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倍半物为还原剂还原TiCl_4,经异戊醚络合处理,然后在TiCl_4己烷溶液中35℃条件下热处理,制得对丙烯聚合具有高活性和高定向度的络合催化剂。研究了制备过程中各步反应产物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并讨论了TiCl_3低温晶型转变机理。  相似文献   

2.
<正> 丙烯聚合络合催化剂一般是由钛的氯化物和有机铝化合物及给电子体组成。Solvay型络合催化剂是用所谓三步法合成。我们采用烷基铝-醚络合物还原Ticl_4的一步法合成催化剂,不仅制备步骤简单,而且其性能也有所不同。三步法络合催化剂丙烯聚合动力学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本文报道一步法络合催化剂的丙烯聚合动力学、聚合速率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对络合型(Solvay型)TiCl_3催化剂—(C_2H_5)_2AlCl体系丙烯聚合进行了活性中心浓度C_p、链增长速率常数k_p和链增长活化能E_p等的测定,并与常规TiCl_3·0.33AlCl_3进行了比较,C_p以动力学方法求取,数均分子量以粘度法测定经分子量分布校正,结果表明,络合型催化剂活性比常规催化剂高,不仅是由于C_p增高,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k_p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 用反应法(MgCl_2/ROH/TiCl_4)合成MgCl_2载体Ziegler-Natta催化剂已被聚烯焊工业越来越广泛的接受。这不仅是因为这种催化剂体系具有高活性,用于α-烯烃聚合能得到高等规度的聚合物;而且比用研磨法制备催化剂易于控制操作条件,合成这种催化剂的关键步骤是醇溶解MgCl_2,再在低温下与TiCl_4反应。放出HCl和形成Ti(OR)Cl_3的同时,MgCl_2再次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而得到很好的载体。过去,曾从不同  相似文献   

5.
<正> Martin以无水稀土氯化物为载体,与磷酸三丁酯(TBP)在庚烷溶剂中反应制得LnCl_3/TBP/TiCl_4载体催化剂,其中以NdCl_3为载体的催化剂对乙烯聚合有很高活性,但对TBP的作用和载钛结构涉及较少。NdCl_3为链状晶体结构,不同于层状晶体结构的MgCl_2和TiCl_3(α和δ型)。我们对NdCl_3/EtOH/TiCl_4催化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与MgCl_2/EtOH/TiCl_4催化剂进行比较,发现NdCl_3载体催化剂与MgCl_2载体  相似文献   

6.
醚类会被广泛用来改性Ziegler-Natta催化剂,如著名的Solvay型催化剂就是用异戊醚处理β-TiCl_3,国内研制的所谓络合Ⅰ型,或络合Ⅱ型催化剂则是用异戊醚或正丁醚作为络合剂。乙醚与四氯化钛的反应物对3TiCl_3·AlCl_3催化剂有显著的改进,给电子体醚可使铝在催化剂表面富集。因而研究醚与四氯化钛或三氯化钛络合物的结构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已知四氯化钛和醚可生成多种络合物,但其分子结构及晶体结构测定甚少,本  相似文献   

7.
非均相TiCl_4/MgCl_2型Ziegler-Natta催化剂(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因其高聚合活性、高立构选择性及低制备成本,是目前聚烯烃领域重要的工业催化剂.本文综述了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α-烯烃(乙烯、丙烯)和共轭二烯烃(丁二烯、异戊二烯)配位聚合机理的研究进展,包括TiCl_4在MgCl_2表面的吸附、钛的烷基化与还原、烷基铝的作用、活性中心数目、活性中心价态、活性中心模型、可能活性中心结构及催化机理、给电子体作用等.最后,展望了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应用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溶剂剥离等方法证实了钛醚络合物可与3TiCl_3·AlCl_3催化剂发生固相反应。 TiCl_4·2Et_2O+2AlCl_3→TiCl_4+2AlCl_3·Et_2O 经钛醚络合物处理后的催化剂表面可用三层结构模型近似。钛醚络合物以其给电子体和Lewis酸两种组份影响着催化剂的性能。给电子体组份仍可产生诱导迁移作用,伴随固相反应还出现局域配位环境的变化,产生新的表面缺陷,这些皆有益于反应产物(四氯化钛)的键合负载。最后对高效载体型催化剂的研制也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9.
张敏  杨永  陈立班 《催化学报》2015,(8):1304-1311
首次在共沉淀过程中添加18-冠-6醚络合生成的钾离子得到了均一的高活性冠醚络合的锌-钴双金属催化剂,并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红外(TGA-IR)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了表征.元素分析发现K含量为1.2%. FTIR表明未加冠醚络合的双金属催化剂离心后上下部分呈现不同的络合状态,而冠醚络合的双金属催化剂仍保持均一. SEM表明冠醚络合的双金属催化剂为均一松散的结构.由于生成的钾离子被冠醚络合,不影响聚合反应效果. TGA-IR表明冠醚不仅络合K离子,还参与对金属活性中心的络合. XRD表明此催化剂具有低的结晶度.所制冠醚络合的锌-钴双金属催化剂能成功催化CO2与环氧丙烷共聚,其中CDMC3催化得到的共聚物碳酸酯含量为47.8%,副产物环状碳酸酯为1.5%,催化效率高达5122 g/g催化剂(32600 g/g Zn),明显优于不添加冠醚以同样工艺制备的DMC1(共聚物碳酸酯含量29.2%,副产物环状碳酸酯3.3%,催化效率4100 g/g催化剂(16300 g/g Zn).与不添加冠醚8次洗涤离心得到的DMC2相当(共聚物碳酸酯含量48.3%,副产物环状碳酸酯含量2.4%,催化效率5073 g/g催化剂(16400 g/g Zn)).基于此结果提出了两步的反应机理假设.  相似文献   

10.
首次在共沉淀过程中添加18-冠-6醚络合生成的钾离子得到了均一的高活性冠醚络合的锌-钴双金属催化剂,并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红外(TGA-IR)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了表征.元素分析发现K含量为1.2%.FTIR表明未加冠醚络合的双金属催化剂离心后上下部分呈现不同的络合状态,而冠醚络合的双金属催化剂仍保持均一.SEM表明冠醚络合的双金属催化剂为均一松散的结构.由于生成的钾离子被冠醚络合,不影响聚合反应效果.TGA-IR表明冠醚不仅络合K离子,还参与对金属活性中心的络合.XRD表明此催化剂具有低的结晶度.所制冠醚络合的锌-钴双金属催化剂能成功催化CO2与环氧丙烷共聚,其中CDMC3催化得到的共聚物碳酸酯含量为47.8%,副产物环状碳酸酯为1.5%,催化效率高达5122 g/g催化剂(32600 g/g Zn),明显优于不添加冠醚以同样工艺制备的DMC1(共聚物碳酸酯含量29.2%,副产物环状碳酸酯3.3%,催化效率4100 g/g催化剂(16300g/g Zn).与不添加冠醚8次洗涤离心得到的DMC2相当(共聚物碳酸酯含量48.3%,副产物环状碳酸酯含量2.4%,催化效率5073 g/g催化剂(16400 g/g Zn)).基于此结果提出了两步的反应机理假设.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应用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溶剂剥离等方法证实了钛醚络合物可与3TiCl_3·AlCl_3催化剂发生固相反应:
TiCl_4·2Et_2O+2AlCl_3→TiCl_4+2AlCl_3·Et_2O
经钛醚络合物处理后的催化剂表面可用三层结构模型近似。
钛醚络合物以其给电子体和Lewis酸两种组份影响着催化剂的性能。给电子体组份仍可产生诱导迁移作用, 伴随固相反应还出现局域配位环境的变化, 产生新的表面缺陷, 这些皆有益于反应产物(四氯化钛)的键合负载。
最后对高效载体型催化剂的研制也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2.
在Zicglet-Natta型催化剂体系中,我们以烷氧基氯化钛Ti(OR)_nCl_(4-n)(全文中n=1,2,3,4)作为丙烯定向聚合的催化剂组份,发现随着取代基(—OR)数目的增加,催化活性逐渐降低。为了深入了解络合催化剂中配位体的改变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我们用EHMO方法对催化剂体系R′Ti(OR)_nCl_(4-n)-(烯烃)进行了理沦研究,得到了与实验结果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出了用于CH_4气体氧化反应的块体PdO/Co_3O_4-CeO_2催化剂,并对其主要制备参数进行了详细考察,得出的最佳制备参数如下:Ce(NO_3)_3的添加量为0.05g,NH_4HCO_3溶液(0.1 g/mL)的添加量为5 mL,焙烧温度为300℃。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对其成分、晶体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催化机理。在测试催化剂性能的过程中,发现催化剂可在250℃下促使CH_4气体被快速氧化,且该催化剂展现出了优良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14.
<正> 聚腈作为新的一类共轭高分子而引起注意。本文在前报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了一系列脂肪腈(乙腈、丙腈、戊腈、庚腈和苯乙腈),系统地研究它们在络合能力较强的付氏试剂(BF_3和TiCl_4等)作用下的聚合反应与机理,同时测定了各聚腈的物理性能。 1.腈的络合聚合 腈类与付氏试剂可形成定组成的络合物结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3种不同类型的硅桥联茂钛配合物[Me_2SiN(Me_4Cp)TiCl_2(A),Me_2SiCpFluTiCl_2(B)及Me_2SiInd_2TiCl_2(C)]催化丙烯聚合反应的选择性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硅桥联茂金属配体的空间结构是其催化烯烃聚合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主要原因.聚合过程中,α-烯烃配位有1,2插入(一级插入)和2,1插入(二级插入)2种方式,3种硅桥联茂金属催化剂均表现为烯烃的一级插入,这种区域选择性与催化剂硅桥联配体的刚性结构密切相关.对烯烃聚合反应链增长机理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具有Cs对称性的Me_2SiN(Me_4Cp)TiCl_2和Me_2SiCpFluTiCl_2催化丙烯聚合分别得到无规立构和间规立构的聚烯烃产物,而具有C_2对称性的Me_2SiInd_2TiCl_2催化丙烯聚合得到等规立构的聚烯烃产物,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一种新型的、用NH4F作络合剂的络合还原法制备的Ir催化剂及其对氨氧化的电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由于溶液中的Ir3+和NH4F形成络合物, 因此用这种络合法制得Ir催化剂中Ir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8 nm, 要比不加络合剂时制得的Ir催化剂中Ir粒子的平均粒径(7.5 nm)小很多. 所以, 用络合还原法制得的Ir催化剂对氨氧化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都比不加络合剂时制得的Ir催化剂好很多. 且该制备方法简单、实用, 适用于催化剂的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相同制备工艺 ,制备分别以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DIBP)和 9,9 双 (甲氧基甲基 )芴 (BMMF)为内给电子体和不加入内给电子体 3种催化剂 .研究了它们在无外给电子体时聚合性能 ,以及合成的聚丙烯的等规度 ,分子量及其分布 .并采用CRYSTAF和1 3C NMR对聚丙烯沸腾庚烷不溶部分结晶性能和序列结构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内给电子体对聚丙烯分子链序列结构有很大影响 ;BMMF催化剂、DIBP催化剂和无内给电子体催化剂合成的聚丙烯规整性依次下降 .对BMMF催化剂 ,当烷基铝为Et3Al时 ,铝钛比增加 ,等规度和活性明显下降 .当烷基铝i Bu3Al时 ,铝钛比增加 ,等规度略微下降而活性增加 ;但是1 3C NMR研究发现其 (铝钛比为 3 0 0时 )庚烷不溶物的规整性与DIBP催化剂的庚烷不溶物的规整性一致 .这表明内给电子体在聚合中的作用不在于是酯还是醚 ,在于它与氯化镁的络合强度 .络合越强 ,得到的聚丙烯分子链越规整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丙二醇二苯甲酸酯(PPGDB)为内给电子体制备了一种新的丙烯聚合催化剂MgCl2/PPGDB/TiCl4. 该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时,除了具有与以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为给电子体的催化剂相当的活性和立体定向性外,其特点在于所得产物的分子量分布较宽(Mw/Mn>8.0). 采用红外光谱研究了催化剂中PPGDB与MgCl2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PGDB中的酯官能团和醚官能团可同时与MgCl2配位. 这种双官能团的配位作用是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较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直接有工业意义的TiCl_4、MgCl_2和酯络合物的晶体结构,并测定了粉末图,红外和紫外光谱。TiCl_4和PhCOOEt(L)生成(TiCl_4·L)_2和TiCl_4·2L两种络合物。MgCl_2与CH_3COOEt和H_3O形成MgCl_2·2CH_3COOEt·2H_2O络合物。这些分子间靠范德瓦力结合成晶体。相应的空间群分别为C_(2h)~5—P2_1/c,C_(2h)~5—P2_1/n和C_(2h)~5—C2/c。利用所得粉末图证实了研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过程中确有(TiCl_4·L)_2生成。对比高效催化剂和Mg络合物的红外光谱,表明催化剂表面络合物的配键与络合物相似。  相似文献   

20.
一般高效负载型催化剂多以MgCl_2或Mg系类化合物为载体,SiO_2、Al_2O_3等无机氧化物为载体的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催化活性很低。我们发现,无MgCl_2或Mg系类化合物存在下,以Y型分子筛为载体的Ti系催化剂,在常压下催化效率达10kg P/g Ti·h,并可有效地控制催化剂的载钛量。 1 实验部分 制备催化剂的玻璃反应装置经抽真空,充氮气数次后,依次以一定比例和间隔时间加入HY分子筛、Al_2Et_3Cl_3和TiCl_4,反应在室温、氮气保护下进行。乙烯、丙烯属聚合级产品,聚合过程在严格除水、除氧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玻璃仪器均需在100℃以上干燥过夜,用净化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