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使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除了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之外,还有氧化铁(Fe_2O_3)、氧化铬(Cr_2O_3)和氧化铜(CuO)等都可以使用。除此之外,作者还用褐色的河砂和家用的食盐进行过实验。下面是一些实验的结果:先用纯净的氯酸钾实验,把氯酸钾2克盛在试管里,用三芯酒精灯加热,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经过2分39秒才集得50毫升的氧气。用同样方法把2克氯酸钾和1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只需43秒就可以取得50毫升氧气。用2克褐色河砂代替二氧化锰进行实验,51秒可取得50毫升氧气。但河砂并不是一种纯净物质,除了二氧化硅外,其中含有铁的化合物。如果把2克氯酸钾和1克氧化铁的混合物用同法试验,  相似文献   

2.
周丹  陈庆林 《化学教育》1994,15(8):35-35
初三化学课本中,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多年来一直是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这个实验存在着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对催化剂概念难以从实验中建立等不足。  相似文献   

3.
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会科 《化学教育》2010,31(2):66-66,74
1氧气的制取 氧气不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而改用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制取。实验时往集气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及二氧化锰粉末,过氧化氢快速分解,氧气很快充满该瓶,无需另外收集。实验过程中,如果氧气的生成速率变得太慢,可随时用胶头滴管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相似文献   

4.
有人认为氯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时只能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其实,这是不全面的认识。要正确树立催化剂的概念,最好是通过实验,尤其对高一学生正式学催化剂时更为迫切。大前年秋季,我用红土(Fe_2O_3为主)、三氧化二铬、粘土(黄色)等代替二氧化锰作热分解氯酸钾制氧气的催化剂,效果并不差。特别是粘土,对自己启发不小。前年春,从苏联“化学教学”上看到有关材料,更有信心地领导了高一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人员,用排水取气法,并记录时间以实验上述制氧的催化剂问题。在增加使用砖粉、氧化镁、氧化铜及附近大量出产的硅藻土时,效果很好,引起小组同学的浓厚兴趣。但可惜记录较乱,没有计算氧气体积,事先称量也较马虎,所以无法列表比较,对全班同学影响也不够大。  相似文献   

5.
在由氯酸钾制氧时,通常是用二氧化锰(MnO_2)作催化剂,但是还有其他物也质可以用作催化剂。首先,在缺少二氧化锰时,化学教师能够容易地用其他物质(催化剂)来代替二氧化锰。其次,对不同物质催化性能的试验可以由学生在化学课外工作中进行并成为学生的良好的、  相似文献   

6.
我在准备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当堂用直接加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以制取氧气来通入氧炔吹管,在操作中感到很困难,(一个人不能做)对所生成的气体难以控制和调节;我就想到把氧气收集在贮气瓶中来使用即可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参看化学通报1954年,8月号,386页)。乙炔气体亦须适当控制,如果气流太急,逸散到课堂中是不够卫生的,因为乙炔气体有剧毒,我就根据乙炔灯的构造原理用一个烧瓶配上双空橡皮塞,一个空穿上分液漏斗一个空穿上玻璃导管,如图。这样能很好地调节碳化钙和水的反应,保持气流正常,这个反应是比较剧烈的,因此必须把水一  相似文献   

7.
Ⅰ.关于氧气方面的 (一)氧气的几个制法纯化学试剂(卡尔雅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册,324页。 (1)用氯酸钾制氧气通常使用MnO_2或Fe_2O_3作为催化剂,因为这些物质有时含有易燃杂质,所以必须预先进行检验,可以取少量KClO_3和MnO_2的混合物放在铁匙里灼烧,注意  相似文献   

8.
普通化学第十五章的臭氧器。(见普通化学第三册375页图94),我们可以自制或改装。现将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分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实验器具与药品盛牙刷的玻璃筒(或大试管)一支,玻璃缸一个或烧杯,试管两支,玻管一根,铁架台,酒精灯,厚纸板(或薄木),导线,稀硫酸(浓度20%),一品红溶液,二氧化锰和氯酸钾。  相似文献   

9.
林健康 《化学教育》1988,9(1):50-50
实验室里铜燃烧匙在演示中常被烧穿或腐蚀,损耗量颇大,若有的实验(如硫的燃烧)改用瓷燃烧匙可耐高温且现象明显。实验室里酒精灯常因灯帽或瓷芯环破损而造成整体的报废。用以下介绍的烧瓷法,可以自制瓷燃烧匙和酒精灯瓷芯圈,还可作为第二课堂结合硅酸盐教材而开展的活动内容。一、制作方法1.将瓷土(高岭土或其它纯粘土)晒干、粉碎,通过50目的细筛,即得细土粉。(小工厂采用泥浆沉降法除去粗砂砾。)2.在土粉中拌入2%氧化镁、3—5%氧化铝或灼烧过的熟土粉,拌匀后加水揉成泥团  相似文献   

10.
沈开惠 《化学教育》1981,2(6):31-31
高中化学(试用本)第二册第186页的演示实验和第262页的学生实验,均采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接收馏出的乙酸乙酯。这对制备、分离是有利的。在中学阶段只要求看到透明油状液体浮在液面上,并闻到果香味。为此,可直接用冷水收集馏出物。这样收集的馏出物呈酸性,可抑制酯的水解,有利于配合课文的讲授。  相似文献   

11.
陆雪良 《化学教育》1994,15(6):33-33
按现行中学化学教材演示钠在氛气中燃烧。至少有以下两个缺点:(1)实验用的铜制燃烧匙,尽管铺上细砂或石棉,在剧烈燃烧时,必将伴随着棕色的烟(CuCl:微粒)。(2)钠块先引燃再伸进氯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是从燃烧到燃烧,现象无多大差别,也不能很好说明课本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第20页:第7行:“纯水无色,但水层很厚就显出天蓝色,玻璃也是这样的……玻璃的稜边是绿色或淡青色。”我们以为水的天蓝色和玻璃的淡青色是不完全相同的。水深的颜色是光的折射,而玻璃的颜色可能有铁离子的颜色。第三章氧和氢:第29页:实验制氧。最好同时用两个干试管,各装等量氯酸钾少许,一管中再加微量二氧化锰并混和之,另一管只有KClO_3。两管同时加热,则更容易观  相似文献   

13.
关於二氧化錳对氯酸鉀催化作用的示教实驗,初中教科書沒有实驗的方法,用高中教科書圖44(1955年4月出版第125頁)学生也不易明顯而直接的看出由於催化剂的加入而使物质反应速度迅速的改变。如改用下列裝置(如圖),教师既便於操作,所需時間也短;而且  相似文献   

14.
铝在空气中燃烧的探究教学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辉昌 《化学教育》2007,28(12):50-50,52
1失败中质疑针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必修),第80页的演示[实验4—1],铝箔在氧气中的燃烧,按课本中的操作反复实验都失败。为此,笔者组织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认为可能是:①表面氧化膜隔绝了铝与氧气的接触;②温度未达燃点;③接触面积小。于是提出了铝在空气  相似文献   

15.
1.氧与氨的来源: 在氧化氨法制取硝酸的装置圄a中,用硬质大试管盛KClO_3氯酸钾和MnO_2二氧化锰的混和物和热制氧,因KClO_3在MnO_2的催化下,很快便分解出大量的氧气,经b瓶中用水洗涤,使氧气较为纯净才通入c瓶的浓氨水中,因氧气通入浓氨水中氨水随即分解出氨来(不用加热);在瓶中和氧气混合,以通入d接触器(粗玻管)中。  相似文献   

16.
初中化学第165页图96,关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驗,演示时学生不能明显看出。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改进了这个实驗的方法(如图)。在洗瓶中的石灰水很快变混浊,同时在空干燥管出现了小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2006年4月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91页图5—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和第92页图5—5“镁条燃烧”,是支撑质量守恒定律的2个重要实验。不要以为这个实验简单,最近许多实验者反映,Fe与CuSO4溶液的反应速度很慢,CuSO  相似文献   

18.
在《化学教育》1988年第4期《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机理探讨》的文章里,谢钰同志从理论和实验上推出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机理为: 2KClO_3+2M_nO_2(?)2KM_nO_4+O_2↑+Cl_2↑ (1) 4KM_nO_4(?)2K_2M_nO_4+2O_2↑+2M_nO_2(2) 2K_2M_nO_4+Cl_2(?)2KM_nO_4+2KCl (3)总反应式:2KClO_3+(2M_nO_2)(?)2KCl+30_2↑+(2M_nO_2)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认为上述反应只能是  相似文献   

19.
童昌 《化学教育》2013,34(1):71-72,75
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预先加入适量的20%氢氧化钠溶液。用改进后具有换气孔的胶头滴管代替铁或铜质的燃烧匙,取用少量硫粉,套上较硬的透明塑料片,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并用黑色小站牌作为反衬底色。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更加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停止后,密封振荡,静置半小时左右,充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20.
钠在氯气里燃烧的演示实验,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说明氯气的化学性质是非常活泼的,它和金属能够起化合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这个实验又能说明物质燃烧新的概念。因此钠在氯气里的燃烧是一个最有价值的演示实验,由于反应生成物是学生熟知的物质——食盐(2Na Cl_2=2NaCl)。这样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极深刻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