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二甲酚橙作萃取剂 ,在吐温 80 (NH4 ) 2 SO4 二甲酚橙 (XO)固 液萃取体系中 ,研究了萃取相 (固相 )中金属离子络合物吸收光谱 ,与XO光谱比较 ,Cu(Ⅱ ) ,U(Ⅵ ) ,Ce(Ⅳ )离子吸光度增大 ,最大吸收波长红移 2 0~ 30nm ;La(Ⅲ )离子几乎未变。同时探讨了该体系中不同酸度、不同盐用量、不同萃取剂用量、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 ,对Cu(Ⅱ ) ,La(Ⅲ ) ,U(Ⅵ ) ,Ce(Ⅳ )离子的萃取率的影响 ,在pH 6 0的酸度下 ,实现了La(Ⅲ )与U(Ⅵ )之间的萃取分离。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硫酸铵-聚乙二醇2000双水相体系中Cd2+的萃取行为,探讨了酸度、KI、乙基紫(EV)、(NH4)2SO4用量对于Cd2+萃取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NH4)2SO4存在下,聚乙二醇与水分相时,无法分离游离的Cd2+,对CdI24-的分离也不完全,而同样条件下加入毫克级EV后,Cd2+与EV、I-形成三元缔合物...  相似文献   

3.
双水相体系中Cu(Ⅱ),La(Ⅲ),U(Ⅵ),Ce(Ⅳ)光谱行为及萃取分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聚乙二醇2000(PEG)-(NH)2SO4-萃取剂(铜试剂)双水相体系,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研究了PEG相、单纯水相中金属离子络合物及萃取剂的光谱行为,探讨了金属离子络合物在PEG相中存在形态及萃取机理。同时实验了在不同酸度,不同盐用量,不同萃取剂用量,以及在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下,铜、镧、铀、铈的萃取率,通过控制一定条件,实现了Cu(Ⅱ)与La(Ⅲ),Cu(Ⅱ)与Ce(Ⅳ)之间的定量萃取分离。  相似文献   

4.
人发中铜(Ⅱ)、锌(Ⅱ)含量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崇杰  杨冬  雷奇  洪丹  穆彪 《光谱实验室》2000,17(3):316-318
本文定量地研究人发中铜 ( )、锌 ( )含量的相关性 ,提出一个经验公式 ,应用于铜 ( )含量的计算 ,相对误差小于 1 0 % ,可进行软件开发。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以碘化钾为络合剂,正丙醇-水体系析相萃取分离和富集铋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氯化钠能使正丙醇的水溶液分成两相,在分相过程中,Bi(Ⅲ)与碘化钾生成的BiI4-与质子化正丙醇(C3H7OH+)形成的缔合物[BiI4-][C3H7OH2+]能被正丙醇相完全萃取.当正丙醇、碘化钾和氯化钠的浓度分别为30%(V/V)、6.0×10-3mol·L-1、0.20g·mL-1,pH为2时,Bi(Ⅲ)的萃取率达到99.2%以上,V(Ⅴ),W(Ⅵ)和U(Ⅵ)基本不被萃取,实现了Bi(Ⅲ)与上述金属离子的分离,对合成水样中Bi(Ⅲ)进行分离和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PEG2000铬菁R(NH4)2SO4体系对Co(Ⅱ)、Ni(Ⅱ)的非有机溶剂萃取行为。指出在pH=5的(NaAcHAc)水溶液中,有(NH4)2SO4存在下,Ni(Ⅱ)可被PEG相几乎完全萃取,而Co(Ⅱ)则基本上不被萃取。从而获得了Co(Ⅱ)与Ni(Ⅱ)混合离子的定量分离。  相似文献   

7.
用光度法研究了正丙醇-碘化钾-水体系萃取分离锗的行为,探讨了Ge(Ⅳ)与一些金属离子的分离条件。实验表明.当溶液中正丙醇、碘化钾和硫酸铵的浓度分别为30%(V/V)、8.0×10-3mol/L和0.20g/mL时,Ge(Ⅳ)与Ga(Ⅲ)、Pb(Ⅱ)、Ce(Ⅲ)、V(Ⅴ)和W(Ⅵ)可定量分离。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水-乙醇-硫酸铵-硫氰酸钾体系绿色萃取钛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Ti(Ⅳ)可与Ag(Ⅰ)、V(V)、W(Ⅵ)和Ce(Ⅲ)离子分离。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在聚乙二醇(PEG)-硫酸铵[(NH_4)_2SO_4]-邻苯三酚红(PR)体系中Bi(Ⅲ),Fe(Ⅲ),Cu(Ⅱ),Ni(Ⅱ),Co(Ⅱ),Pb(Ⅱ)的萃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Bi(Ⅲ)在pH3.5~6.5及Fe(Ⅲ)在pH4.0~7.0范围内可以被PEG相几乎完全萃取,而Cu(Ⅱ),Co(Ⅱ)在pH1.0~7.0,Pb(Ⅱ)在pH2.0~7.0,Ni(Ⅱ)在pH1.0~4.5则不被萃取。从而实现了将Bi(Ⅲ)(pH3.5),Fe(Ⅲ)(pH5.0)与Cu(Ⅱ),Co(Ⅱ),Pb(Ⅱ),Ni(Ⅱ)混合离子的定量分离。同时探讨了PEG相的萃取机理。  相似文献   

10.
双水相体系中Cu(Ⅱ)的显色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瑞启 《光谱实验室》1999,16(3):302-305
本文研究了铬黑T(EBT)作萃取剂和显色剂,在聚乙二醇-2000(PEG)-Na2SO4-EBT双水相体系中Cu(Ⅱ)的显色反应条件及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在pH8.5缓冲溶液中,将Cu(Ⅱ)络合物从水溶液中萃取到PEG相,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60nm,摩尔吸光系数为3.05×10^4L·mol^-1·cm^-1,此法用于铝合金中铜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碱性介质中,利用锰(Ⅱ)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铬黑T的指示反应。用聚乙二醇-2000非有机溶剂萃取平衡控制反应时间和指示反应进行的程度。通过测量酸性条件下539nm处聚乙二醇-2000相的吸光度,建立了非有机溶剂萃取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锰(Ⅱ)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80~0.55μg.mL-1,检测限为3.0×10-9g.L-1,可用于铝合金、茶叶样品中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氯化钠和四丁基溴化铵浮选分离金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当溶液中氯化钠和四丁基溴化铵的浓度分别为2.5×10-3mol/L和4.0×10-4mol/L,pH3.0时,Au(Ⅲ)可与U(Ⅵ)、Ce(Ⅲ)、Mg(Ⅱ)和Cu(Ⅱ)离子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中Au(Ⅲ)的分离和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王红艳  高杰  王聪 《光谱实验室》2011,28(5):2528-2531
研究了聚乙二醇(PEG)-硫酸铵双水相体系中,PEG分子量、PEG浓度、盐的浓度、溶液酸度等因素对5种食用色素栀子绿、栀子蓝、红曲红、红米红、红花黄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定实验条件下,各种色素均可被完全萃取分离。  相似文献   

14.
在水溶液中,Bi(Ⅲ)与溴化四丁基铵和KI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BiI-4·TBAB+,此三元缔合物沉淀浮于盐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溶液中溴化四丁基铵和KI的浓度分别为5.0×10-4mol/L和3.0×10-3mol/L,pH=3时,Bi(Ⅲ)可与Zr(Ⅳ)、Ce(Ⅲ)、U(Ⅵ)和Mg(Ⅱ)定量分离,Bi(Ⅲ)的浮选率达到100%。对合成水样中Bi(Ⅲ)的分离和测定,效果良好。该方法具有选择性高,操作简便和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在微量铋的分离和富集分析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双水相体系中镧与钛的分离及光谱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聚乙二醇-硫酸铵-铬天青S双水相体系中,用铬天青S作萃取剂,研究了La(Ⅲ),Ti(Ⅳ),Zr(Ⅳ)的液-液萃取行为,在pH5.5时,实现了体系中La(Ⅲ)与Ti(Ⅳ)的分离,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测定光谱方法,研究了高聚物相中La(Ⅲ)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正丙醇-水体系析相萃取分离和富集SbI4-的行为及其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实验表明,控制pH为2,能使SbI4-与U()、Ce3+、Co2+和Ag+分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碘化钾-四丁基溴化铵-水体系浮选分离汞(Ⅱ)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在水溶液中汞(Ⅱ)与四丁基溴化铵和碘化钾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此三元缔合物沉淀浮于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溶液中四丁基溴化铵和碘化钾的浓度分别为6.0×10-4mol/L和5.0×10-3mol/L时,汞(Ⅱ)被定量浮选。而铈(Ⅲ)、镓(Ⅲ)、锆(Ⅳ)和铀(Ⅵ)在该体系中不被浮选,对合成水样进行分离和测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在硫酸铵存在下,乙醇水溶液能够分为醇/水两相,在分相过程中,Pd2+与KBr和C2H5OH2+生成的[PdBr42-][C2HsOH-2+]2三元缔合物能被乙醇相萃取,使Pd2+与Ru2+、Ag+、Cu2+和Pb2+完全分离。该法在微量钯的分离和富集分析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水溶液中,Sb(Ⅲ)与四丁基溴化铵和碘化钾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SbI4][TBAB],此三元缔合物沉淀浮于盐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四丁基溴化铵和碘化钾的浓度分别为4.0×10-4mol/L和6.0×10-3mol/L时,在pH1.6的克拉克-鲁布斯缓冲溶液中,Sb()的浮选率达到100%。而Ce(Ⅲ)、Zr(Ⅳ)和U(Ⅵ)离子在该体系中不被浮选,实现了Sb(Ⅲ)与这些金属离子的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中Sb(Ⅲ)的分离和测定,结果满意。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等特点,在微量锑的分离和富集分析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郭鹏  司学芝  王亚萍 《光谱实验室》2012,29(3):1452-1454
研究了在抗坏血酸存在下邻二氮菲-正丙醇-水体系析相萃取分离和富集铁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该体系能使Fe2+与Ga3+、Ru3+、Pd2+、W(Ⅵ)和V(Ⅴ)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