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阐述了新疆东天山多金属成矿带的地质成矿背景,并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该区区域成矿背景分析、成矿带地层岩石组合、成矿带构造环境、矿带构造演化等的研究,发现了基本的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2.
天山北麓新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分析天山北麓第四纪活动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区域新构造应力场与活动构造发育机制的关系,进而阐明区域新构造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从陆西凹陷的实际资料出发,分析了裂缝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及不同类型裂缝的特征,研究了影响构造裂缝发育的因素,认为构造裂缝的发育受构造部位,孔隙度断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探讨了裂缝发育程度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给出了拟合求曲率的方法,与最近断层距离的计算方法,建立了裂缝密度的定量化预测方法-拟合曲率综合预测裂缝方法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对陆西凹陷的裂缝分布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依据二维地震剖面的精细地质解释,将塔北沙雅隆起东段自加里东中 晚期以来的断裂活动细分为3期,并对其复合发育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加里东中 晚期,区内主要发育近NW向的小型逆断层;海西早期,近EW向的压扭断裂开始大规模发育,部分近NW向的断裂也开始扭动,二者呈复合构造样式;海西晚期,区内断裂继承性活动,EW向断裂发生大规模逆冲活动,地层被大幅抬升,并遭受剥蚀.该项研究对于深化塔里木板块北部古生代构造变形研究以及油气勘探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构造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已经成为新疆石油勘探的重要靶区,但由于其勘探程度低,四棵树凹陷的构造研究不够深入,无法进行彻底的油区构造分析,对进一步寻找油气圈闭造成了困难.文中对四棵树凹陷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将其分为五大构造体系:(1)四固南断裂构造体系;(2)四棵树—–西湖—–奎屯南背斜;(3)固尔图断裂构造体系;(4)艾卡西断裂构造体系;(5)卡因迪克断裂构造体系;然后分别对每个构造体系进行逐一解剖,即主要从地震剖面入手,一一进行地震地质剖面解释,将其划分为每个具体构造,讨论其形成的时期以及动力学特点.重点是建立四棵树凹陷的构造格架,为进一步四棵树凹陷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可以在宏观上对活动断裂及其构造特征进行全面的解译和识别.在区域遥感影像图制作和地质解译的基础上,采用增强和融合等图像处理方法,提高了遥感影像清晰度和解译精度,同时结合野外调查、测量以及断裂活动年代样品的采集和测定,对孝丰-三门湾断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查明了它的空间展布,并鉴定了活动时代和运动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孝丰-三门湾断裂在杭州地区以挤压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左旋走滑运动,并在各个地段和各个时期表现形式截然不同,影响了杭州南部地区地层沉积和构造演化.该断裂对杭州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具备一定的控制作用,可能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  相似文献   

7.
通过地震剖面精细地质解释,对准南缘霍马吐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霍马吐构造带纵向上分三层,第一层为沿着古近系安集海河纽底部泥岩层滑脱的单斜带,第二、三层在霍尔果斯为一断层转折-复合楔状叠加褶皱,在玛纳斯为一断层转折-断层传播叠加褶皱,在吐谷鲁则为一断层传播-断层传播叠加褶皱,滑脱层分别为下白垩统和中、下侏罗统的煤系或泥岩.构造变形开始于塔西河组(N1t)沉积期,定型于西域组(Q1x)沉积期及之后,并大体具有“西早东晚”、“上早下晚”的构造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8.
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分布最集中的地质单元.研究表明该地区地层压力类型丰富,侏罗系底部及以下地层在凹陷内一定深度以下普遍发育高压,在莫索湾凸起的中南部侏罗系则整体处于超压状态.沉积型欠压实作用使得凹陷内侏罗系底部及以下储层流体以高压分布为主,腹部4400m以下地层中的高压形成则与成岩型欠压实作用有关,而构造挤压及叠置作用对西北缘高压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博格达山前渊大龙沟地区的二叠-三叠系(P-T)仓房沟群作了详细的岩石学、古流向、古地貌及古水动力方面的研究,认为可以识别出冲积扇、砾石质网状河,砂质网状河、曲流河、低弯度河、沼泽和淡水湖泊等沉积相类型,发现它们的形成与演化强烈地受气候和物源区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台西南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并结合重力和磁力资料,发现台西南盆地的主要构造走向为NE-NEE向,沉积上具有独特的双层构造,是一个与南海演化密切相关的新生代伸展型断陷盆地.这个盆地早第三纪开始发育,形成了大量的正断层和由它们控制的一系列半地堑,发育了古新世-渐新世的沉积.渐新世末期盆地受到挤压作用影响,发育了一系列的逆冲断层和反转构造,表明了台西南盆地"先张后挤"的演化特征,从中新世开始进入热力学沉降坳陷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演化及生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尺度、长时间的视角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是在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变化背景下形成演变的,它与长江的演变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演化及环境变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地质历史时期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对其影响巨大,而近现代人类活动的影响占主导地位.长江中下游湖泊特有的自然演变模式使得该地区湖泊营养本底普遍较高;密切的江湖关系使洪水成为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认为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严峻的富营养化情势是长期自然演化和近代人类干扰活动不断加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地块古地磁数据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地磁数据是构造地质学宣探讨地块运动的重要数据。本文依据古地磁数据可靠性判别国际公认的一些基本原则,积集作用近年来在对塔里木盆地研究中获得的古地磁新成果,并结合其他学者发表的古地磁数据,编制了塔里木盆地显生宙以来的古地磁综合数据表,这些数据将为进一步研究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地质发展历史、塔里木与华北、华南板块的相互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东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多金属矿产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天山造山带在晚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四阶段演化过程,即泥盆纪吐-哈古大洋形成,早石炭世俯冲造山,晚石炭世碰撞造山,以及二叠纪造山期后造山带的进一步变形.自北而南划分为大南湖-哈尔里克岛弧带、康-阿板块碰撞缝合带和中天山岛弧带等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带).东天山的矿产严格受构造控制,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期间发育的铜、金、铜镍硫化物等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具有十分明显的时-空演化规律.发育有斑岩型铜矿床、铜(镍)硫化物矿床、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和热液型金矿床等矿床类型.这些矿床在东天山地区构成四条大的成矿带:康古尔断裂以北铜矿带;金、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带(北带);阿齐山-雅满苏铁(铜)、银多金属成矿带(南带)和中天山地块铁、铅锌、银成矿带.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地块各时代视磁极及板块漂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塔里木地块古地磁数据编制的基础上,对塔里木地块各时代平均视磁极及板块漂移旋转过程进行了系统综合分析,提出了早奥陶世以来,志留纪、泥盆纪以后,第三纪以来3次主要板块漂移旋转对塔里木地块构造发展及油气移聚的影响,自早古生代早奥陶世,塔里木反块位于赤道以南,之后,塔里木板块持续北向漂移,侏罗白垩纪有折返现象,以后又北向运动至现今位置,白垩纪和第三纪磁倾角偏低,可能与压实作用有关,强调了地块旋转漂移及其在地质现象上的表现,以涉及与周边板构造演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疆博格达西段三个山一带地层被原1:20万区调厘定为下二叠统红雁池组(P1hy).通过对区内侵入该地层的石英二长岩体SHRIMP锆石U-Pb精确测年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31.9±2.0Ma(MSWD=0.37).结合近年来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早石炭世珊瑚化石的发现,将围岩重新厘定为下石炭统七角井组(C1qj),并初步认为该岩体年龄代表了博格达石炭纪裂谷由拉张快速转入碰撞阶段的初始侵入活动,从而为重新认识博格达造山带西段石炭纪的构造演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6.
天山山地构造地貌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天山构造地貌及其形成动力主要表现如下几点:a现代山体形表明,古老的天山山地早已不复存在,古生代的褶皱形态已遭严重破坏,现代天山主体是被产的古天山,经新构造运动再次强烈断块隆起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天山主体是断块隆升山地,不是褶皱断块山地,更不是被皱山地;b.天山构造地貌形成的主要动力是新构造运动,现代天山山体地貌的平面格局和垂直结构中新世前形成的天山准平原,通过上新世纪以来地壳断块隆升运动才  相似文献   

17.
南海深海盆磁异常分析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南海深海盆分布着大范围规律性很强的条带状磁异常。通过插值切割法对其中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磁异常进行分析。发现南海深海盆区的磁力异常具有叠加性,西南次海盆主要受约5km以上的浅部磁源的影响,表现为NE-SW向展布,5km以下磁异常的展布开始变得模糊,强度也变弱;而东部次海盆不仅受5km以上的EW向浅部磁源的影响,同时深部磁源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方向上也表现为EW向,但是强度随着深度而减弱。由此提出了两海盆地磁异常差异所反映的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西南次海盆的磁源是通过大陆边缘裂谷作用过程形成;而东部次海盆深部和浅部磁异常的磁源具有同时性和相同形成机理,是通过海底扩张作用的方式形成的。在结合其它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南海西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的动力学机制和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历史时期以来环境变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里木盆地具有现代干旱特征的环境始于第三纪以来,形成了于第四纪初、在历史时期内塔里木盆地的环境演变总趋势,湖泊变干,河流断流,植被衰退,沙漠扩张,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向着墟为越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生产活动方向发展,本地区地理环境变化是什么原始引起的?根据有关文字记载,塔里木盆地一直是干燥的荒漠气候、干燥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沙漠,以及气候的动力作用,是导致塔里木盆地现代沙漠化必然发展的自然因素。但是,人类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