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学习的评价改革也在不断发展.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相应地数学学习评价,特别是数学高考作为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必然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如何在数学高考中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这是当前数学学习评价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近年来,上海数学高考对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初步的体会,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这些失误,直接影响到学习数学的效果.若将出现的失误弃之不顾,则是学无用心;若将出现的失误动则讨教,也是不足为取;若将出现的失误思辨自纠,此为处置上策.因为惟有如此,才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之能力.  相似文献   

3.
数学探究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或合作共同体针对要学习的概念、原理、法则或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主动地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强调的是一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4.
黄锦 《中学数学》2023,(6):31-32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理解知识点,学习过程较为枯燥,学生也很难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尤其是在讲授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生活中的“较大数”与“较小数”进行案例剖析.在学习之前,学生只具备基础的认知,当问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时,学生很容易出现失误.通常情况下,教师只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概念性的知识点.但在数学活动之中,学生只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实际案例就可以实现知识点的掌握,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反省思维与数学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些学生学习数学 ,尤其到了高年级 ,虽然耗时不少 ,精力投入较多 ,学习刻苦认真 ,但收效甚微 ,原因何在 ?有人认为是学习方法不当 ,而笔者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思维方式不对 ,习惯于循规蹈矩 ,已有的认识没能得到充分的反思 ,确切地说就是缺乏反省 (reflect)思维意识所致 .所谓反省思维 ,是指主动以严肃的态度持续不断地、反复深入地对已有的结论、认识或观念 ,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 ,进行周密、持续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以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思考起点 (1 ) .英国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斯根普在《学习数学的心理学》一书…  相似文献   

6.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数学新课程的一大亮点.这种学习方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巨大的作用.其实,数学教学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有发现的智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解题时常采用“就题解题”的策略,即解答一题丢一题.这样的学习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解题时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一定要思考一下问题是否还有可探究的余地。新问题自己能解决吗?等等.这样解答一道题后就能获得丰富的收获.下面以两道数列类比题为例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新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有一点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育终身学习的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指出:懂得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数学文化有一定了解并持包容态度.说明《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文化的教育理念,提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和渗透数学文化.  相似文献   

9.
李军  白严旭 《中学数学》2021,(1):66-68,63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基本指向是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又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表达与思维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作为重要教学任务来落实那么,如何使其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呢?下面以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万春锦 《数学之友》2017,(20):15-16
1缘起 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新课程理念时明确指出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更新评价观念,研究评价方法,关注学生个性培养与潜能挖掘.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杨仁宽 《中学数学》2012,(15):14-16
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需要教师有"仁爱"之心,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引导学习者感受和思考,用内心体验与创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再创造)的方法学习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思考提高自己的数学理解能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懂得数学.因此,我国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创设反映数学事实的恰当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在经历实验并观察、比较并分析、抽象  相似文献   

12.
奚定华 《上海中学数学》2005,(1):F002-F002,1-2
数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已经提 出多年,对于其意义数学教育界已经基本上取 得了共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数学 学科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即如何用研究性 学习方式来学习数学.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要明确数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类 型,及每一种类型的具体操作.在前一阶段实践 的基础上,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取得了不少经验, 也摸索了一些规律.根据学习时间、空间和内 容,学生自主的程度的不同,数学学科中开展研 究性学习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数学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 课堂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场所,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凸现“过程”目标,一是因为只有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是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以加以科学的指导,最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二是因为让中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目的并非是要他们获取重大的数学研究成果,而主要是让学生在探究(研究)的过程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等目标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数学学习是一个从感知数学到积累数学知识,从积累数学知识到理解数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基本技能、掌握学习策略、培养思维能力、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过程.本文就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谈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李倩 《数学之友》2017,(20):25-25
数学源于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数学教学是一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双边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以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用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刘坤  徐晓阳 《数学通报》2005,44(8):19-21
1 数学学习的科学理念: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它的本质与核心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徐永忠 《数学之友》2022,(18):57-63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四五年了,六个核心素养已经被广大数学教师所熟知.课标与教材里都安排了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课时,但是如何落实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进而提升数学建模等素养,是许多教师存在的问题.本文就以“三角恒等变形应用问题”为例,谈了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要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活动,既要关注高考培养能力,更要着眼长远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17.
陈晓燕 《数学之友》2022,(18):41-43
巧妙追问可以激起数学思考,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长,把握数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因此巧妙追问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本文通过对“探索中点多边形面积”一课的分析,提出“巧妙追问激起数学思考,让学引思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姚璐 《中学数学》2021,(3):27-28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数学问题,并在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推动和引领学生深度思考、主动探究的有效载体.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引领教学,将数学学习置于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可以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广泛又活跃,满足学生数学学习关联性、批判性和深度性的要求,将浅性思考转化为深度设疑,从而把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推进,促进学生深度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是多元化的,在现代教育形式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简单的数学理论知识,同时包括对思考潜力的激发,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数学知识的本质及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规律,通过有效的策略对他们的数学思考潜力进行激发,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赵阳 《数学之友》2022,(15):34-37
“好问题”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有效的问题驱动,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以“二次函数”教学为例,阐述了数学问题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启示: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设置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合作;设置问题拓展,促进学生深度探究;开展课后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