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构建一个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痕量分析物的传感器广受科研工作者关注。分子印迹技术由于具有高选择性识别、高容量吸附、快速结合、热稳定性以及低成本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传感构建领域。以分子印迹聚合物为识别单元,结合荧光传感技术所构建的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物痕量检测方面成为研究重点。本文主要介绍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总结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的构建机理和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在金属离子、有机小分子以及生物大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重点探讨分子印迹传感器在不同数量的荧光团下检测一种或多种目标分析物的方法,包括单一荧光团检测单一目标物、比率荧光检测单一目标物以及分子印迹荧光传感的多元检测。基于以上分析和总结,提出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的当前挑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3.
4.
以Fe3O4磁性纳米粒子为载体、多巴胺(DA)为功能单体、血红蛋白(Hb)为模板分子,用氯铂酸氧化DA生成聚多巴胺(PDA),同时氯铂酸还原为铂纳米粒子(PtNPs),与Hb一起负载于Fe3O4纳米粒子表面,洗脱Hb后合成了表面分子印迹磁性纳米粒子(印迹Fe3O4/PDA-PtNPs). 将印迹Fe3O4/PDA-PtNPs修饰于磁性玻碳基底表面,制得印迹Fe3O4/PDA-PtNPs修饰电极. 实验结果表明,印迹Fe3O4/PDA-PtNP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粒径分布均匀,生成的PtNPs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刚性. 用印迹Fe3O4/PDA-PtNPs构建的传感器对Hb具有良好的识别性,在0.14 ~ 2.7 μg·mL-1 Hb浓度范围与交流阻抗变化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05 μg·mL-1. 相似文献
5.
6.
7.
基于环糊精的分子印迹技术综合了超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等多学科优势,对人为可控的大型超分子主体化合物的合成有着指导意义,对具有多位点识别人工酶的实现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环糊精的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不同种类的基于环糊精的分子印迹产物的合成,包括合成思路、步骤、方法以及识别机理探讨;然后着重叙述了该体系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其在分子识别、色谱分离、电化学传感器以及生物学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目前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基础理论、制备方法、结构表征及其在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人工膜、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雌二醇分子印迹技术在残留检测及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并对雌二醇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72篇)。 相似文献
9.
10.
荧光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操作简便等优点;然而,在使用单发射荧光传感器时,背景信号、温度、p H值等因素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为使检测结果更灵敏、准确,具有自校正特性的比率荧光传感器应运而生.将模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作用的分子印迹技术引入到比率荧光体系中,即分子印迹比率荧光(molecular imprinting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MI-RFL)传感器,具有高选择、高灵敏及便捷性等特点,广受关注.本文梳理了2017年以来MI-RFL传感器构建与应用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MI-RFL传感器的荧光源和工作机理,然后重点综述了能够提高传感器性能的印迹策略、荧光双/三发射类型,讨论了传感器的微型设计及在现场检测中的应用,最后,尝试提出了MI-RFL传感器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13.
14.
关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子印迹聚合物 (MIP)可在分子水平上对物质进行选择性识别 ,类似于酶和底物、抗体和抗原的关系 ,且具有生物活性物质无法比拟的稳定性 ,所以分子印迹技术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使其成为一个新兴的热门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16.
17.
米托蒽醌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弱酸性条件下, 以邻氨基酚为单体交联剂, 米托蒽醌为模板分子, 用循环伏安法电聚合成米托蒽醌分子印迹聚邻氨基酚敏感膜传感器. 该传感器对米托蒽醌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敏感度, 米托蒽醌浓度分别在3.3×10-7~1.0×10-5 mol/L及1.0×10-5~5.0×10-5 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减小量呈线性关系, 检测下限为1.6×10-7 mol/L, 同时对分子印迹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分析试验室》2020,(9)
构建了碳量子点(L-CQDs)和硒化镉量子点(L-CdSe)组成的双荧光体系,结合分子印迹技术,以地美硝唑为模板分子,制备分子印迹比率荧光探针(RA-MIPs)。在360 nm波长激发下,RA-MIPs在424 nm和603 nm处具有双发射峰,分别来自L-CQDs和L-CdSe,地美硝唑与L-CQDs之间的非辐射能量转移会导致L-CQDs荧光强度(F_(424))减弱,但L-CdSe荧光强度(F_(603))不受影响,猝灭效率(I_(424/603))与地美硝唑的浓度在0.065~14.1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低至47 pg/mL。对实际样品中的地美硝唑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8.0%~104.0%之间,RSD不大于3.9%。 相似文献
20.
分子印迹分离技术通过模拟抗体-抗原相互作用原理,专一地与目标分子互补性结合,从而将目标分子与杂质分离,是一种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分离技术。传统的分子印迹技术通常是在有机相中制备对印迹分子具有选择性的印迹聚合物,然而分子印迹技术的实际应用环境大多是水相体系。近年来,分子印迹水相分离技术受到了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分子印迹水相分离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水相中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设计原理与合成方法;印迹聚合物在水相中的作用机制;印迹水相分离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该项技术现存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