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6-6
亚里士多德17岁起随柏拉图学习和工作了20年,曾被聘为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的导师。在科学方法论上,他首先提出归纳与演绎两类方法,强调数学公理体系与逻辑推理的作用,主张应当严格地用数学来证明科学原理。他的这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后来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2
主要从事用热扩散方法富集铀^235的工作。1936年,他和库尔恰托夫K^19一起发明了一种保护舰艇不受磁性水雷攻击的装置,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他是俄国核潜艇之父,并于1960年担任前苏联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75-1986年间担任前苏联科学院院长。本邮票的画面背景是核动力“北极号”破冰船。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2-2
阿耳文主要从事磁场和等离子体与磁场作用方式的研究。1939年,他发表了有关磁暴和极光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他计算了粒子在磁力线作用下的运动,这有助于了解太阳黑子和宇宙线的某些性质。他研究等离子体在磁场中的运动,这一成果,对于近30年来人们所进行的在极高温度下实现等离子体的约束、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工作,有着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27
布拉坦的少年时期是在牧场上度过的。他1924年毕业于惠特曼学院(在华盛顿州),192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贝尔电话实验室,成为一名物理学研究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那里从事潜艇磁探测的工作。他同肖克利刚和巴丁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享发明晶体管的荣誉。1967年,他接受惠特曼学院的聘请,担任了自己母校的教授。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24
博斯是第一位获得国际性声望的印度科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公务员家庭,在加尔各答的圣萨维尔学校读书,1879年毕业。后来,他又去英国深造。原来打算学医,但却改行搞上了自然科学。他在剑桥大学师从瑞利髓等人学习,1884年回国,1887年成为加尔各答大学教授。1917年博斯研究所在加尔各答落成,博斯主持了建所大典,并出任所长直至去世。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28
布里奇曼的科学生涯始终与哈佛大学密切相连。1900年,他从马萨诸塞州牛顿公立学校毕业后,便入哈佛大学学习,在这里先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于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然后便留校任教,1913年被提升为教授,直到1954年退休。布里奇曼早在读博士学位时已经开始研究高压现象。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81
约飞1902年在彼得堡工业大学毕业后去德国留学,师从伦琴。1905年回国。十月革命后,他建议并参与筹建在前苏联各地的16所物理研究机构,包括他担任所长多年的列宁格勒前苏联科学院物理技术研究所,对前苏联物理学的发展功勋卓著。他培养了不少人才,卡皮察和朗道都是他的学生。他本人毕生致力于固体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半导体的研究。他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指出,半导体是电子技术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85
科兰纳是在世界各地受的教育。他在印度的旁遮普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43年)和硕士学位(1945年),1948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得到博士学位。他到瑞士做高级研究工作,其后又到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书,最后于1960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任职。他现在已加入美国籍。科兰纳在他事业的早期曾与托德共同工作,后来他对遗传密码的课题感到兴趣。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
贝尔14岁在爱丁堡皇家中学毕业后,曾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听课,主要靠自学和家庭教育。1864年开始声学研究。1872年在波士顿开办培养聋人教师的学校并编著《可见的语言先导》,1873年担任波士顿大学发声生理学教授。1875年他的多路电报获得专利。1876年美国专利局批准他的电话专利,电话专利是历史上引起争执最多的一项,经过长期诉讼,他终于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53-53
欧几里得的工作标志着科学中心从希腊的雅典过渡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在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他的将军们割据了帝国,进行了30年的野蛮厮杀。一个叫托勒密的将军占领了埃及,首都定在亚历山大城。托勒密十分关心科学的发展,努力把亚历山大城建成世界知识分子的首府。有了一座辉煌的图书馆和一座称为缪斯姆(Museum)的大学——纪念保护科学和其他精美艺术的女神缪斯。吸引到这所大学的学者就有欧几里得。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1
洛伦兹在很小的时候,生母就死了,是继母抚养他长大的。在小学和中学,他的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从幼年时代起他就被物理学所吸引。1870年洛伦兹考入莱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21岁时获博士学位。1877年,莱顿大学聘请他为理论物理学教授,这个职位最早是为范德瓦尔斯怕设的,而这时洛伦兹年仅23岁。在莱顿大学任教35年,直到去世。他创立了经典电磁理论。确定了电子在电磁场中所受的力(洛伦兹力),并预言了正常的塞曼效应。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1-131
拉卡在将群论用于原子光谱和原子核结构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量子力学中角动量耦合理论中的拉卡系数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拉卡出生于意大利的弗罗伦斯,得到博士学位后在罗马为费米做过1年助手,又到慕尼黑跟泡利进修1年,然后在比萨大学任教。1938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权颁布反犹法律,他因是犹太人被解职,就去了巴勒斯坦,任教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还担任过以色列的军区司令。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8
他是保加利亚裔的美国数学家,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先驱。在他担任伊阿华州立学院数学物理教授时,由于求解数学物理微分方程遇到计算困难而试制计算机的。他是首先采用了电子管作为计算机元件,试制的机器能够求解含30个未知数的线性代数方程组。由于经费不足和二战爆发,研究被迫中止。但他的工作,为二战后的ENIAC(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器)的设计成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75
小赫兹是赫兹的侄子,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为德国打仗,曾负重伤。小赫兹和富兰克一起研究,确立了原子内部结构的量子化特性,并和他共享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8年任柏林夏洛滕堡理工大学物理学教授。由于他是犹太血统,在希特勒当权以后,于1934年被迫辞去教授职位。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还是留在德国并幸免于死。他被苏军先头部队俘获,从1945年起,在前苏联和民主德国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
巴赫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29),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45),曾参加革命运动。民意党人,1885—1917年侨居国外。前苏联生物化学学派创始人。他研究细胞光合和氧化过程的化学作用,提出呼吸基础是许多连续的酶促氧化还原反应(过氧理论)。他组建了卡尔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1918)和前苏联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1935,从1944年起改名巴赫生物化学研究所)。巴赫1937年起为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1
莫内塔,19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5岁参加米兰人民反对奥地利统治的起义。1859-1860年参加解放战争。1861年加入意大利正规军,并于1866年参加库斯托扎战役。退役后,担任米兰《世纪报》的编辑(1867-1896)。约于1887年,为了宣传裁减军备、建立国际联盟以及用仲裁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他创建了国际和平协会:伦巴第联盟。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9-9
阿伏伽德罗出生于都灵的一个贵族家庭,毕生致力于原子论的研究。当时由于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研的工作,近代原子论处于开创时期,阿伏伽德罗从盖-吕萨克定律得到启发,于1811年提出了一个对近代科学有深远影响的假说:在相同的温度和相同的压力条件下,相同体积中的任何气体总含有相同的分子个数。但他的这个假说却长期不为科学界所认同,主要原因是当时科学界还不能区别分子和原子,同时由于有些分子发生了离解,出现了一些阿伏伽德罗假说难以解释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3
汤川秀澍因对亚原子粒子理论的研究获得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5年他提出了一种核力理论,正确预言了介子的存在。介子是质量处于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瞬变粒子。汤川秀澍1929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后留校任教,1938年获大阪帝国大学博士学位。重返京都大学任理论物理学教授(1939-1950),他还曾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职,1953-1970年担任京都基础物理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37
库仑青年时是位军事工程师,1764年起在西印度群岛督建马提尼克岛的防御工事。1776年回到巴黎。一种寻求安宁生活的渴望,把他引向科学实验。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开始后,他以谨慎态度退居到省城布卢瓦,在安定环境中搞研究。他安然度过了恐怖时期,最后受到一名拿破仑党人的赏识而复职。那时候他已经出了名。1777年,他发明了扭力天平,1781年,他被选入法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
巴索夫1950年毕业于莫斯科理工学院,并在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列别捷夫研究所工作,从1958年起任研究所副所长。由于他和普罗科洛夫在脉泽基础理论方面的工作,二人与汤斯共享了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