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元根 《化学教育》1984,5(4):38-38
实验装置在15×20试管的中部扎一橡皮筋,用排水(饱和食盐水)集气法收集半试管纯净的氯气,再用一个10毫升量筒同法收集满纯净氢气。如图1所示试管和量筒口倒立在盛有饱和食盐水槽中。实验时取下盛满氢气的量筒,保持浸没在食盐水面下,移至试管口下面,量筒的尖咀向号、乐器厂部慢慢下移,以使氢气转移到试管里跟氯气相混和。在室内漫射的光线下,即可观察到试管内产生白雾,液面也略上升。  相似文献   

2.
刚检验纯度的试管内存在氢气火焰,再用此试管用向下排空气法继续收集氢气前必须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火焰熄灭以免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3.
(一)初中化学课本(1955年4月出版,下同)第41页,图17,燃磷前可在燃烧匙内放少许细沙,细砂上再放磷,以免燃烧匙损坏。 (二)第44页,用氯酸钾制氧气,要说明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的实验,可参考高中化学(1955年4月出版)第一册125页及180页中有关的实验,选作演示之用。 (三)教师演示44页图19制氧时,除用排气法收集氧气外,还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一瓶,给学生说明注意事项,为学生实验(第166页实验5)准备条件。 (四)如教师用氯酸钾及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演  相似文献   

4.
电解食盐水,可获得三种在工业上都极有价值的产物:氯气、氢气和苛性钠。过去我在演示电解食盐水的时候,并没有将氢气和氯气取出来,这次我用了下面的装置,取出了这两种产物,并进行了实验。我认为这种装置既简单,而效果又好,所以我把他介绍出来,以资参考。一、实验器具与药品 (1)U型管一个。(2)碳棒一根,作阳极用(可从废电池取出)。(3)铜丝一段,烧成螺旋状,作阴极用(从电线内取出)。(4)装有直角小玻璃管和上述电极的5号橡皮塞子二个。(5)橡皮管二段,尖嘴玻璃管二根,烧杯(100毫升或蒸发皿二个,小试管二根。(6)酚(酉荅)溶液,含淀粉的碘化钠溶液和食盐的饱和溶液120毫升。(7)电源:用储电池或八个串联的干电池供给(12—15伏特)。  相似文献   

5.
沈克明 《化学教育》1985,6(1):36-36
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一试管氯气,用塑料片盖住管口,从水槽中取出,放入4-5粒锌粒,然后管口直立固定铁架台上(如图)。实验时移开塑料片逐滴滴加盐酸,产生的氢气使瓶气体从黄综色变浅时立即点燃镁条。  相似文献   

6.
氯气与钠化合:钠比锑的金属性强,为什么锑粉与氯气化合不用加热,而钠与氯气化合反而要加热呢?钠新切开的断面很快的与空气作用,表面形成化合物的薄层。怎样使学生观察到钠与氯气反应的真实的化学现象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按如下的方法进行了实验。课前准备:用排气法收集干燥的浓氯气2瓶(1瓶  相似文献   

7.
陈裕祥 《化学教育》1988,9(2):34-34
钠跟水反应放出气体的收集和检验,按照师范化学第二册 P229的操作,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操作,不够熟练,在试管中收集的氢气比较少,检验不出钠和水反应放出的气体是氢气,以致达不到实验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很方便地确认钠跟水反应确有氢气生成,特作如下改进。把一块橡皮塞制作成带有2个缺口的10mm厚的橡皮片,把它塞入18×150mm 的穿底坏试管中,并准备好带有尖口导管的橡皮塞一块,待用。  相似文献   

8.
顾公安 《化学教育》1991,12(2):42-42
氯气和氢气见光爆炸需要把两种气体混合。那么,用什么方法使两种气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混合呢?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27页上谈到的方法是:“把新收集的一瓶氯气和一瓶氢气口对口地对着,抽去瓶间的玻璃片,上下颠倒几次,使氯气和氢气充分混合”。我认为“上下颠倒几次”的方法的理论依据是错误的。气体混合不同于少量液体混合。容量瓶中的液体可以用“上下颠倒”的方法使液体混合均匀,这种混合原理是气泡搅拌;即容量瓶中的液体上面有一段气柱(液体未满),在上下颠倒时气泡在液体内来回运动,由于气泡“搅拌”使液体达到混合均匀。但混合两集气瓶气体就不同了。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化学实验中排放到实验室空气中毒气的含量,使有关这方面的演示实验,能改为同学自己操作的分组实验,以增强我们的感性认识和实验能力,我选择了卤族中氯气性质的有关实验,加以改进,将原来由集气瓶收集氯气的方法,改为用18×180(实际容量为32ml)的试管进行收集,在相同的实验室条件下,获得了相同的实验效果。经我多次反复测定,改进后实验室空气中氯气实际含量平均为0.32ppm,小于允许浓度1ppm,因此使这一重要的基础实验直接由学生分组进行成为可能,对增加和加强分组实验,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姚亮 《化学教育》1984,5(2):39-41
氢气在空气中爆炸实验初中课本中介绍的氢气爆炸实验,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氢气很容易跑掉,往往使实验不能成功,现介绍一种较容易成功的实验装置。1.实验装置见图1、2。内套管取一支小试管(管径不超过1.5cm)用塞子塞住后,用酒精灯火焰穿过石棉网(或青瓦片)的小孔而成的尖火焰,加热小试管离试僻底2cm处处等烧红处开孔后,冷却之,在沙轮上将孔磨光。  相似文献   

11.
水的电解     
化学教学参考书中关于水的电解实验,是不允许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大量的氢气和氧气的,所以在通常这些气体都被收集在短小的试管里。这里提出来的方法,是用电流分解水,所得气体是被收集在大的玻璃筒内。这实验可以说明工业上用铁作电极,在一个钟  相似文献   

12.
使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除了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之外,还有氧化铁(Fe_2O_3)、氧化铬(Cr_2O_3)和氧化铜(CuO)等都可以使用。除此之外,作者还用褐色的河砂和家用的食盐进行过实验。下面是一些实验的结果:先用纯净的氯酸钾实验,把氯酸钾2克盛在试管里,用三芯酒精灯加热,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经过2分39秒才集得50毫升的氧气。用同样方法把2克氯酸钾和1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只需43秒就可以取得50毫升氧气。用2克褐色河砂代替二氧化锰进行实验,51秒可取得50毫升氧气。但河砂并不是一种纯净物质,除了二氧化硅外,其中含有铁的化合物。如果把2克氯酸钾和1克氧化铁的混合物用同法试验,  相似文献   

13.
1954年1月号化学通报52页周子强先生对于苏联奚尤什金所著,周芬、王悦祖两先生编译的初中化学课本19页,图13所布置的氧化汞分解实验提出了意见,经过我们操作和研究,现在把结果写在下面:在试管 a 内置氧化汞粉末0.5克(装的不要太集中了,在试管底部所占面积要大一些才容易受热分解),用普通酒精灯加热,待其中空气受热排完后(约1分钟)再用试管 b(其大小和 a 相同,口径大约是1厘米左右,长度大约是10厘米左右)收集氧气。从实验开始到氧化汞全部分解,而且 b 管恰好收集满一管氧气,刚好用去6分钟。拆除装置,把微燃木条插入试管 b 内,木条立即在管内猛烈燃烧起来,取下试管 a,则见有光亮的银白色的水  相似文献   

14.
胡筱婷 《化学教育》1984,5(4):41-42
一氢气还原氧化铜在干燥试管底部用滴管滴入普通水一滴,转动试管,使试管底部涧湿,将适量黑色氧化铜倒入,与涧湿的试管底部充分接触,试管底部就附上了一薄层氧化锏,将多余氧化铜倾出,按课本要求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可得到光亮的红色铜,若强火加热,还可得到铜镜。  相似文献   

15.
在制取Cl2 和做Cl2 性质实验时 ,溢出的Cl2 对健康有害。我们把Cu在Cl2 中的燃烧等实验改在单球干燥管中进行 ,与其相对应的实验装置也微型化了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1 氯气的制取1.1 实验用品及实验装置 (图 1)18× 180mm试管、带有橡皮塞的单球干燥管、7号橡皮塞 (孔不打透 )、橡皮塞、铁架台、KMnO4 、浓HCl、NaOH溶液、脱脂棉、涂有凡士林的纸片。图 1 氯气的制取1.2 操作方法(1)把盛有KMnO4 的试管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加入浓HCl,将带有橡皮塞的单球干燥管插入试管 ,并在干燥管上口放上一团浸有…  相似文献   

16.
讲到初中化学缓慢的氧化和爆炸一节时,在课文里曾谈到[……例如空气和可燃性气体(如氢气、氧气、乙炔、沼气(甲烷)汽油蒸汽等)混合就容易爆炸]。因此教师在讲授此节时,除应联系氢氧混合能爆炸的旧知识来说明新知识外,还应仔细考虑配合一、二个直观而易做的演示实验,关于这一点在北京化学参考材料上是主张演示空气与汽油混合遇火爆炸的实验,其方法是用棉花蘸汽油在干试管中一抹,取出棉花后,在管口点火,可发生爆炸,我们认为用空气和汽油这两种物质发生爆炸,来说明爆炸这个现象和原理是很好的,但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7.
最新版(全日制普通高校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实验[2一4]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采用挤瘪盛满水的塑料瓶来收集和检验氢气,较好地说明了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但是,我们在重复该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该方法常常会因挤捏不到位,引起橡皮塞进出,甚至爆炸的现象。为此,我们利用废弃品,自制了一种既能充分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方便地检验反应产物,又能安全操作的课堂实验演示仪。  相似文献   

18.
蔡宣步  冯文俊 《化学教育》2020,41(21):67-70
在一定温度和气压下,氯气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仅考虑氯气与水反应的平衡是不够的,氯三离子(Cl-3)的平衡和盐析效应也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工业数据和实测数据探究不同情况下氯气溶解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氯气在水溶液中溶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夏凯 《化学教育》2008,29(2):60-61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更应突出绿色化、微型化、定量化、探究性和趣味性,在进行氯气性质实验时,为了解决氯气的污染问题,体现无(低)毒、低污染原则,利用针管进行氯气溶解性实验、氯水漂白性实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很好地发挥了实验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马恒隽 《化学教育》1984,5(4):39-39
选体积为0.5升或1升的不漏气透明塑料袋一个,袋口扎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并在玻璃管上套一段软胶管(见图1)。先将软胶管连结氯气发生器,收集量约为塑料袋体积1/2—2/3的氯气(注意充前将塑料袋压瘪,排去袋中的空气),收集氯气后用止水夹夹紧软胶管。然后向装有氯气的袋子再充氢气,充完氢气后用止水夹夹住胶管,去掉通氢气发生器的玻璃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