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种律制的差异与钢琴调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三分损益律)和纯律是当今国际音乐界应用最多,影响最大的律制,欧洲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三种律制,中国律制的发展道路与欧洲有所不同,主要有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同时在实践中也存在纯律运用,从数学上看,纯律最复杂,而在音响协和性上十二平均律最差,正确运用律制对钢琴调律,要充分认识到十二平均律的特性,在实际演奏演唱中要注意律制的不同而进行调整,达到统一和谐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我国古代从结绳记事开始、文字的产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论述了我国古代书籍由陶文、甲骨文、青铜铭文到简策书籍、缣帛书籍、写本书、刻本书和印本书籍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原始社会,尚无专门的文艺人才,因为那时艺术的欣赏者和创作者是不可区别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富的增加,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剥削阶级除了追求物质享受,还追求精神享受,他们在酒足饭饱之余,还要听听音乐,看看舞蹈,此时,他们开始搜罗和蓄养、培训文艺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考察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赖以生长的文化背景诸如求知的态度,哲学,教育等因素对科学的影响,进而从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社会学角度解析了中国古代科技传统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在近20年来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专题。对这些新的研究专题进行理论反思,有助于发现其动向和动因,有助于时下和将来更好地开拓。这些宏观的学理综合将推动古代音乐史研究科学、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德治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经济基础、政治与伦理基础、文化演变基础。“礼”、“仁”、“德”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德治思想体系,在不同的时代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地批判与继承。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转型时期,我国教育打破了官学(政府设立的学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等新的办学模式。如何使各种各样的私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并与官学相辅车成。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事实上,这并非新时期的特殊产物,早在两千多年前它就在教育发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本文以史为鉴,从探讨我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和课程设置中,总结出古代私学的现实意义,以期以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有  相似文献   

8.
武举是我国封建社会设科考核,选拔将官的一种考试制度。在选拔军事人才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武术的创新与发展,武术的社会地位也因"武举"制度的发展而得以提升,使我国武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武术正常发展轨迹,却也促进了"武术"下移民间的步伐。也正是基于武举制的确立,促进了我国中华武术文化传统武学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矿物加工技术,包括早期的石器和陶瓦制作,中国先民使用矿物制作器件,古代铁矿的矿冶加工利用,古代的湿法提铜,古代重选淘洗技术的使用和记述,古代的浮选技术,古代铜、铁矿冶生产规模等;也简要阐述了近现代中国选矿工业的兴起与科技发展,总结归纳了现代矿物加工科学技术的创新成就。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史伯“和”“同”思想的由来及其发展的描述,指出,史伯“和”“同”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古代利、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正式产生。今天重提这一思想,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更有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在经济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中加强和改进工作方法,为中华民族胜利迈入二十一世纪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艺徒制是古代培养职业技能并实现工艺技术传承的一种教育制度。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官方的主导、教本的编制和技艺考评等是古代艺徒制持续发展的逻辑构成。古代艺徒制蕴含着深邃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现了就业谋生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教育价值,强调了“崇术致用”的教育理念,突出了产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孕育了社会化培养的教育形式,彰显了言传身教的职业伦理,对于创新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家在遭遇困厄或精神压抑不得伸展时,常会借著书立说、吟咏词章来抒志遣怀,从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现象——“发愤著述”。这种创作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理智与情感交锋的精神文化产物,表面看是作家发愤后的情绪宣泄,而其本质都是沿着“艺术触发”开始的文学创作过程,是一种带着痛苦的艺术收获。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屈原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刘勰的“蓄愤”说、钟嵘的“怨愤”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李贽的“发愤之所作”说等,都可被称为“发愤著述”文学观。关于“发愤著述”文学创作的核心论题,可集中归结于“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的文学观和“赋到沧桑句便工”的创作论,它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印证了“发愤著述”易于写就伟大、优秀的作品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