lancang fault zone, consisting of sets of en echelon or clustered faults, is a newly-generated rupture zon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active faults, earthquake faults and earthquakes in zones. Formed in the Early-Middle Pleistocene, still active in the late, it moves dextrally and extensionally. It tends to cut off the locked segments and discontinuous segments at first, then pervades totally along the zone, accompanied by stro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5.
Genesis of continental seismogenic zone and a new fault zone mode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repeatedly on Mannari granit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confining pressure conditions. Systematic micro- and submicro-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analyses of granite samples deformed under 1.5 GPa (confining pressure), at 25℃—650℃temperatures and at 2× 10-6 s-1 strain rate show the brittle-ductile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s and microstructural associations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in naturally deformed crustal rocks and minerals. Brittle fracturing and crystalline plasticity co-exist and re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domain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mechanisms in the transitional domain results in the variation of anomalous strength values, which may best explain the genesis of the continental seismogenic zone. A new fault zone model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micromechan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analyses.  相似文献   

6.
均衡汇率是指一个国家对内、对外同时实现均衡的汇率。研究均衡汇率对国家制定对外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K rugm an汇率目标区理论建立了人民币均衡汇率汇率目标区模型。选取不同基础经济变量组合建立汇率目标区模型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说明1995—2004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对均衡汇率的失调度均小于4%。并用该模型对2005年末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目前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破碎断层变形破坏过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各庄矿F0断层是一条走向贯穿整个井田的破碎断层,极大地影响了该矿采区布置及矿井深部开拓,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重大威胁。为了研究F0断层在采动影响下的变形破坏过程,采用电镜、薄片及蠕变力学试验方法分别对断层物质的原样和3种含水量、5组样品的复制样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表明:围压效应、结构效应、含水量效应均对断层物质的性质产生巨大影响;断层物质具有明显的流动变形特征;结构面的存在、承压水的作用以及围压的改变极大地影响着断层物质的性质。试验研究结果对于分析断裂滞后突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东缘郯庐断裂带早期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龄的解释强烈依靠于构造热事件的发生温度和矿物的封闭温度,在缺少构造热事件的温度资料的情况下,很难对年龄数据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文章利用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计算了大别山东缘郯庐早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获得了350~450℃的温度区间,并且多数温度值位于430~450℃之间。该温度值大于40Ar/39Ar法中白云母的封闭温度,从而由主要以残斑形式存在的白云母获得的年龄值记录了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时间,190Ma左右的白云母年龄值为接近于韧性剪切带变形年龄的冷却年龄。并由此年龄和温度数据得出郯庐断裂带形成于大别造山带造山作用后期。该韧性剪切带形成温度明显低于所叠加的造山带高角闪岩相变质岩,也指示为造山后期走滑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探索活动断层滑动性质及断层系统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基于单自由度弹簧-滑块模型,引入速率-状态依赖摩擦本构关系,建立了单自由度弹簧-滑块系统的静力平衡方程,采用龙格-库塔法解非线性方程组,重点研究了滑动速率及系统刚度对断层滑动性质、系统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活动断层滑动速率越大,系统响应越大;系统刚度越大,越不易失稳.系统刚度低于临界刚度时,一旦断层产生滑动,系统将向失稳方向发展,系统的运动轨迹将越来越远离平衡点;系统刚度等于临界刚度时,活动断层将保持周期性滑动,滑动速率越大,应力振荡的幅值也越大,此时系统的运动轨迹为一极限环;系统刚度大于临界刚度时,断层经过短暂的周期滑动后.很快达到稳定滑动状态,此时系统的运动轨迹趋向于并最终达到系统的吸引子.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动力学--多力源多时期分段作用模式.早-中侏罗世,扬子与华北地块碰撞后的持续会聚力、古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力(安第斯型)联合作用于郯庐断裂带,产生了左旋压扭活动.晚侏罗世,西太平洋型的古太平洋板块挤压力作用机制率先作用于中国大陆边缘的北部地区,并一直持续到古近纪.其在郯庐断裂带中、北段诱发出上地幔上涌力,使其产生了右旋拉张活动;郯庐断裂带南段直至晚白垩世才受到这种机制作用.晚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俯冲带后退,上地幔上涌力作用已退到边缘海地区,郯庐断裂带全段受到边缘海地区上地幔上涌力诱发的次级挤压作用力,形成了右旋挤压活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应力场性质、盆地原型展布及构造环境分析,并结合同一时期大别造山带北缘火山岩主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大别造山带北缘和郯庐断裂带西侧区域为伸展构造环境,主张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郯庐断裂带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应为右行平移伸展活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莫里青断陷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系统分析,总结出西北缘走滑断裂带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西北缘断裂成盆期为一条高角度的走滑张性断裂,新近系受挤压应力作用发生反转,形成了内部发育众多具走滑性质的次级逆冲断层、挤压褶皱、花状等构造的西北缘走滑逆冲断裂带;宏观来看西北缘断裂经历了早期走滑拉张和晚期走滑挤压2个演化阶段;西北缘走滑断裂对油气勘探具重要意义:深大断裂通过提供大坡度构造环境、有效物源及保存条件为湖泊水下扇有效储集体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且水下扇中扇辫状水道微相上的油气产能较高;断裂带内部形成断褶皱等构造圈闭、具有挤压性质的逆冲断层封堵油气等因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效圈闭条件;各条件有效配置使得研究区西北缘走滑断裂带成为较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13.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火山活动与深部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 ,形成了一套以橄榄安粗岩系为主的火山岩。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与断裂带外明显不同 ,以富碱富钾、富轻稀土元素为特征 ,具有较高的 ISr值和明显偏低的εNd值 ,表明火山活动不仅与地壳混染有关 ,而且与深部地幔以及断裂带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该区岩浆起源于地幔底侵、壳幔相互作用下的壳幔过渡带 ,也反映此时的断裂带切入到壳幔边界。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变形分析发现,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的3轴比X∶Y∶Z=8.86∶4.32∶1,Flinn指数总体小于1,应变椭球体为扁椭球状;根据已知的倾角β等数据,进行此段区域的理论模拟,其汇聚方向与板块边界夹角α大约为50°~60°,Flinn指数小于1,与实际变形基本相符,显示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具有典型的斜向汇聚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剥露地表的时间以及前陆盆地对郯庐断裂带起源的指示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前陆盆地上三叠统至下-中侏罗统砂岩的端元组分分析结果指示了前陆盆地的物源区为大别造山带。砂岩成熟度从近断裂带处的1.54左右变化为远离断裂带处的5.4左右,反映了前陆沉积盆地中黄马青群及象山群应是直接来自大别造山带的原地沉积,也说明郯庐断裂带在晚三叠世时可能已经存在于大别山东缘。伊利石的结晶度多数介于0.24°~0.39°(Δ2θ),多型为2M型和1M 2M1型,指示了当时前陆沉积的热演化温度为190~320℃,从而反映了前陆沉积的最大原始埋深约为10 000 m。  相似文献   

16.
利用接收函数反演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深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接收函数的方法通过接收震中距30°~90°、震级在5.5以上的远震事件反演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区的深部结构,探索汶川地震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扬子地台西缘的莫霍面向西侧倾斜缓降;处在龙门山推覆体范围之内的都江堰、汶川一带莫霍面起伏变化不大,在跨过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后开始下降,向北降至黑水县附近后平缓上升.结合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远震P波波形资料接收函数反演结果:①2条被动源剖面均显示莫霍面在龙门山推覆体中央位置深度约43 km的地方出现不同程度的陡降,说明该断裂带是地壳厚度的陡变带,为扬子地台和松潘甘孜地台的构造边界.②莫霍面深度向南陡降至最深约68 km处后平缓上升,向北陡降至最深  相似文献   

17.
昭通—鲁甸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凉山次级活动块体南部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滇东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构造.为进一步了解断裂活动程度和晚第四纪活动性,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工程及样品采集与年代学测试等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昭通—鲁甸断裂带北东向3支次级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运动性质以逆冲兼具右旋走滑为主.(2)昭通—鲁甸断裂上,新棚子村开挖的探槽揭示出断层错断了晚更新世地层[(32 510±30)a BP];根据黏土层明显的砾石定向排列及砂石层扰动现象,推测断层可能错断全新世地层[(10 880±30)a BP].研究成果对滇东北及川滇交界地区地震趋势及地震危险性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应用Snoke方法计算了2000—2009年发生在小江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55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根据震源机制解分析,该区震源错动类型主要为走滑型,其次是逆断型,与小江断裂左旋走滑运动相符.整个区域主要受到近水平的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自北向南主压应力轴方位从南东转为南南东,与川滇菱形块体沿南东—南南东向的走滑和旋转运动相一致.另外,构造应力方向在0~20 km内有从北西西转为北北西的趋势,考虑力轴仰角无明显变化,认为构造应力在此深度内是相对连续的.  相似文献   

19.
敦密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控矿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敦密断裂带地质组构和物性等特征为基础,研究该断裂带在黑龙江境内构造活动规律,分析其东部含煤盆地的控制特点,研究表明:J3~K1及E2含煤盆地是古老的东西向构造与敦密断裂带的复合部位所控制的沉积盆地,依此理论发现了新的镜泊含煤盆地.  相似文献   

20.
郯庐断裂带南段安徽肥东西韦地区糜棱岩广泛发育,地表出露良好。通过对该地区进行细致的宏观和微观分析研究发现,韧性剪切带具有典型的左行平移特征;断裂带的持续走滑使糜棱岩带抬升并在浅层形成正花状构造;新生代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近EW向的强烈挤压,左行平移逆断层形成,并叠加于早期构造之上,从而形成当今地表所见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