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pH为7.15、离子强度为0.15mol/L的NaCl溶液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Hg(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Hg(Ⅱ)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猝灭机理是一种静态猝灭,且Hg2+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位点数为2,表观络合常数(K)为2.468×10^10L^2·mol^-2。  相似文献   

2.
荧光光谱法研究洛美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武  高峰  王伦 《光谱实验室》2006,23(2):270-273
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新型氟喹诺酮药物洛美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求得结合常数为K=1.4×106,结合位点数为n=1.21.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测定了实验条件下洛美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时,能量给体-受体间的作用距离(r=4.97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050)表明,洛美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结合作用,为探讨药物洛美沙星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理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pH为7.40的T ris-HC l缓冲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随着温度升高,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常数逐渐增大,表明黄芩苷对BS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过程,由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51.708 kJ.m o-l 1〉0和ΔS=265.075J.m o-l 1.K-1〉0,推断黄芩苷与B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相结合,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黄芩苷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应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了黄芩苷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氟咯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锌(Ⅱ)对牛血清白蛋白以及锌(Ⅱ)对氟咯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锌(Ⅱ)和氟咯沙星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但是在锌(Ⅱ)存在下,氟咯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氟咯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5.44×104,结合位点数是1.05;锌(Ⅱ)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是2.19×109,结合位点数是2.  相似文献   

5.
荧光光谱法研究碳纳米管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SS  He H  Chen Z  Zha J  Chuong PH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10):2689-2692
作为一类新型的纳米材料,碳纳米管(CNTs)所具有的独特结构、强细胞穿透能力和低免疫原性等特性引发了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并有望作为一类新型的药物和基因转运载体。因此,研究碳纳米管与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对其在体内的进一步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荧光猝灭法、同步荧光法以及红边激发荧光位移法(REES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碳纳米管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可引起BSA内源性荧光的静态猝灭,但同步荧光和REES的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对BSA的构象基本没有影响。同时,通过对碳纳米管与BSA相互作用的机制的探讨,我们推测碳纳米管主要通过非特异性吸附的方式与BSA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光谱学方法研究了在生理pH值条件下盐酸非那吡啶(PHE)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作用。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确定了盐酸非那吡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理。依据Scatchard方程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方程讨论了两者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合同步荧光光谱分析了盐酸非那吡啶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盐酸非那吡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在15, 25, 37℃时盐酸非那吡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2.47×107, 9.15×106, 4.36×106 L·mol-1,它们之间平均结合位点数n为1。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为ΔH=-71.2 kJ·mol-1,ΔS=124.8 J·mol-1·K-1。热力学函数计算结果表明,该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依据Frster能量转移理论确定PHE与BSA间的结合距离为1.61 nm。两者结合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是静电作用力。盐酸非那吡啶在体内能够被血清蛋白存储和转运,但结合时对蛋白构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依据阿维菌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使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发生改变的现象,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在一定条件下阿维菌素和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是形成了超分子化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测定了在不同温度下阿维菌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KA=2.26×103L·mol-1,n=1.08(25℃);KA=1.35×103L·mol-1,n=1.05(35℃)。根据阿维菌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确定了阿维菌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阿维菌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距离为2.55nm。用同步荧光光谱确定阿维菌素影响了BSA微区的构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阿莫西林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得知阿莫西林对BSA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并求出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通过298K和310K时的实验数据求出热力学参数△H、△G和△S,结果表明阿莫西林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BSA之间结合.  相似文献   

9.
荧光光谱法研究头孢呋辛酯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头孢呋辛酯(Cefuroximeaxeti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人体生理条件下头孢呋辛酯对牛血清白蛋白具有荧光猝灭作用且为动态猝灭过程,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出了两者的猝灭常数,并依据Foster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药物与蛋白的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环丙沙星(CPFX)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CPFX与BSA在18、28℃两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18℃:5.75×105L.mol-1,28℃:1.54×105L.mol-1)和结合位点数n(18℃:0.99,28℃:0.93)。结果表明:CPFX对BSA有明显的猝灭作用,其方式为静态猝灭。由热力学参数分析其结合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步荧光分析的结果表明CPFX的存在改变了牛血清白蛋白的分子构象。  相似文献   

11.
基于牛血清白蛋白(BSA)使孔雀石绿(MG)-锌(Ⅱ)配合物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RLS)信号增强,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蛋白质的新方法。探讨了pH、MG浓度、金属离子浓度、共存物质等因素对共振光散射强度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RLS强度与BSA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1—25μg/mL,检出限0.06μg/mL,运用该方法对合成样品加标回收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瑞香黄烷A(DPA)和瑞香黄烷B(DP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DPA和DPB通过静态猝灭过程使得BSA荧光强度减弱;在25℃下,DPA和DPB与BSA结合常数分别为3.35×106L.mol-1和7.36×106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073和1.196;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DPA和DPB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或范德华力;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DPA和DPB与BSA的结合距离分别为3.11nm和3.04nm;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表明,DPA和DPB与BSA的结合对蛋白质的构象未产生影响,其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同时还考察了部分共存金属离子对DPA和DPB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胆红素BR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胆红素BR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两者形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发生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根据荧光猝灭法得到胆红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Foster非辐射能量传递理论确定了胆红素BR和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距离。此外,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胆红素BR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温度下,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虎杖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虎杖苷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根据292K和311K时虎杖苷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及双倒数方程处理实验数据,表明虎杖苷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动态猝灭过程,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了虎杖苷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3.61nm,结合常数(Kb)分别为5.189×105L·mol-1(292K),1.382×105L·mol-1(311K)及对应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虎杖苷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嘉霖  马丽英 《光谱实验室》2013,30(3):1476-1479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铁(Ⅲ,Fe3+)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在290K、308K时,随着Fe3+浓度的增大BSA发射峰略有蓝移,荧光强度降低,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出了Fe3+对牛血清白蛋白(BSA)荧光猝灭的常数,并探讨了BSA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温度没有改变Fe3+对BSA的猝灭机制。根据公式lg(F0/F-1)=lgKA+nlg[C]求出了二者在两个温度时的结合常数(KA)以及结合位点数(n),经过数据分析后,得到了三个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变(ΔG)、焓变(ΔH)和熵变(ΔS),结果表明温度升高Fe3+与BSA的作用增强,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金雀花碱(Cy)是一种生物碱,主要存在于豆科毒豆属植物种子中。Cy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特别是作为戒烟药物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y同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Cy猝灭BSA荧光发射的机理。详细考查了水浴温度、水浴时间以及溶液pH等因素对荧光猝灭的影响,并且通过Stem-Volmer方程计算了Cy与BSA间的结合类型、结合位点数目以及结合常数。结果表明,Cy与BSA可形成摩尔比为1∶1的非共价复合物,其结合常数为5.6×103,其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同步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Cy的结合主要影响BSA 的Trp残基的荧光发射。进一步应用分子对接研究表明,氢键与疏水作用是Cy与BSA形成复合物的主要推动力。Cy与BSA中Trp213及其周围的氨基酸残基间存在氢键与疏水作用,这种作用将改变Trp213所处微环境的疏水情况,从而导致BSA的荧光发生猝灭。  相似文献   

17.
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荧光光谱(FS)和紫外光谱(UV)法研究了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槲皮素对BSA荧光猝灭的两大原因,槲皮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A为2.8×108(26 ℃)和3.1×108(36 ℃),结合位点数为1.76±0.01,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槲皮素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3.25 nm (26 ℃)和3.30 nm(36 ℃),表明槲皮素的部分片段可以插入BSA分子内部。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知该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熵增加和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并由此推断槲皮素与BSA之间的作用力是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8.
用荧光光谱法在pH 7.4的PBS中研究了黄豆黄素(Glycitein,GL)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机理.结果表明GL可静态猝灭BSA的内源荧光.310K和315K的结合位点数与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1.30,8.09×104L·mol-1和1.73,5....  相似文献   

19.
荧光光谱法研究山梨醇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荧光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利尿脱水药山梨醇(Sorbito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山梨醇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根据不同的药物浓度、温度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判断其猝灭方式可能为静态猝灭,考察了不同温度、药物浓度等多种条件下Sorbitol对BSA荧光猝灭的影响。通过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方程的简化形式,求出在不同温度下反应的结合常数KD分别为7.4×10-5(25 ℃)和1.7×10-4(37 ℃)、结合位点数n为1。根据反应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为电荷作用力。采用同步荧光考察了山梨醇对BSA构象的影响,发现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色氨酸残基的最大发射波长不变, 而酪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改变, 从而导致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王欢  王晓玲  刘建波 《光谱实验室》2012,29(5):3148-3152
在pH=7.40的缓冲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橙黄Ⅳ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橙黄Ⅳ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分别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猝灭常数Ksv、Kq、热力学参数(△Hθ,△Sθ,△Gθ)和结合位点数等,证明二者主要靠范德华作用和氢键作用,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橙黄Ⅳ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