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了NiCo2S4薄膜,利用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测试研究了NiCo2S4薄膜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充放电机理。采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和选区电子衍射(TEM&SAED)表征了NiCo2S4薄膜首次循环过程中的组成与结构变化。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NiCo2S4薄膜在3 μA·cm-2的放电电流下,0~3 V(vs Li+/Li)范围内,薄膜的首次放电容量为698 mAh·g-1,经过200次循环之后的放电容量为365 mAh·g-1;在循环伏安测试中得到了分步反应的可逆氧化还原峰。TEM和SAED分析结果揭示了NiCo2S4薄膜与Li的电化学反应机理:首次放电过程中NiCo2S4与Li发生转化反应生成了Li2S、Ni和Co,充电后生成了CoS和NiS复合薄膜。后续循环为CoS和NiS复合薄膜的可逆分解与形成。研究表明NiCo2S4是一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相似文献   

2.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了NiCo2S4薄膜,利用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测试研究了NiCo2S4薄膜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充放电机理。采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和选区电子衍射(TEM&SAED)表征了NiCo2S4薄膜首次循环过程中的组成与结构变化。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NiCo2S4薄膜在3 μA·cm-2的放电电流下,0~3 V(vs Li+/Li)范围内,薄膜的首次放电容量为698 mAh·g-1,经过200次循环之后的放电容量为365 mAh·g-1;在循环伏安测试中得到了分步反应的可逆氧化还原峰。TEM和SAED分析结果揭示了NiCo2S4薄膜与Li的电化学反应机理:首次放电过程中NiCo2S4与Li发生转化反应生成了Li2S、Ni和Co,充电后生成了CoS和NiS复合薄膜。后续循环为CoS和NiS复合薄膜的可逆分解与形成。研究表明NiCo2S4是一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asicon化合物Li3V2(PO4)3, 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产品进行了物相分析. 采用充放电测试, 循环伏安(CV)研究了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能和锂离子的脱嵌过程, 计算出Li在固相中的扩散系数(10-8 cm2•s-1); 采用交流阻抗测试(EIS)研究了Li3V2(PO4)3的电极过程; 对两种类型的阻抗图谱提出不同等效电路模型并对结果进行了拟合; 研究了Li3V2(PO4)3电极过程动力学以及新鲜电极界面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asicon化合物Li3V2(PO4)3, 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产品进行了物相分析. 采用充放电测试, 循环伏安(CV)研究了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能和锂离子的脱嵌过程, 计算出Li在固相中的扩散系数(10-8 cm2•s-1); 采用交流阻抗测试(EIS)研究了Li3V2(PO4)3的电极过程; 对两种类型的阻抗图谱提出不同等效电路模型并对结果进行了拟合; 研究了Li3V2(PO4)3电极过程动力学以及新鲜电极界面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5.
将LiNO3和Ti(OC4H9)4填填充在有序介孔碳CMK-3 孔道中, 然后烧结合成了Li4Ti5O12/CMK-3复合材料.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 利用差热-热重分析(TG-DTA)测试复合材料中Li4Ti5O12的含量. 利用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技术考察了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 发现Li4Ti5O12分布在CMK-3孔道中及其周围, 复合材料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显著优于商品Li4Ti5O12, 复合材料中Li4Ti5O12的比容量明显高于除去CMK-3的样品(在1C倍率时比容量为117.8 mAh·g-1), 其0.5C、1C和5C倍率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0、143 和131 mAh·g-1, 库仑效率接近100%, 5C倍率时循环100次的容量损失率只有0.62%. 本研究结果表明CMK-3明显提高了Li4Ti5O12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 可能是CMK-3特殊的孔道结构和良好的导电性减小了Li4Ti5O12的粒径并提高了其电导率.  相似文献   

6.
脉冲激光沉积LiFePO4阴极薄膜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结合高温退火的方法在不锈钢基片上制备了LiFePO4薄膜电极. XRD谱图显示, 经650 ℃退火制得的是具有橄榄石结构的LiFePO4薄膜. 充放电测试表明, LiFePO4薄膜具有3.45/3.40 V的充放电平台, 与LiFePO4粉体材料相当. 首次放电容量约为27 mAh•g-1, 充放电循环100次后容量衰减51%.  相似文献   

7.
郑杰允  汪锐  李泓 《物理化学学报》2001,30(10):1855-1860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纯相Li2MnO3正极材料及靶材,采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法在氧气气氛、不同温度下沉积了Li2MnO3薄膜. 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Raman)光谱表征了薄膜的晶体结构,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薄膜形貌及厚度,利用电化学手段测试了Li2MnO3薄膜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性能. 结果表明,PLD 方法制备的纯相Li2MnO3薄膜随着沉积温度升高薄膜结晶性变好. 25 ℃沉积的薄膜难以可逆充放电,400 ℃沉积的薄膜具有较高的电化学活性和循环稳定性. 相对于粉末材料,400与600 ℃制备的Li2MnO3薄膜电极平均放电电位随着循环次数的衰减速率明显低于相应的粉体材料.  相似文献   

8.
应用简单的高温固相烧结法合成了Ti掺杂改性的Li2MnO3材料。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衍射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Ti元素取代Mn离子掺入到Li2MnO3晶格中,且掺杂能有效地抑制一次颗粒的团聚。电化学阻抗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在2.0~4.6 V的电压窗口下,掺杂改性的样品Li2Mn0.9Ti0.03O3的首圈放电比容量达到209 mAh·g-1,库仑效率为99.5%,循环4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4%;当电流密度增大到400 mA·g-1时,掺杂改性的样品仍然可以放出120 mAh·g-1比容量,远高于同等电流密度下未掺杂的Li2MnO3原粉的比容量(52 mAh·g-1)。Ti掺杂可有效地改善Li2MnO3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有利于促进该材料的商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9.
以V2O5、NH4H2PO4、LiOH、柠檬酸、三嵌段聚合物表面活性剂P123为原料, 用流变相(RPR)法制备了Li3V2(PO4)3/C正极材料. 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方法表征, 结果表明: 材料为单一纯相的单斜晶体结构, 颗粒均匀并呈现珊瑚结构; 恒流充放电, 循环伏安(CV)及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等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 采用P123 辅助合成材料电化学性能明显优于未采用P123 辅助合成材料. 3.0-4.3 V放电区间, 0.1C充放电下P123 辅助合成Li3V2(PO4)3/C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9.8 mAh·g-1, 经过50 次循环后容量只衰减0.9%; 倍率性能及循环性能优异, 1C、10C、25C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8.2、121.3、109.1 mAh·g-1, 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9.1%, 96.9%, 90.7%. 这归因于三嵌段聚合物P123 作为分散剂的同时也作为有机碳源在颗粒表面及间隙形成碳网络, 有利于材料导电率的改善, 降低了其电荷转移阻抗, 减小了电极充放电过程的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Li4Ti5O12/(Cu+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i4Ti5O12,Cu(CH3COO)2·H2O和C6H12O6为前驱体,化学沉积与热分解结合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Cu+C)。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方法表征样品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Li4Ti5O12表面包覆的Cu与C提高了Li4Ti5O12电极材料的导电率,其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得到有效地改善。在0.5C、1C和3C倍率下,经过50次充放电循环,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8.2、160、140.6 mAh·g-1,其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8.7%、84.4%、71.2%。电化学阻抗测试表明,表面包覆的Cu与C使其电荷转移阻抗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不同碱溶液中纳米Mn3O4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分别测试了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测试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钠、氨水中Mn2+沉淀氧化可以直接制备纳米Mn3O4;碳酸钠中先生成MnCO3,加氢氧化钠可转化为纳米Mn3O4。NaOH、NH3和Na2CO3 3种介质中制备的Mn3O4晶粒尺寸分别为29.5、20.2和36.3 nm。纳米Mn3O4经连续充放电循环后可活化为Birnessite-type MnO2。氨水中制备的Mn3O4活化后比容量最大,达到239 F/g,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超级电容器材料。  相似文献   

12.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PLD)制备了不同比例的Al N-Fe纳米复合薄膜(Al N和Fe摩尔比为3:1;2:1;1:1;1:2),首次研究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当Al N和Fe的比例为2:1时,复合薄膜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500 m A·g~(-1)电流密度下,Al N-Fe(2:1)经过100次循环充放电后容量仍能保持510 m Ah·g~(-1)。对其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发现,在放电过程中,Al N-Fe纳米复合薄膜中的Al N发生分解,Al N-Fe生成Li Al合金和Li_3N。纳米Fe颗粒的引入有效提高Al N的电化学活性;在充电过程中,部分Li_3N与Fe纳米颗粒反应生成了Fe_3N,其余部分Li_3N重新生成Al N。随后的充放电过程由Fe_3N、Al N和Al三者与Li的可逆反应共同参与,保证了Al N-Fe纳米复合薄膜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该研究为设计开发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合金MmNi4.5Mn0.5(Mm代表混合稀土元素)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实际应用前景的贮氢材料,其晶态贮氢过程的研究,已有过报道[1]。本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氢在非晶态MmNi4.5Mn0.5的扩散行为。  相似文献   

14.
用ESR研究了菲醌(PQ)、四氟对寒醌(TClQ)、2,3-二氯-5,6-二氰苯醌(DDQ)和苯醌(BQ)与三乙胺、(Et3bN)的电子转移反应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醌上取代基吸电子能力越强,越易与Et3N反应,但所形成半醌负离子自由基的稳定性,则并未有此规律,而是由自由基终止机理所决定。由实验得到了DDQ与Et3N的表变曲线。本文讨论了DDQ与Et3N反应的机理,并得其反应的微分方程,用实验拟合曲线确定速率常数。然后,对该方程求解,与实验曲线比较初步确定了该反应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A series of isomalononitrile dithiolato palladium complexes, (PPh3)2Pd(1-mnt) (1), [P(OPh)3]2Pd(i-mnt) (2), (PPh3)(py)Pd(i-mnt)·CH3CN (4), (Et4N)2Pd(i-mnt)2 (4) and (Ph4As)2Pd(i-mnt)2 (5)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and IR spectroscopy. The reaction between (Et4N)2Pd(i-mnt)2 (4) and (Et4N)2WS4 gave a mixed metal cluster (Et4N)2WS4Pd(i-mnt) (6). The crystallographically determined structures of 1 and 6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16.
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了Mn3O4和Ce掺杂Mn3O4. 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采用循环伏安、电化学交流阻抗和恒流充放电技术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 研究结果表明, Ce掺杂对Mn3O4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均有显著影响. 当Ce离子占金属离子总量的3%时, 掺杂Mn3O4的单电极比电容高达477 F·g-1, 比未掺杂的提高了43.7%, 并且表现出更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双牺牲模板法合成了以一维管状Mn3O4-C为催化剂载体的新型Pt 基电催化剂. 催化剂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及其组成分别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进行表征. 通过循环伏安法对Pt-Mn3O4-C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平均粒径为1.8 nm的Pt 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管式Mn3O4-C载体上, 与商业的E-TEK Pt/C 催化剂(20% (w, 质量分数) Pt)相比, Pt-Mn3O4-C对甲醇氧化有更好的电催化活性和更高的稳定性. Pt 纳米粒子在Mn3O4-C上的均匀分散及Pt 和Mn3O4的协同催化效应使得Pt-Mn3O4-C具有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以氯化钴、 对叔丁基磺酰杯[4]芳烃(H4TC4A-SO2)和非对称性3-(1H-四唑-5-基)苯甲酸(H2L)为原料,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具有四面体配位笼结构的16核化合物[Co16(TC4A-SO2)4(OH)4(L)8]·[(C8H20N)(C4H12N)2(C2H8N)]·solvent(Co16-TC4A-SO2). 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 X射线粉末衍射、 热重分析、 红外光谱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将Co16-TC4A-SO2笼簇直接负载到碳纸上(Co16-TC4A-SO2/CP)用作工作电极, 其对析氧反应(OER)展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 在1 mol/L KOH中, Co16-TC4A-SO2/CP在343.8 mV的过电位下达到10.0 mA/cm 2电流密度, Tafel斜率为79.31 mV/dec, 并且在20.0 mA/cm 2电流密度下表现出长达48 h的催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合成了掺铝富锂材料Li1.2Mn0.543Co0.078Ni0.155Al0.030O2,并使用扫描电镜(SEM)、粉末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和拉曼散射光谱(Raman)等观察表征富锂和掺铝富锂材料. 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合成掺铝富锂材料,具有R-3m空间群结构,Al元素进入晶格,未单独成相. 电化学性能和非现场XRD测试结果表明,4%(by mole)掺铝富锂电极100周期循环容量保持率83.7%,Al元素掺杂有利于容量的释放,增强了电极富锂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提高了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