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角激光光散射技术用于研究FEP共聚物的形态结构,其结果表明:影响共聚物结晶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共聚组成比和结晶条件。试样在空气中自然冷却条件下结晶,若六氟丙烯含量从2%增加到14—19%,共聚物结晶形态从棒状结晶变为球晶结构。试样在极慢速率(0.2℃/分)冷却条件下易生成棒晶。除上述结构外,某些试样在特定条件下结晶,生成两维和三维球晶共存以及更精细的多重结构。  相似文献   

2.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 X光衍射仪、电化学阻抗谱等手段对热氧化制备氧化钛膜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属钛直接热氧化制备的薄膜为金红石型二氧化钛薄膜;随氧化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薄膜结晶度逐渐增大;随氧化温度升高,二氧化钛平带电位向负方向移动;当温度大于600℃后,二氧化钛结晶致密,电子导电性减小.  相似文献   

3.
以氧杂蒽酮或二苯甲酮为引发剂 ,通过紫外光引发表面接枝聚合的方法在聚丙烯薄膜表面引入了具有温度敏感特性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 (PNIPAAm)接枝聚合物层 .提高紫外光强度和接枝反应温度均有利于接枝率增大 ,而单体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存在最佳值 ,为 0 1 8mol L .在引发剂预浸渍引发接枝和休眠基引发接枝这两种方式中 ,后者能够实现更高的接枝率 .红外光谱 (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化学分析 (ESC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等对接枝层组成的表征结果证实了接枝层的存在 .在不同温度下 ,接枝膜的FTIR谱图中酰胺I带和酰胺II带特征吸收峰发生位移 ,表明它具有温度敏感特性 .同时 ,SEM研究发现由于接枝膜的温度敏感特性而导致的球状表面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系列工作的此部分系用小角激光光散射,小角χ光散射,广角χ光衍射等技术考察了高密度聚乙烯的球晶、片晶和微晶等宏观和微观结构在不同辐照条件下的行为和变化,发现辐照交联对聚乙烯球晶结构有保持效应,且这种效应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加强;辐照交联对聚乙烯的片层结构也有保持效应,但对片晶内部却有破坏效应,辐照导致了聚乙烯结晶的晶胞膨胀,用"片晶内部破坏"机理解释χ光小角散射积分不变量随辐照剂量单调下降比用"片晶表面破坏"机理解释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原子电负性的数据大都间接计算而得,目前已有多种经验的或半经验的计算公式。除 Pauling、Mulliken、Sandersen 以外,其他学者如 Gordy、Allred、Heкpacoв、刘遵宪、孙承谔、李世瑨、高孝恢等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若干种计算电负性的方法。迄今为止,由不同方法计算所得的结果,就绝大多数元素而言,都十分接近,但因有关电负性的理论尚未臻十分成熟,从实验测定电负性值仍然有困难,所以还不能作定论。作者  相似文献   

6.
天麻的化学研究——Ⅰ.天麻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俊  杨雁宾  杨崇仁 《化学学报》1979,37(3):183-189
从中药天麻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学成分。根据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分析,衍生物制备,以及已知样品对照,证明为天麻苷(天麻素)(Gastrodin)、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琥珀酸、β谷甾醇、蔗糖及一微量而未确证的1,4-二取代芳环化合物。其中天麻素的化学结构为对羟甲基苯β-D-吡喃葡葡糖苷。  相似文献   

7.
使用不同沉淀剂制备了CuO-ZnO-Al2O3/HZSM-5复合型催化剂,考察了其对CO2直接加氢的催化性能,并采用H2-TPR、XRD、BET、CO2-TPD、H2-TPD等表征方法对催化剂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沉淀剂对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晶相结构、还原难易程度、以及对CO2、H2的吸附性能等均有显著影响。催化剂上存在两种吸附位,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与其吸附性能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以较好地解释CO2直接转化为甲醇和二甲醚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8.
钩吻生物碱 Ⅰ.国产钩吻生物碱再研究和钩吻素子的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重研究了国产钩吻生物碱,比较和改良这些生物碱的提取方法.除获得前人曾经报告的钩吻素子、钩吻素卯和钩吻素甲以外,还得到了两种新的次要生物碱,钩吻素丁和钩吻素戊,但未得钩吻素丙和钩吻素辰.钩吻素丁熔点232-234°,实验式暂定为C_(26)H_(30)N_2O_4;钩吻素戊熔点202-204°,实验式暂定为C_(19)H_(22)N_2O;从紫外光谱推断,二者都是吲哚类型的生物碱.并修正钩吻素卯的实验式为C_(20)H_(26)N_2O_4,从紫外及红外光谱初步推测,它可能是一种内盐式的假吲哚类型生物碱. 2.对国产钩吻中的主要生物碱钩吻素子的化学结构作了初步解析.从光谱及化学证据推断,钩吻素子与钩吻素甲具不同的发色系统,前者属于假吲哚型,而后者已知是属于2-氧吲哚型的.虽然这两种生物碱都含环外乙烯基,N_b-甲基及可能具环醚结构,但是其脂环部分的构造按推断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本系列工作的此部分系用小角激光光散射,小角x光散射,广角x光衍射等技术考察了高密度聚乙烯的球晶、片晶和微晶等宏观和微观结构在不同辐照条件下的行为和变化,发现辐照交联对聚乙烯球晶结构有保持效应,且这种效应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加强;辐照交联对聚乙烯的片层结构也有保持效应,但对片晶内部却有破坏效应,辐照导致了聚乙烯结晶的晶胞膨胀,用“片晶内部破坏”机理解释x光小角散射积分不变量随辐照剂量单调下降比用“片晶表面破坏”机理解释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小球经浓硫酸处理后进行高温裂解,得到球形碳化树脂。测定球形碳化树脂的诸物理性质及其对肌酸酐、尿酸的吸附性能,并研究物理性质与吸附性能间的关系。裂解产品比表面可达800M~2/g以上,对肌酸酐和尿酸的吸附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1.
沉淀和共沉淀是经典的化学分离方法,也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人们关于共沉淀的类型和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规律。本讲着重介绍Paneth-Fajans-Hahn关于共沉淀的吸附规律,我国学者赵廷炳等关于硫酸钡对某些阴离子的吸附次序,Fereundlich吸附等温式,Dorner与Hoskins的对数分布定律,Chlopin提出的共沉淀过程中微量组分和常量组分的均匀分布式,以及Kolthoff关于共沉淀和后沉淀的研究成果。旨在使读者能对共沉淀的类型和机理获得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克服和利用共沉淀去解决分析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扫描微参比电极联机测量系统对18-8型不锈钢在含Cl~-介质中点腐蚀发生的早期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点腐蚀发生的早期阶段, 可用特征电位E_r表征表面钝化膜的局部破坏和微点腐蚀的发生, E_r电位与传统的E_P电位不同, E_r电位通常比E_p, 电位更负100—400 mV, E_r电位值与钝化膜的表面状态直接有关, 且随介质Cl~-浓度的增加和pH的降低而负移。在E_r电位附近, 微点腐蚀开始发生, 但一般不能稳定发展, 电位越接近于E_p, 则已发生的微点腐蚀越容易扩展为宏观点腐蚀, 由此, 作者提出“不稳定微点腐蚀”的新概念, 并对不锈钢点腐蚀发生的早期过程机理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静变形下天然、丁苯和氯丁橡皮在臭氧龟裂过程中物理-机械性能主要指标、试片厚度、结合硫及最大溶胀变化的动力学曲綫。还测定了试片厚度和松弛时间对橡皮臭氧龟裂速度及寿命的影响。指出:当扯断强力急剧下降的同时,模量减小不大,但结合硫及最大溶胀实际上恒定不变。橡皮的寿命随试片厚度增大而增加。 从这些结果可以设想:破坏不是同时在所有体积内进行,而在渗透了臭氧的表面裂纹深陷处,这是橡皮臭氧龟裂的特点。此假设为试片横截面积变化测定的结果,以及起始强度与在臭氧龟裂各阶段按试片实测横截面积和荷重所计算的强度实际上相同所证明。  相似文献   

14.
刘杰  何嘉松 《高分子学报》1998,24(2):196-202
DSC和SEM研究结果表明聚苯乙烯与一种热致液晶聚合物完全不相容。共混体系具有与组分无关的Tg,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两相结构。将PS进行化学改性,随中和盐离子的变化有;酸式,Li,Na,Zn和Mn盐五种形式。用DSC和SEM对LCP与SPS共混物的热性能和形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15.
李红霞  丁明玉  张辉  陈培榕  王文清 《色谱》2000,18(2):167-169
 用反相 HPLC法测定了凉山杜鹃叶子、浸膏和口服液中的两种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和山萘酚的含量。分析方法简便、快速、灵敏。所用分析柱为 Zorbax SB-C1 8,流动相为体积分数为 60 %的甲醇水溶液 ,检测波长为3 60 nm。  相似文献   

16.
从玄参科的苦玄参植物中分出一系列苦味苷的苷元.苦玄参苷元Ⅰ(1)是其主要成分.通过1及其衍生物的Uv,IR,1HNMR,13CNMR及MS的谱学分析和若干化学反应确定1的结构为具有二氢呋喃酮边链的新型四环三萜.苦玄参苷经药理实验证明有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石蜡氧化副产物——酸水的直接气相色谱法的定性结果,用作标准的已知试样和酸水试样均未经预处理而直接进样,在癸二酸二辛酯(DOS)+15%癸二酸(SA)柱上(150℃)和已二酸苄胺(BAA)柱上(125℃)进行了色谱分离.采用在DOS+15%SA柱(150℃)上以碳数规律定性,在DOS+15%SA柱(125℃)和BAA柱(125℃)上的双柱定性以及在DOS+15%SA柱(150℃,125℃)上变化柱温定性等三种方法所得结果表明:在稀酸水-[3]试样中,除了正构脂肪酸外,未发现有异构酸存在,还讨论了实测数据与计算值的偏差,酸水中有否其他异构酸的存在和对未知组分的推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用同步法合成了端羟丁腈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高聚物[PU(HTBN)/PMMA-IPN]。用动态力学方法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它们的T_(?)转变行为和形态。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样品具有两个明显相互分离但又各自连续的相结构,呈现出分属于组分聚合物的两个Tg转变(Tg_1,Tg_2)。在全IPN中,PMMA相区的尺寸(1000—2000?),比在接枝共聚物(3000—6000?)和半IPN(—3000?)中的明显变小。适当的交联程度可使相区进一步变小,变均匀,相连续性增加。这是网络互穿造成的“强迫互容”所致。部分丁腈羟(HTBN)分子同PMMA的反应,使一些样品出现了Tg_2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用水介质中氯化的方法对煤进行降解研究,考察了降解后煤的化学组成和在有机溶剂中抽提性质的变化。降解后,煤中碳、氢含量下降,氯、氧含量增加,腐植酸及活性官能团增多,使煤具有一系列新的性质。如在极性溶剂中抽出量显著增加,其中丙酮抽出率高达86.4%。  相似文献   

20.
用X射线荧光分析法测定了上海和苏州地区2402例正常人头发样品,探讨了儿童的发铅特征及正常值上限和慢性铅中毒界限。结果表明,人发铅的正常值上限为25.0×10~(-6),筛选慢性铅中毒的界限为42.5×10~(-6)。以苏州地区260例0~10岁儿童所作的统计,有38.8%的儿童发铅超过正常值上限,17%的儿童可能有慢性铅中毒的危险。其中0~4岁儿童超标分别占超标总数的88.1%和8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