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多孔球层内核态沸腾过程特性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水为实验工质,对从底部加热多孔球层内核态沸腾过程进行可视化观察。通过高速图像采集系统;拍摄和观察了孔隙内汽泡的成长过程,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多孔球层内核态沸腾过程的一些基本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汽泡流流型区域内,其汽泡间的相互碰撞和汽泡对周围液体的扰动非常明显。这种作用使得汽液两相流中汽含率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它在流动沸腾中显得特别重要。前人曾提出汽含率在汽泡流中的分布呈指数函数形式,在圆管中心处有一最大点。但实验证明在向上并流时靠近边界处的汽含率较高,目前已提出一些机理和模型来描述这种现象,但处理的结果尚未十分满意,需作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
快速降压下过热液中汽泡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定压力场下过热液体中汽泡生长已得到深入研究[1-3]。近年来,变压力场下过热液体中汽泡生长问题,引起研究者重视。文献[4-7]研究表明降压对汽泡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从理论上看快速降压过程中蒸汽密度随时间变化较大,准确考虑十分困难;过热液处于热力学亚稳平衡状态,因此需用外推法确定物性数据。从实验研究看在快速降压过程中保证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准确观察汽泡生长,实验技术实施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验上对变压场下过热液中汽泡生长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2汽泡生长模型汽泡生长过程中汽液两相化学势差在相变中起着…  相似文献   

4.
浓度边界层中成长汽泡的界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双组分池内核态沸腾,热边界层中生成的汽泡,同时也处于浓度边界层中.本文建立了边界展中汽泡表面张力模型,对温度和浓度引起的表面张力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面张力从汽泡顶部到底部是递增的,从而形成液体沿界面自上而下的Marangoni流.通过汽泡底部微层相界面方程的求解,探讨了微层变形特征,由此分析汽泡脱离机理.微层变形与文献[1]中指出的接触线的变化从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汽泡的传热及生长特性研究对于揭示核态沸腾的机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核态沸腾中汽泡生长及运动现象进行实验观测,并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记录汽泡一个生长周期不同阶段的热流密度的方法。在不同的过冷度及壁面温度条件下,观测了汽泡的生长、周期性滑移、颈化和脱离现象。计算并绘制出不同条件下一个汽泡生长周期内的热流密度曲线,与汽泡图片相对应,分析并讨论了造成这些现象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常压下用去离子水作为工质,在沸腾池底部单独或两两叠加地放置3种PPI的泡沫金属进行池内沸腾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过热度下的热流密度和不同热流密度下池沸腾的传热系数;对沸腾汽泡在单层或双层泡沫金属表面产生、融合和脱离进行了可视化的研究。实验发现:不同PPI泡沫金属的叠加方式,会影响沸腾传热面积和产生汽泡的核心数,以及汽泡脱离受热壁面的动态特性。本实验为多孔介质池沸腾传热特性研究提供了实验指导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纳米颗粒沉积法在不锈钢球上制备了静态接触角大于160°的超疏水表面,并采用淬火法对该不锈钢球在过冷度为0℃~25℃的去离子水中的瞬态池沸腾传热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表面的超疏水特性,整个瞬态沸腾过程直至极低表面过热度时始终处于膜态沸腾状态。不锈钢球的冷却速率随着过冷度的增大而提高,其膜态沸腾的热流密度和平均努塞尔数也随着过冷度的增加而近似呈线性增长的趋势。对汽膜演化过程的可视化观察发现,在过冷度较大时蒸汽产生量减少,导致汽膜层扰动减弱、汽液相界面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8.
单个汽泡周围的电场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晰电场对汽—液两相系统的效应,本文针对均匀电场作用下的汽液两相流中附着于壁面的单个汽泡,建立了数学模型,考虑了汽泡的存在对电场分布的影响。通过求解电场控制方程,得到了均匀电场作用下汽泡周围及其内部的电势及电场分布的数值解。这为进一步研究 EHD 作用下的两相系统中汽泡的行为,揭示 EHD强化沸腾换热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华  王经 《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27(Z1):233-236
本文对垂直低温两相流管底部液氮汽泡的上升速度运用高速摄像机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对所采集的实时图像进行处理.在Cole和Mendelson汽泡上升速度经验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液氮汽泡的上升速度的分析,提出了圆管管路底部液氮汽泡的上升速度的拟合公式,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探求圆管内液氮弹状汽泡的生成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华  王经 《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28(Z1):197-200
本文对垂直低温两相流弹状汽泡的上升速度运用高速摄像机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对所采集的实时图像进行处理.在Moissis等和Takatoshi弹状汽泡上升速度经验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对弹状汽泡的上升速度的分析,提出了圆管内弹状汽泡的上升速度的拟合公式,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探求圆管内液氮弹状汽泡的生成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两相流流型多尺度熵及动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桂波  金宁德 《物理学报》2009,58(7):4485-4492
研究了几种典型非线性时间序列的多尺度熵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由插入式阵列电导传感器采集的144种流动条件下的垂直上升气液两相流电导波动信号.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小尺度下样本熵的变化速率特征可以分辨三种典型流型(泡状流、段塞流、混状流),而大尺度下样本熵的波动特征可以反映各种流型的动力学特性.泡状流随机可变特性表现为大尺度下样本熵的高值及振荡特征;段塞流气塞与液塞的间歇性运动表现为大尺度下样本熵的低值及平稳性;混状流极不稳定的振荡运动特性表现为介于泡状流及段塞流之间的熵值特点,并在更大尺度时熵值逐渐接近泡状流 关键词: 样本熵 多尺度熵 气液两相流 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
数值模拟两相汽蚀流动的新模型和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军  刘立军  丰镇平 《计算物理》2006,23(5):530-536
提出了数值模拟两相汽蚀流动现象的新汽蚀模型和算法.提出的汽蚀模型和算法耦合了考虑紊流粘性效应的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方程求解方法,可以自动模拟空泡起始点、空泡长度和汽蚀空泡形状.在流场计算和界面修正的迭代计算过程中,跟踪并得到液相/气相界面.数值模拟了圆锥形圆柱体和半球形圆柱体在不同汽蚀系数下的汽蚀流动现象,得到了与实验值完全吻合的数值模拟结果,并且与已发表的数值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汽蚀模型和算法能够有效地模拟汽蚀流动中的气泡界面和气泡长度,汽蚀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得到了相应的验证.  相似文献   

13.
气泡初始尺寸对泡-弹状流型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气液两相泡状流向弹状流转换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气泡合并是影响该流型转换的主要机制,并据此用随机数值模拟方法,对气泡初始尺寸对泡状流向弹状流转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无量纲气泡碰撞率是一条通用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确定气泡初始尺寸产生影响的区域及其大小,与实验结果的比较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曾建邦  李隆键  廖全  蒋方明 《物理学报》2011,60(6):66401-066401
在通过引入精确差分方法的单组分多相格子Boltzmann模型的基础上耦合能量方程,并考虑流体与固壁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调节气泡与固壁间的接触角,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描述气液相变的格子Boltzmann理论模型. 为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利用其对工质为水的相变过程进行了模拟,发现模拟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良好;进而利用其验证Laplace定律,发现计算所得的水的表面张力与实验值甚为符合. 为考察该模型处理复杂相变问题的能力,利用其对工质为水的池沸腾中的气泡生长过程进行模拟,发现气泡脱离直径与g-0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池沸腾 气泡生长过程 接触角  相似文献   

15.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中单气泡形态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双平行探针技术和摄像方法对水平直管内气液两相流中单气泡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气泡头部和气泡体的形态特征取决于气液混合Fr数,而气泡的尾部特征还与气泡长度有关;气泡的头部结构特征决定气泡的移动特性,而气泡的尾部结构特征决定气泡向液塞区的充气特性:小气泡通过单纯水跃面的气泡尾部向液塞区弥散,而具有阶梯状尾部结构的气泡并不向随后的液塞区弥散小气泡,所以气泡尾部的结构特征的变化决定了弹状流与段塞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流体能量(EOF)法,来研究平板多孔芯冷凝器内工质流动与相变换热特性,重点讨论了冷凝器内汽液相变界面的位置及其影响因素,对其进行了理论建模与数值计算,得出了蒸汽冷凝时所形成的汽液相变界面位置,并与现有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定性地分析了不同入口速度和冷却热流量下的汽液界面情况。  相似文献   

17.
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鉴别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低压空气一水作介质,进行了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鉴别的实验研究;采用沿垂直管局部轴向压差信号及压差信号的统计分析并借助高速闪光观测仪进行可视化观察鉴别流型。实验结果发现,利用压差的时域信号和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函数(PSD),可以客观地判别垂直上升管内泡状、弹状和环状三种主要流型。  相似文献   

18.
1前言前文山提出了计算环状流和波状分层流型下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水平管内凝结的换热系数的折算方法。租界面温度Ti的取值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现在常用的方法是根据液膜和气相区传热传质的经验公式确定问,不仅计算工作量大,且无公认的计算方式。这给工程计算带来许多不便。本文取Ti二(Tv十几w,即气相温度Tv和壁面温度见的算术平均值,以计算相界面上的平衡参数,并将前文中的折算因子计算式改为如下形式:对环状流将由于相界面温度的取法所引起的误差归于用实验数据确定的经验系数A、B与经验指数p、q。式中Ja为雅各布数,无量纲温度0…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the behavior of a single bubble in a dielectric viscous fluid under a uniform magnetic field has been simulated numerically using the Level Set method in two-phase bubbly flow. The two-phase bubbly flow was considered to be laminar and homogeneous. Deformation of the bubble was considered to be due to buoyancy and magnetic forces induced from the external applied magnetic field. A computer code was developed to solve the problem using the flow field, the interface of two phases, and the magnetic field.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was applied using the SIMPLE algorithm to discretize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Using this algorithm enables us to calculate the pressure parameter, which has been eliminated by previous researchers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two-phase flow.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the magnetic field equation. The results outlin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gree well with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data and numerical result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affects and controls the shape, size, velocity, and location of the bubble.  相似文献   

20.
集输管路上升管系统严重段塞流实验和理论模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严重段塞流的实验研究表明,在气泡进入上升管底部到运动至出口的过程中,上升管中气泡头部以下流型为弹状流型;当气泡头部流出上升管后,上升管中的流型可看作块状流型。根据实验结果,本文提出了采用漂移流模型简化计算上升管中两相流动、上游管道中气体膨胀满足质量守恒,同时考虑上升管内液体动量守恒的严重段塞流计算模型。计算值与测量值比较表明,模型可以正确预测出气体膨胀流动过程,气体流动时间不受入口气液流量的影响。模型可以准确计算出严重段塞流周期、液塞长度和倾斜管中液柱最大长度等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