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汉以前中国没有宗教看佛教传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汉以前中国没有宗教这一角度,论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本文认为:宗教的产生是一定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佛教传入中国是因为宗法社会解体、人心不古的乱世的到来,使人们深感现实的痛苦、幸福的无望,要求从精神上得到慰藉;而传统的儒学理论,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正是这一切为佛教东来提供了前提。因此,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文化,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不同宗教文化的表述形式及表述内容都对其本民族的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而被中国本土化了的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精神意境和人生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基督教与佛教不同的宗教理念,从生命意识、家庭伦理以及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入手来此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探讨宗教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增杰的现代文学研究起步于报刊研究,他从史料的发掘与整理逐渐开辟学术研究的"自己的园地",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出版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创建与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增杰的现代文学研究起步于报刊研究,他从史料的发掘与整理逐渐开辟学术研究的“自己的园地”,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出版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创建与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报刊史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种类也极其众多,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报刊史料能很好地弥补相关史料的不足,因而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项史料。利用近代报刊史料研究中国近代史,需要加强对近代报刊史料的研究工作,要将报刊史料和其他史料结合起来利用,此外利用报刊史料也要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肇论》研究中的种种争论根源于时《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而从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与玄佛关系、僧肇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思想发展、《肇论》文本及后世影响等三方面来把握《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能够实现对《肇论》的整体性理解。  相似文献   

7.
知青史料,就是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作为历史记录留存下来的信息载体。对知青史料的采集与整理,不仅使知青史这一历史学专题更加充实和完善,而且对于进一步研究知青史,弘扬知青精神,都将起到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仔细地梳理了佛教的有关“牛喻”,在佛陀原始说法和部派三藏里,有极其丰富的“牛喻”,这是佛陀和部派学者为了更好地教化大众而说法时广泛采用的最重要的方便之一;其后的大乘佛教,虽然竭力抬高自己而贬斥原始和部派佛学为小乘,但是,大乘的“牛喻”大部分却来自小乘,实际上是对小乘“牛喻”的批判性继承;中国的禅宗,一向自称“教外别传”。但是,其“牧牛喻”不仅来自大乘,而且与小乘也有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后来佛教学者把禅宗的“牧牛喻”的渊源指定在大乘,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从宋代音乐史料看“雅乐”的神秘主义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正史中有关音乐史料的记载主要是《雅乐》,在历代统治阶段的《雅乐》中几乎都蕴含着极其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尤其以宋代的《雅乐》特别突出。本文从宋代音乐史料撷取有关史料,论述了《雅乐》应用的场合及内容,乐律制度,乐器制造和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系中央民族大学班班多杰教授与著名哲学诠释学家洪汉鼎先生,就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为主题的对话与学术探讨。其内容涉及西方哲学诠释学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差异与联系;中西诠释学和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契合点与内在关联;哲学诠释学经典文本与诠释文本关系之论和中国“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及“解释者比原作者更善巧”义之间的交叉点;哲学诠释学的“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与中国的“格义”“通经致用”“借古鉴今”之间的异同处;以语言为主线的哲学诠释学本体论转向,透显出汉藏佛经翻译所蕴含的外来佛教中国化的深层旨趣。本次对话,中西比较,相资为用,相得益彰,启人慧思,且涉及领域广、信息量大,对推进佛教中国化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文作者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原理和方法,如“套语”、“自我”与“他者”等,通过文本材料的考辩与分析,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来考察作为形象的制造者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如何认识和看待佛教的以及他与中国佛教关系,探讨“蜕化为国有”的中国佛教与作为“他者”的基督教在流传中国的过程中的异同规律。  相似文献   

12.
区别于传统基于图像和西文文档的公式定位方法, 针对中文电子文档的特点, 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规则相结合的独立公式和内嵌公式的定位方法。设计了适合中文文档的页面分行策略和词块划分规则; 选择适合中文文档的公式特征和机器学习算法; 针对公式定位中的过分割问题, 提出行合并与词块合并等后处理手段。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从中文电子文档中自动定位公式区域。此外, 构建了公开可用的中文数据集, 以促进不同数学公式定位方法间的相互比较及性能评估。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与佛教渊源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这主要表现在词汇上。通过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的三个主要途径的论述,指出中国古代汉语言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民国文献的收藏与保护现状,阐述了民国文献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探讨了加强民国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与佛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经常在变的,语音、语义、语汇、语法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短时间内看不出,时间长就明显了。为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研究佛都文化与汉民族语言的密切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1)佛都文化的传入;2)语言是研究文化的一把钥匙;3)佛教的传播促进了汉语的发展;4)汉语词汇的变化;5)成语佛源;6)汉语句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文献传播是佛教在中国汉地实施传播的一种方式。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文献传播方式是按照佛经汉译→汉文经录编撰→汉文大藏经刻印这一历史进程进行传播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对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成功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3世纪的天主教教廷使者、传教士,还有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当时已经注意到了中国的宗教问题,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谈到了中国佛教,尽管充满了误读,但不难看出他们在介绍异国宗教状况的表象下,理解异国文化的努力。大发现时代的欧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多停留在异国情调层面,商人、传教士未能也不可能深刻理解和感悟中国佛教,但其意义重大:这是继马可·波罗之后两百余年,欧人首次向西方传递了中国佛教形象。考察17世纪前欧人笔下的中国佛教形象,对今日中西宗教文化的交流不无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禅宗文化特色资源非常丰富,但存在资源整合不够,开发宣传力度不够,数字化建设水平低等不足。本研究提出以网络为依托,进行禅宗文化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构想,并详细阐述了禅宗文化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目标、内容、关键问题、技术路线等。  相似文献   

19.
禅宗既反对北方民间对释迦牟尼的狂热崇拜和偶像化,也反对南方士大夫崇尚义理,苦研佛经的教条化。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指出了“见性成佛”的佛教发展新方向。禅宗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印度式坐禅,中期中印融合的参禅,后期中国化的悟禅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从台湾光复时期至蒋氏父子的统治时期,国民党努力推广国语,使台湾基本普及了国语。同时,国语与闽南话、客家话等汉语方言相互接触,逐渐形成一种很独特的语言接触现象,为汉语方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案例。有关"地方普通话"、"汉语次标准语"的基本表述适用于台湾汉语方言与国语语言接触的研究。这个研究对现代汉语、汉语史、文化语言学研究和汉语教学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