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两种不同的神府焦,以二氧化碳、水蒸汽及其混合物为气化介质,于热天平上在900~1000℃条件下进行气化反应性对比实验的结果。研究结果发现:在C+CO_2反应情况下,中试流化床气化炉捕集的飞灰反应活性要高于实验室自制焦的反应活性,有水蒸汽参与的反应,C+H_2O,C+CO_2+H_2O(0.06MPa,0.04MPa)反应,自制焦的反应性大于飞灰的反应性。结合两种反应的不同反应过程,从微观结构特征上分析了微孔表面积同反应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两种煤/焦(西山焦煤飞灰、神木煤),在小型循环流化床(CFB)气化反应装置上,以二氧化碳及氧气混合物为气化介质,在不同条件(900~970°C,0~30%氧含量)下的气化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气化温度,气化反应速度提高,尾气中可燃气体浓度(CO,H2,CH4)、碳转化率及气化效率明显提高。气化介质中的氧含量增加,CO浓度、碳转化率及气化强度明显增加。反应性高、挥发分多的煤种更适合在CFB气化反应装置上进行气化反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两种不同飞灰,以二氧化碳,水蒸汽及其混合物为气化介质,于热天平上900-1000℃条件下进行气化动力学的研究。结果发现,飞灰的气化速率随转化率的增大而降低,吾直线关系,提高温度20℃或气体发压0.2MPa,反应速率相应提高1倍左右及0.1-0.3倍。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两种煤/焦,在小型循环流化床气化反应装置上,以二氧化碳及氧气混合物为气化介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气化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气化温度,气化反应速度提高,尾气中可燃气体浓度(CO,H2,CH4),碳率及气化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先锋褐煤焦的铁催化CO2脉冲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脉冲反应技术研究了先锋褐煤焦CO2气化反应的铁催化作用,并考察了铁负载量,催化剂前体和制备方法对化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前体为Fe(NO3)3时活性最高FeC6H5O7次之,FeCl3最小。离子交换制备方法可显著提高FeCl3催化活性,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对煤焦表现催化剂浓度的影响,铁对碳化聚丙烯腈的C 气化具有异常高的催化活性,其活的种可能为铁碳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氧化钙催化煤温和气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报道了神木煤在小型流不反应器中,于450~750℃温度内,用CaO催化煤温和气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添加CaO后,气体和半焦产率增加,焦油产率减少;CaO粒子对煤温和气化生成的焦裂解具有明显催化作用;可以明显增加气相中H2、CH4、C1~C5产率,降低半焦中H/C比,CaO还具有明显的固硫和固CO2作用,最后,推测了煤温和气化中CaO催化裂解多环芳烃侧链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以沥青中间相为原料,氢氧化钾直接活化,获得了比表面达2363m ̄2/g的超高比表面炭分子筛(CMS)。分别以CMS、SiO_2、活性炭和θ-Al_2O_3为担体,制备了负载钼催化剂,并研究其加压甲烷化反应性能,发现活性依下面顺序增加:θ-Al_2O_3<SiO_2<活性炭(AC)<CMS。还分别以钼酸铵和磷钼酸(HPMo)为前驱体,制备了CMS负载钼催化剂,并考察了其煤气甲烷化活性,发现不同的催化剂前驱体对催化剂反应活性影响很大。根据产物中CH_4/CO_2的变化,推测CO在钼催化剂上的甲烷化反应包括如下两个步骤:(1)3H_2+CO→CH_4+H_2O,(2)CO+H_2O→CO_2+H_2。  相似文献   

8.
流化床半焦等温热重CO2气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等温热重法对400-900℃温度下流化床制得的神木煤半焦进行了CO2气化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排除反应初始阶段脱挥发分的影响后,不同制焦温度下的半焦的气化反应活性基本相同,这是由于所用热重实验条件下半焦脱挥发分后得到的焦具有相近的孔结构及活性点浓度造成的。实验得到了流化床半焦在950-1050℃范围内的气化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9.
煤焦制备条件对其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改变制焦条件(温度、升温速率、保温时间)制备了八个煤焦样品。-78℃下CO2物理吸附和200℃下O2化学吸附分别测定了它们的总比表面积和活性表面积。用XRD测定了它们的碳微晶尺寸。TG法测定了煤焦与空气在450、500、550℃下的等温气化反应活性,并用Arrhenius方程和半衰期法分别求得了每个样品的反应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结果表明:制焦温度越高,升温速率越慢,保温时间越长,煤焦的反应活性越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YBa2Cu3O6~7超导催化剂上CO2的加氢反应。应用TPD、TPR、SEM和原位FTI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发现,CO2极易吸附到YBa2Cu3O6~7催化剂的氧空位上。反应过的催化剂易被还原。反应的中间物种是醛基和甲酸根。根据FTIR结果提出甲醇是CO2和H2反应的直接产物,CO2+H2→CH3OH+H2O和CO2+H2→CO+H2O是体系中存在的平行反应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5个含有金属铁的环醚Fe(CO)3L(L1=Ph2P(CH2CH2O)2CH2CH2PPh2,L2=Ph2P(CH2CH2O)4CH2CH2PPh2,L3=OPh[(OCH2CH2)PPh2]2,L4=OPh[OCH2CH2)2PPh2]2)和[Fe(CO3)]2L5(L5=[Ph2PCH2CH2OCH2CH2PPh2]2).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进行了结构表征.用KI+醚类为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乙烷反应生成碳酸乙烯酯,反应选择性大于96.9%.催化机理为碱催化,催化剂的活性受醚的影响.能和K+形成稳定配合物的醚可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含金属铁的环醚和普通醚类相似,可以和钾离子作用,提高阴离子的亲核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原位”发射红外光谱技术,在280℃,0.5MPa反应条件下,对于Cu/ZnO/Al2O3催化剂 CO+H2CO+H2+CO2反应体系的反应过程进行了动态跟踪结果表明,CO|H2反应体系中,CO插入表面-烷氧基的金属-碳键可能是生成碳二以上醇的反应速控步骤。  相似文献   

13.
CO2/H2和(CO/CO2)+H2低压合成甲醇催化过程的本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在Cu/ZnO/Al2O3催化剂上CO2+H2,CO+H2和(CO/CO2)+H2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对合成甲醇动力学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合成甲醇的反应机理,解释了在(CO/CO2)+H2合成甲醇过程中少量CO2的作用及合成甲醇的直接碳源。  相似文献   

14.
在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采用了一种薄层环形固定床反应器,这种反应器有利于反应热的转移。在环形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的MgO/BaCO3催化剂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剂在500h试验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活性。在CH4:O2:H2O=5:1:2.3,CH4的GHSV为5700h-1的条件下,得到甲烷转化率为26%,C2烃收率为17.3%,C2选择性为67.5%;水蒸汽作为稀释气引入反应中,可分散和带走催化剂床层过多的反应热,减小床层温差。XRD结果表明,反应后的催化剂与新鲜催化剂的结构基本一致,催化剂具有稳定催化活性的原因,应归属于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具有一定的抗水蒸汽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工业应用为目的,采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在573~673K,0.30~1.20MPa的条件下,原料气组成为H_250~54%,CO11.7~20.7%,CH_42.1~14.3%,CO_26.4~11.5%,N_212.2~18.1%范围内,研究了φ5×3mmSDM-1型城市煤气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的宏观动力学方程。选择CO+3H_2=CH_4+H_2O(1)CO+H_2O=CO_2+H_2(2)为系统的独立反应,获得了可靠的动力学模型,井讨论了反应条件对甲烷化反应效率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H_2S和CS_2作硫化剂,用TPS和TPDS方法研究了水媒气变换催化剂CoMoK/γ-Al_2O_3的硫化及反硫化过程。用H_2S/H_2硫化时,只发现H_2S的消耗和H_2O的生成,用CS_2/H_2硫化时,首先生成CO_2,然后是CH_4,H_2O和H_2S,TPG实验表明催化剂表面上有积炭,造成催化剂的活性降低。但积炭在水煤气变换反应进行中逐渐除去。TPDS实验表明N_2不起反硫化作用,H_2和CO也没有明显反硫化作用,H_2O对CoMoK/γ-Al_2O_3催化剂有根强的反硫化作用。O_2能使催化剂部分永久性失活。XPS测试表明反硫化的催化剂中低价的Mo ̄(4+)转变成高价的Mo ̄(5+)和Mo ̄(6+),导致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7.
Ni/Al2O3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机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用变应答/质谱在线检测技术研究了Ni/Al2O3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反应要理,研究结果指出,在常压973K条件下,Ni/Al2O3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按直接氧化机理进行,H2和C烛甲烷部分氧化的一次产物,其主要反应可表示如下:1.CH4+xNi-NixC+2H2,2.O2+2Ni-2NiO,3.NixC+NiO-CO+(x+1)Ni。  相似文献   

18.
应用XRD、ESR、URDS、XPS及XAES等手段研究了CO2加H2合成甲醇Cu-Zn-O催化剂在还原后和反应状态下的表面化学状态。结果表明,在还原及反应状态下,催化剂表面仅能检测到CU^0,而未发现稳定的Cu^2+和Cu^+存在;ZnO被 部分还原产生低价锌Zn^(2-δ)+(0<δ<2)。关联活性测试结果认为:Cu^o/Zn^(2-δ)+O构成CO2加H2合成甲醇反应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19.
Ni-Cu和MgO-SiO_2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TPR,IR,TPD和TPSR等技术研究了以表面改性法制备的MgO-SiO2(MSO)表面复合物担载的Ni-CU合金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O加氢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O-CuO与MSO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部分MO与MSO形成表面物种从而使金属组分氧化物还原温度明显升高;还原后的Ni-Cu/MSO表面上存在着两类活性中心,即合金相中的Ni与载体相中的Mg2+(或Mg2+-O);在两类活性中心的协同作用下,CO吸附除有孪生、线式和桥式吸附态物种外,还有一种新的卧式吸附态(Ni...C=O→Mg2+).这种吸附态的活化程度较高,易在表面上发生裂解形成Ni-C和Mg2+-O,其中Ni-C是加氢反应的碳源;H2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解离吸附形成Ni-H和Mg2+-OH,前者比较活泼,是加氢反应的氢原.CO加氢生成烃类的反应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进行,其生成CZH4的选择性高于80%;H2O的生成反应按2(Mg2+-OH)-→Mg2++(Mg2+-O)+H2O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过渡金属单取代的杂多化合物[(n-C4H9)4N]8-n[PZn+BrMo11O39](Z=M2+n、Fe3+、Co2+、Ni2+、Cu2+)对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环己烯氧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基于动力学、红外光谱及电化学方法的研究,对反应机理作了讨论.认为这类取代的杂多化合物与H2O2作用形成了活性中间体,活性中心为参与取代的过渡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