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因斯坦在一封有名的短信中,讲西方科学发展的基础时,提到了中国.这封信被收入《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574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由胡文耕先生译出.这封信虽短,但对我国学术界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近年来我们看到,在国内一些学术书刊上,一些专家学者们...  相似文献   

2.
<正>时光匆匆流逝,好似白驹过隙。昨夜的星辰一颗一颗陨落,转眼间黄昆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4年了。星星虽然陨落,但其光芒却永远闪耀在中国的科学史册上,也留在我们所有后辈的心中。我虽然不是黄昆先生固体理论方面的嫡传弟  相似文献   

3.
<正>记:同样身为学者的您,怎么理解钱三强与何泽慧先生1948年从法国回到中国这一选择?李:彭桓武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的那句话:"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能帮助我们理解那一代人的选择。他们当年出国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到中国来,报效和建设自己的祖国。记:您对钱三强先生说过的那句话:"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  相似文献   

4.
<正>十、韦伯的"大棒"不知有没有读者注意到,我们的引力波百年漫谈进行到这里,出场的人物已不少,却没有对任何一位的生平作介绍。这是有缘故的,那缘故就是:迄今出场的人物要么是配角——比如罗森、英菲尔德、罗伯逊等;要么已著名到了无需介绍的程度——比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5.
<正>爱因斯坦因他的广义相对论而举世闻名,但他私下的生活却是一点也不和睦。他太太米乐娃(Mileva)抱怨爱因斯坦享有盛誉,却没时间陪她,并说:"我非常渴望爱情。"对爱  相似文献   

6.
金晓峰 《物理》2023,(1):37-55
<正>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之路,与我们从课本和传记中所了解的有很大差别。他发表于1905年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和《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两篇经典论文,并非如传说中那样似乎是神来之笔,而是有清晰可见的洛伦兹和庞加莱的影子,是深受他们工作启发的创新成果。事实上,爱因斯坦直到1912年才真正理解庞加莱四维时空的赝欧几何结构,这成为他建立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文还回顾了学术界对狭义相对论的接受史,试图回答庞加莱的贡献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被人遗忘的。最后,我们还介绍了庞加莱和爱因斯坦之间的互动和趣事。  相似文献   

7.
郭继华  田厚强 《物理与工程》2003,13(6):51-53,55
本文简单论述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科学方法、哲学思想及其伟大人格,重点讨论爱因斯坦开创的通过修正公理发展物理学理论的方法.这一方法可以使我们“复制”一些物理定律,同时产生一套新的概念及其定义.情之所致,行文之中我们对爱因斯坦的伟大人格表述了由衷的赞叹。  相似文献   

8.
<正>1970年,赞比亚修女Mary Jucanda给Ernst Stuhlinger博士写了一封信,信中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那么多小孩子连饭都吃不到,他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Ernst Stuhlinger很快给Mary Jucanda回了一封信,并附上了一张题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他这封信随后由NASA以《为什么要探索宇宙》发表。为什么要探索宇宙?自人类诞生始,对宇宙的探索就从未中断过。中国古代就有钦天监专门掌管观察天象,在古代西方,神也总是与星空联系在一起,一直到近现代,  相似文献   

9.
<正>时势造英雄。我们每一代科学工作者都有其时代环境与历史任务。何泽慧等先生常说,他们的历史任务就是让"科学在中国生根"。他们从"西天取经"回来,带了一批学生,在完成国家任务的过程中,把自然科学的根,深扎在祖国的大地上。作为何先生的学生,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定位,就是相当于排球队中的"二传手"。把前辈的优良  相似文献   

10.
<正>1982年我在英国访问工作期间,得到《实验的数学处理》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的消息后,给张文裕先生写了一封信:  相似文献   

11.
书讯     
<正>方寸,可跨越时空,可俯仰宇宙.格致,需潜心治学,需蓦然顿悟.然而,迥异的名词,却在这本《方寸格致》中完美契合.本书作者秦克诚先生集邮迄今已逾甲子轮回,占据了他年岁的近九成.他崇尚古希腊璀璨的文明,更崇尚亚里士多德响彻云霄的"吾尤爱真理"的宣言;他热爱文艺复兴的波澜壮阔,不忘达芬奇神来之笔下的黄金分割;他赞美被苹果引发灵感的牛顿,也赞美牛顿同时代的群星荟萃;他向爱因斯坦的幽默与豁达致敬,尤其  相似文献   

12.
<正>问题一、狭义相对论遇到什么重要困难?正当全世界为相对论的成功而欢欣鼓舞时,爱因斯坦本人却冷静地看到了自己的理论存在严重缺陷。首先,作为"相对论"基础的惯性系,现在无法定义了。牛顿认为,存在绝对空间,所有相对于  相似文献   

13.
《物理》2017,(2)
<正>与大多数人的印象相反,同行评议的历史很短、也很复杂。1936年夏,爱因斯坦投稿给《物理学评论》,论证引力波不存在——但这与科学共识有矛盾。六周过后,主编回信并附上一份评议书,请他答复。很正常吧?我们都知道,科研论文在发表前会被审阅、评议乃至修改。但是,对于文章被送审,爱因斯坦很吃惊、觉得被冒犯了。他  相似文献   

14.
向涛 《物理》2023,(1):18-19
<正>近年来,量子科技,特别是量子计算的研究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十多个国家制定了量子规划,量子科技前沿竞争在不断升温。二十世纪初,以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为代表的一群科学先驱,共同努力,建立了量子力学这个人类迄今为止最基本、最深奥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一项划时代的科学革命,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也必将成为未来量子信息技术革命的科学源泉。  相似文献   

15.
新书资讯     
《物理》2019,(6)
<正>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物理》杂志"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的第31—54篇文章,阐明了一批物理学概念字面上的原意,并论述这些概念以及概念背后物理学思想的演进,是一本值得物理学研习者珍藏的参考书。推荐理由:物理学需要一种叙述性的语言作为其载体。不幸的是,这门语言不是我们的母语。不同的语言可  相似文献   

16.
<正>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的萨拉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出版了One Hundred Reasons to be a Scientist一书,中心主任K.R.Streenivasan教授在序言中写道:"当我们的社会正前所未有地依赖于科技进步时,各界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却日益减退,这是我们时代的一  相似文献   

17.
<正>1935年5月:EPR佯谬的论文在《物理评论》发表(译自APS News,2005年11月)到了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的物理学家都已清楚知道经典力学已无法完整描述原子世界,特别是在普朗克(Planck)率先提议"量子"的概念,爱因斯坦进一步发展以解释光电效应之后。物理学必须再造,导致量子理论的出现。海森伯(W.Heisenberg)、玻尔(N.Bohr)以及其他协助建立此理论的科学家都坚持说,原子的某些行为细节无法用有意义的方法来讨论,例如,我们绝无法预测原子放射出光子的确切时刻。然而,爱因斯坦却绝无法接受这样天生的不确定性,他曾说出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爱因斯坦并非对此不满的唯一个人,发明波动方程式的薛定谔(E.Schr?dinger)也曾  相似文献   

18.
<正>现在,让我们再回到玻尔和爱因斯坦有关量子理论的争论——以下简称为"玻爱之争"。两人都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对量子理论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分别因为解决光电效应问题和量子化原子模型而获得1921年、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主要是有关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及哲学思想方面。实际上,也正因为这两位大师的不断论战,量子力学才在辩论中发展成熟起来。爱因斯坦一直对量子论及玻尔一派的解释持怀疑态度,他提  相似文献   

19.
 《现代物理知识》2001年第6期上的有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英国杂志《物理世界》最杰出的10位物理学家排名的报道,爱因斯坦位居榜首,而狄拉克排名第8;另一篇是王正行先生的文章“狄拉克获诺贝尔奖的经过”,该文介绍了狄拉克在20世纪20年代对物理学的贡献和30年代物理学界对狄拉克的评价。读完这两篇文章后,细细想了一下爱因斯坦和狄拉克对20世纪物理学的贡献,有一些话想说。王正行先生的文章一开头就说:“20世纪物理学的第一位巨人当然是爱因斯坦。”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是20世纪物理学的巨人,他对20世纪物理学的贡献是革命性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中国物理学界一位有才华有贤德的人,他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先驱,也是中国物理学事业的开拓者;他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发起者,同时也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我们纪念这位贤者,向他看齐,学习他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忠于祖国的高尚品格。这也是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思贤思齐,再接再厉”,前半句取自《论语·里仁》篇,后半句则是赵忠尧先生对中国物理学界后来者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