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1].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数学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1]1研究综述诸多学者对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相关研究.聂晓颖、黄秦安[2]给出了构建数学课堂文化的四个维度;侯代忠、喻平[3]就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思考的三个问题,即“(1)为什么要研究这个知识?(2)是怎么研究这个知识的?(3)这个知识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李院德、史嘉[4]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本文中综合运用文献[2-4]中的相关策略,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节新授课为例,探究如何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华琴 《中学数学》2023,(23):46-47
<正>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或图象融合在同一道试题中加以灵活、综合考查,已成为近几年高考试题设计的一个新亮点.其符合新课标高考理念,关注所学知识的交汇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基于此,现归类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覃创  余泉 《数学通报》2023,(10):47-50+66
<正>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学生作业、考试、培训、招生等方面提出了意见,旨在重塑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让学校回归育人主导地位.但“双减”政策的落实是一项上下联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家校协同机制的完善,还应积极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发挥高考改革的核心价值功能[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四翼”是确保考查目标实现,是回答高考“如何考”的问题,是连接高考考查内容与命题实践的纽带,而高考改革重视基础性,强调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就是对“双减”政策落地很好的呼应[2].  相似文献   

4.
刘胡良  宋宝和 《数学通报》2022,(4):26-30+36
<正>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是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也是高考命题、评价的重要依据.针对高考中“如何考”的问题,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了“四翼”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1].“四翼”在高考评价体系的落实中居于关键位置,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1]2,提出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1]85“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86.然而在实践层面,一线教师对如何进行单元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2].运用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指导教学,有助于推进单元整体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意义的知识结构、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高考考查要求,主要考“四翼”即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创新性要求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1].素养立意是新时代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创新赋能是高考试题对考生素养的必然要求.所谓创新赋能,是指个体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独特才能.学生在掌握数学问题的通性通法的前提下,探索数学问题的创新分析和创新解答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郑锋 《数学通报》2023,(11):46-49
<正>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数学学科素养包含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索、数学文化四个方面,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示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1].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高考命题“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为了贯彻这一要求,高考数学命题加大了开放题的创新力度,强调利用开放题考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1问题提出2019年1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为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指明了方向,为规范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提供了保障.《意见》就如何提高命题质量指出:“拓宽试题材料选择范围,丰富材料类型,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1].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强调:“根据考查意图,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合理情境”[2].  相似文献   

9.
孙韩玉 《数学通报》2022,(2):49-51+53
<正>数学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1].同时,教材也是制定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大纲的基本依据.罗增儒教授曾指出:“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所以高考命题最具体、最方便的依据其实就是教材.”历年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题目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它既能体现考试公平,又能考查教学成果,具有鲜明的教学与向.因此,对一道教材习题的深度拓展与开发,抽象其数学本质,形成其知识体系,发挥其教育价值,这对于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第31届西班牙数学奥林匹克第2题为命题1如果(x+(x2+1)1/2)(y+(y2+1)1/2) =1,那么x+y=0.文[1]、[2]给出了命题1的三种证法,文[2]还给出了命题1的类似命题2如果x,y∈[1,+∞),或x,y∈(—∞,—1],且(x+(x2—1)1/2)(y+(y2—1)1/2)=1,那么x=y.  相似文献   

11.
<正>题目(2004年西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求证:对任意正实数a,b,c,都有1< (a/(a2+b21/2)+(b/(b2+c21/2)+(c/(c2+a21/2≤(321/2/2) (*)文[1]利用三角代换,在证以上右边含上界的不等式时最后一步有误!现将文[1]证明过程的最后几步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1引言《数学通报》2017年第5期问题2361[1]如下:若x,y,z是正实数,证明:■,其中“∑”表示轮换对称和.供题者在《数学通报》2017年第6期[2]中给出了解答.本文对该不等式进了探究,不仅得到了该不等式的另解,而且通过从几个方面深入探究,推广得到了几个定理.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形式,而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驾驭数学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反映,“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逻辑语言、图形语言和数表”[1].作为高考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高考加强了对数学语言的考查,在考查“数学知识积累”的同时, 还“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测量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潜在的学习能力”[1].这类考题贴近教材及学生的生活现实,它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  相似文献   

14.
于国文  曹一鸣 《数学通报》2023,(3):15-18+62
<正>相比于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席卷全球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问题提出逐渐走向教育研究的中心地带,数学教育领域对其关注也持续升温.[1]俄罗斯哲学家Lev Shestov(列夫·舍斯托夫)说:灵魂最本质的表现就是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的能力.[2]而问题对于数学学科的价值,则正如美国学者P.R.Halmos(哈尔莫斯)曾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3]国内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提出教学要比问题解决教学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更多.[4]由此可见问题提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1引言两角和正切公式通常由两角和的正弦公式与余弦公式经代数推导而得,多部三角学专著和经典教材作如此处理,如陈鸿侠等著《三角学讲义》[1]91页、《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四册上)[2]10页、人教A版教材[3]218页及苏教版教材[4]58页.几何是三角函数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正如项武义在[5]中所讲:“正弦、余弦函数是一对起源于圆周运动,密切配合的周期函数”,几何的直观性也符合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张希 《数学之友》2023,(15):95-97
本文对一道内涵丰富、蕴含数学文化的中考题进行多视角分析,理清几何结构[1]与代数表达之间的关联,得到多种解法;通过母题开发,得到系列好题.在解题教学中,不仅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2],还促进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向学生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数学文化.  相似文献   

17.
叶旭山 《数学通报》2023,(6):23-26+34
<正>“数学理解”是数学教学研究者持续关注的重要话题.斯根普将数学理解划分为工具性理解和关系性理解[1];李士锜认为:如果在心理上能组织起适当的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人内部网络的一部分,那才说明对一个数学概念、原理、法则是理解了[2];类似地,吕林海的研究表示,要对知识进行深刻、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3].这些研究表明:关于数学理解的观点虽然众多,但普遍认为数学理解是分层级的,大致划分为四个层级:散点理解、链式理解、网状理解和形上理解,呈现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形到有魂、从看得见到看不见的层级递进过程,具体表现特征如图1.  相似文献   

18.
陈庆菊 《数学通报》2023,(3):42-48+51
<正>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高考评价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力求运用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高考评价中完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设计,以及与素质教育理念、目标和要求的衔接.二是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多年来,高考评价体系在高考内容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中外教育发展和评价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综合评价的新理念.三是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基于素质教育理论和考试评价规律,创造性地将素质教育目标与考查内容对接,将素质教育评价维度与考查要求对接.[1]本研究结合2021年、2022新高考Ⅰ卷的数学试题,从高考评价体系的视角分析试题命题特点,并形成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中学数...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既重视考查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重视考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因而有高等数学知识背景的试题成为命题热点,以便于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有机衔接.求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是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也常为高考的热点,一般用分离参数法([1])求解,但有时需要结合使用洛必达法则([1])求解,但有时需要结合使用洛必达法则([2])以简化解题过程.现举例说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中的“构造思想”,是指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灵活构造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具有直观性、灵活性、构造性、可行性和思维的多样性等特点.在解题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构造思想”的理解与运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