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
巴索夫1950年毕业于莫斯科理工学院,并在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列别捷夫研究所工作,从1958年起任研究所副所长。由于他和普罗科洛夫在脉泽基础理论方面的工作,二人与汤斯共享了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4
梅曼是一个电气工程师的儿子,靠修理电器读完科罗拉多大学。1949年毕业后,到斯坦福大学攻读研究生,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在休斯研究实验室工作时,他对汤斯的“脉泽”产生了兴趣。汤斯曾预言,微波脉泽的原理,在一定条件下也适用于像可见光这样短波长的电磁波。1960年5月,他制成了一个红宝石的圆柱体,两端仔细地磨成平行的平面,并镀上银;用闪光灯把能量输入其中,它发射出第一束激光。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81
约飞1902年在彼得堡工业大学毕业后去德国留学,师从伦琴。1905年回国。十月革命后,他建议并参与筹建在前苏联各地的16所物理研究机构,包括他担任所长多年的列宁格勒前苏联科学院物理技术研究所,对前苏联物理学的发展功勋卓著。他培养了不少人才,卡皮察和朗道都是他的学生。他本人毕生致力于固体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半导体的研究。他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指出,半导体是电子技术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71
哈里顿是前苏联发展原子弹的第二把手。他于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多科工业大学。1926-1928年,他被前苏联政府选派到卡文迪许实验室,在卢瑟福指导下工作,并获博士学位。他是卢瑟福的学生中去世最晚的。1931年他在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研究金属蒸气的凝结和离心法分离气体的理论。1939年他和泽尔多维奇对铀的链式裂变反应进行了计算,他们发表于1939-1941年的一系列论文为后来苏联发展原子武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
巴赫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29),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45),曾参加革命运动。民意党人,1885—1917年侨居国外。前苏联生物化学学派创始人。他研究细胞光合和氧化过程的化学作用,提出呼吸基础是许多连续的酶促氧化还原反应(过氧理论)。他组建了卡尔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1918)和前苏联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1935,从1944年起改名巴赫生物化学研究所)。巴赫1937年起为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2
主要从事用热扩散方法富集铀^235的工作。1936年,他和库尔恰托夫K^19一起发明了一种保护舰艇不受磁性水雷攻击的装置,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他是俄国核潜艇之父,并于1960年担任前苏联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75-1986年间担任前苏联科学院院长。本邮票的画面背景是核动力“北极号”破冰船。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89
库尔恰托夫1923年毕业于克里米亚大学,1923年起在列宁格勒理工学院任教。1933年,他对原子核物理发生兴趣,1938年被任命为该学院的原子核物理实验室主任。前苏联充分认识到哈恩有关原子核裂变这一发现的潜在意义。1943年,库尔恰托夫到莫斯科领导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46年圣诞节前夕,前苏联将第一台自持式反应堆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75
小赫兹是赫兹的侄子,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为德国打仗,曾负重伤。小赫兹和富兰克一起研究,确立了原子内部结构的量子化特性,并和他共享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8年任柏林夏洛滕堡理工大学物理学教授。由于他是犹太血统,在希特勒当权以后,于1934年被迫辞去教授职位。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还是留在德国并幸免于死。他被苏军先头部队俘获,从1945年起,在前苏联和民主德国工作。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7
汤斯是律师的儿子。1939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教授。他通过热或电的方法,把能量输送入氨分子中,使它们处于“激发”状态。然后,再使这些受激的分子处于具有和氨分子的固有频率相同的微波束中;一个单独的氨分子就会受到这一微波束的作用,以同样波长的微波形式放出它的能量,这一能量又继而作用于另一个氨分子,使它也放出能量。这个很微弱的入射微波波束起着雪崩的促发作用,最后就会产生很强的微波束(受激辐射微波放大,即泳泽)。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8
萨哈诺夫是物理学家之子。青年时代就显露出非凡的科学才华,26岁得博士学位,32岁直接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多次获斯大林奖金和列宁奖金,3次评为劳动英雄。他从事氢弹的研究工作,被称为俄国氢弹之父。他反对进行大气核实验,大声疾呼核裁军;竭力鼓吹公民自由、体制改革以及与非共产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这样,他成了前苏联国内最有影响和最为大胆的、持不同政见者。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83
卡皮察是俄国沙皇将军的儿子,1919年毕业于圣彼德堡工学院。1921年赴英国,工作于卢瑟福啪实验室,在产生瞬时强磁场方面居领先地位,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4年,他回前苏联后,便没有返回英国。卡皮察最有名的工作与温度极低的液态氦有关。这是一个首先由卡麦林一翁纳斯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20 0 2年 1月 8日著名俄国物理学家A .M .普罗霍罗夫在莫斯科的家中去逝 ,终年 85岁 .普罗霍罗夫和俄国物理学家巴索夫及美国物理学家汤斯一起 ,由于发明微波激射器和量子电子学方面开创性的工作 ,获得了196 4年诺贝尔物理奖 .普罗霍罗夫 1916年 7月 11日生于奥大利亚的昆士兰州 .192 3年和家人一起回到祖国前苏联 .他 1939年毕业于国立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 ,毕业后到莫斯科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当研究生 .他曾参加卫国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并两次受伤 ,后复原到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 1年他在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2 0世…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46-46
狄塞耳生于法国,父母都是德国人。在普法战争时,父母把他带到伦敦,后回到德国。他是在法、德两国接受教育的,在慕尼黑攻读工程学,以破纪录的最高分通过考试。在1897年之前,他己经完成了现在称为狄塞耳内燃机的发明。工作方式与奥托内燃机相似,但它不用电火花点燃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是以压缩油和空气的混合物而形成的热来点燃的。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95
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他又是一位天主教神职人员),1927年独立地求出爱因斯坦方程的弗里德曼(前苏联数学家,曾提出引力场方程的各向同性通解,称弗里德曼宇宙模型)解。他的文章发表在一家不知名的比利时杂志上,他设想,宇宙早期处于极端稠密的状态,现在宇宙中的全部物质集中在一个大约只有太阳30倍大的球里,他把这个球称为“原初原子”,像一个巨大的原子核,宇宙起源于这个“原初原子”的爆炸。他的学说比较粗糙,是后来的大爆炸宇宙学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3-143
肖洛改善了光源的相干性,导致了激光器的发明。把受激发射的原理从微波波段推广到光波波段有两个困难,一是要寻找更强的泵浦方法来将原子激发到高能态,因为光波波段的自发辐射要比微波波段快得多,上能级的布居很难保持住:二是要寻找光波波段的谐振腔,它提供了振荡所需的反馈机构。肖洛与汤斯一起合作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是姻兄弟。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6
斯密特是前苏联关于北极资源调查和开发计划的负责人,曾率领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而获前苏联英雄称号。邮票S29是白俄罗斯2001年为纪念施密特诞生110周年而发行的。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35
切伦科夫1928年进沃罗涅日大学学习。从1930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他的重要发现是:亚原子粒子的能量越大,它运动得就越快:但它永远不能比真空中的光速快。然而,光通过水等透明媒质时,速度要比在真空中慢。这时,高能粒子通过这类媒质时,它的速度就可能超过光在该媒质中的速度。这样,它就会拖着一条发光的“尾巴”。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0-160
瓦维诺夫(S)是瓦维诺夫(N)之弟。1945—1951年任前苏联科学院院长,他对固体发光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固体发光是固体吸收外来能量(电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而转化为光能的现象。它有两个基本判据:一是任何物体在一定温度下都有热辐射;二是外激发源对固体的作用停止后,发光还延续一段时间(称为余辉)。后一个判据是瓦维诺夫于1936年提出的,有了它,发光才有了确切的科学定义。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94
列别金斯基是前苏联第一个无线电工程科研中心——下诺夫哥罗德无线电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该实验室通过电子管(特别是大功率发射管)的研制和生产,建立无线电广播电台和短波长距离通讯方面的工作,对前苏联无线电工程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3
阿尔瓦雷茨是一位名医的儿子。他在芝加哥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并在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二战期间,他从事雷达和原子弹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探测基本粒子的气泡室做得很大,最大的直径为1.8m,用它测定和研究了寿命极短的“共振粒子”。这些粒子为数很多,为了解释它们的存在,导致了盖尔曼和尼曼的理论。他因发展了气泡技术和发现了许多共振态而荣获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