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实验使用16只家免,静脉注射三碘季铵酚麻痹动物,记录内膝体(MGB)单个神经元对于短声刺激的放电反应和自发放电活动。电刺激大脑眶回皮层时,在92个对短声刺激具有放电反应的MGB神经元中,25个神经元的放电反应受到抑制(占27.2%),14个神经元的电活动受到易化影响(占15.2%);15个具有自发放电活动的神经元全部受到抑制性作用。这种具有抑制和易化效应的眶回皮层刺激点分布较为集中。刺激眶回皮层的相邻两点,可以对MGB同一神经元的电活动分别产生性质完全不同的抑制及易化效应。由于存在短潜伏期(2及3ms)的眶回下行作用,作者认为可能存在着“眶回-内膝体”的直接通路。用2%盐酸普鲁卡因阻断大脑嗅鼻沟后缘听觉皮层(ACBRS区),可使具有较长潜伏期的眶回易化效应消失,因而眶回对于MGB的影响也可能经由“眶回-ACBRS区-内膝体”环路。  相似文献   

2.
从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xans)峡核区域记录了148个视觉单位,检验了它们对声和触刺激的反应,并用硫化钴标记出其中122个记录位置。结果指出:(1)118个只对视刺激有反应的单位在峡核内,4个多感觉单位在核外;(2)峡核内有个视野对应投射图和双眼单位;和(3)峡核单位对光点的反应潜伏期为120—540毫秒,和记录位置无关。  相似文献   

3.
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证实了丘脑-大脑皮层-丘脑间神经线路的存在,在这个线路中,中央中核把它的传出纤维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广大区域内,而大脑皮层——尤其是皮层运动区又把它的纤维迭回到束旁核。大脑皮层内的有关神经原倾向于作经常的自发放电。这种自发放电能够被来自中央中核的神经冲动所抑制,而中央中核本身又可以被一般感觉传入所发动。根据这些观察,可以假定:皮层细胞的经常自发放电对于痛觉接收中枢、束旁核,能够起一种紧张性的兴奋作用,使它对于环境中有伤组织的危险信号时刻处于警觉状态。中央中核上行的神经纤维则对于皮层细胞的自发放电有一种抑制作用,以终止皮层对于束旁核的兴奋效应。结果,痛觉便会得到缓解。在这个线路中,自大脑皮层回传到中央中核的神经纤维还可能增强中央中核的抑制性作用,转而节制皮层细胞的自发放电。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自我调节机构,以维持脑兴奋性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在戊巴比妥钠麻醉的大鼠上,应用电刺激足三里穴(ZSL)和孤束核(SN)及腰髓背角Ⅲ—V板层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发现并鉴定了57个对ZSL和SN电刺激均有反应的脊髓神经元。其中34个可被SN逆向激动,其余对SN发生突触反应。所有神经元对ZSL刺激均发生顺向反应,LTM型和WDR神经元约各占一半。结果提示:(1)同一个脊髓背角神经元可接受来自ZSL的躯体传入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内脏感觉核团——SN;(2)脊髓背角神经元也可接受SN的下行神经支配;(3)躯体传入与内脏传入两种信息可在脊髓背角神经元或SN内汇聚和整合。  相似文献   

5.
在麻醉麻痹猫的腰骶髓背角,用玻璃做电极记录了脊髓投射性神经元的逆、顺向反应,并用条件-检验刺激方法,观察了颈髓刺激对有关神经元顺向反应的影响。经颈髓法逆向刺激鉴定出的脊颈束-背索突触后等三类同侧投射的投射神经元中,低阈机械感受型和广动力范围型的神经元分别为46%和54%。大多数低阈机械感受型神经元对腓神经10T和50T刺激发生相似的反应;大多数广动力范围型投射神经元对50T刺激的反应强于对10T的反应。条件性颈髓逆向刺激下,大部分广动力范围及小部分低阈机械感受型神经元的检验性顺向反应放电数目明显减少。结果提示,低阈机械感受型和广动力范围型脊髓投射神经元均可对外周Aβ及部分Aδ传入发生反应;颈髓背索或背外侧索中含有对有关投射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的下行纤维成分。  相似文献   

6.
用辐射热刺激鼠后足蹠皮肤,只有当温度增高到44—45℃时,束旁核神经原才产生剧烈的电反应。在这个关键性温度水平没有达到以前,如果这个神经原的痛放电已在进行中的话,那么这种痛放电将被非伤害性温暖刺激所抑制,这似乎表明,痛阈以下的温度刺激不仅不能引起,却反而会抑制束旁核痛敏神经原的放电活动。这个现象被认为是我们解释针刺镇痛所依据的一般原则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冷冻蚀刻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北京鸭精子发生的核孔复合体。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和Franke(1970年)和Roberts等(1970年)所分别提出的模型相一致。但是,中央颗粒可能有(1—3个)或可能没有,它可能是运输的物质。在各种生殖细胞中,核孔复合体的大小和密度是不同的,这显然和细胞的生理功能有关。核孔复合体集中在靠初级精母细胞的高尔基区一侧和靠精细胞的前顶体区一侧的核上,这表明了细胞核局部的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8.
高浓度胞外K+会引起神经元的去极化、谷氨酸释放、甚至细胞死亡。为研究高浓度K+对在体神经元的影响,采用微机电系统( MEMS)方法制作了一种植入式微电极阵列( MEA),其上包含形状、位置固定的电化学(50伊150μm)和电生理(直径为15μm)检测位点,可同时进行脑内神经递质谷氨酸、局部场电位信号( LFP)双模检测。将这种MEA植入到大鼠纹状体后,给大鼠皮层施加高浓度K+刺激,结果表明,高钾刺激增加了纹状体内谷氨酸浓度,同时抑制了神经电生理活动。这是首次采用双模MEA研究神经元在体死亡过程,结果验证了双模微电极阵列在体检测的可行性,可用于研究脑内神经电化学、电生理的时空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以戊巴比妥钠麻醉的大鼠上,应用电刺激孤束核(SN)和背索核(DCN)以及腰髓背角微电极记录技术,发现并鉴定脊髓神经元的轴突投射和传入支配。在腰髓背角Ⅲ—Ⅴ板层共记录和鉴定了92个神经元。其中38个神经元可被SN和DCN双重地逆向激动;其余54个神经元既对SN又对DCN的刺激发生突触反应;8例发生双重逆向反应的神经元还对SN和/或DCN的刺激发生突触反应。逆向和突触反应的传导速度均属Aδ纤维,但前者较快,后者较慢。结果提示,(1)有些脊髓神经元发出较粗的Aδ分叉轴突,向SN和DCN进行双投射;(2)这种双投射神经元有的还从SN和/或DCN接受较粗Aδ纤维支配;(3)另一些脊髓神经元受来自SN和DCN较细Aδ纤维的双重支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猫脑17区和18区内复杂细胞发放野(DF)的动态特性。DF内不同区域兴奋的顺序表明,潜伏期分布具有同心圆形式。DF的结构与刺激的运动速度密切相关。有一些细胞具有由两个或三个相邻区域组成的DF,能分别反应相反的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11.
家鸽顶盖细胞的突触后电位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了86个家鸽顶盖细胞对电刺激视束和峡核小细胞部(Ipc)反应的突触后电位,并用荧光黄(LY)标记了13个记录细胞,根据突触后电位的类型和出现顺序,反应可分为4种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序列(EI型),E型,I型和IE型,电刺激视束主要产生E或EI型反应,而半数以上细胞对电刺激Ipc产生I型反应。在LY标记的顶盖细胞中,有5个神经节细胞,4个锥体细胞,2个双极细胞和2个星形细胞,神经节细胞主要分布在顶盖Ⅲ和Ⅳ两层,其它细胞均位于顶盖Ⅱ层,从电记录和荧光标记看来,顶盖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其突触后电位类型似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2-芳氧基-5-苯基-1,3,4-噁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芳氧基负离子在2—甲磺酰基—苯基—1,3,4—噁二唑环2—位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制得9个新的2—芳氧基—5—苯基—l,3,4—噁二唑衍生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 NMR和MS确认。初步抗菌实验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繁殖的活性。 2,5—二取代l,3,4—噁二唑衍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抗黄球菌,除草杀棉花牙虫等。Madhavan等曾通过芳胺在2— 甲磺酰基—5—芳基1,3,4—噁二唑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了2—芳氨基—5—芳基—l,3,4—噁二唑衍生物,我们也曾通过酰肼等亲核试剂在2—甲磺酰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得到了2—取代酰肼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l,3,4—噁二唑衍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拟通过Aro在2—甲磺酰基  相似文献   

13.
非对称环氧乙烷的区域选择性亲核开环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婵  许家喜 《化学进展》2011,23(1):165-180
本文总结了常用亲核试剂对非对称环氧乙烷的亲核开环反应及其区域选择性。强亲核性的亲核试剂通常只受空间效应影响,进攻非对称环氧乙烷位阻小的碳原子,对于烯基取代环氧乙烷还可以进攻烯基的β-碳原子发生SN2'开环反应,其他亲核试剂同时受空间效应和电子效应的影响,对于烷基环氧乙烷通常进攻其取代少的碳原子, 空间效应起主导作用,而对芳基和烯基取代环氧乙烷开环反应通常发生在环氧乙烷芳甲位和烯丙位的碳原子上, 电子效应起主导作用。在质子酸或强Lewis酸存在下,虽然单烷基环氧乙烷的开环仍然发生在其取代少的碳原子上,但对于芳基、烯基和同碳双取代环氧乙烷,亲核开环反应将主要受电子效应控制,一般亲核试剂倾向于进攻环氧乙烷的芳甲位、烯丙位或多取代的碳原子。分子内的亲核开环反应主要受成环时环大小的控制, 成环时的倾向是五元环> 六元环> 七元环。环氧乙烷亲核开环的区域选择性是环氧乙烷和亲核试剂空间效应和电子效应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加入不同的稀土含量对于H13钢中大尺寸碳化物的形核核心进行改质,研究了稀土对于形核核心的改质机理以及不同稀土含量对于形核核心的改质情况,并利用Factsage软件对于改质机理及完全改质形核核心的合理稀土加入量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稀土对于H13钢中大尺寸碳化物的形核核心具有良好的改质效果,随着稀土含量的增加,碳化物的形核核心的改质顺序为MgO·Al_2O_3—CeAlO_3—Ce_2O_2S或Ce_2O_3。错配度理论计算和实验表明MgO·Al_2O_3和CeAlO_3都能作为H13钢中大尺寸碳化物的形核核心,Ce_2O_2S和Ce_2O_3有效地抑制了大尺寸碳化物的非均质形核。合适的稀土加入量,MgO·Al_2O_3会被完全改质为稀土氧化物或稀土硫氧化物,达到减少H13钢中大尺寸碳化物数量的效果。热力学计算表明钢中氧含量越低,完全改质所需的稀土含量越少。  相似文献   

15.
过去我们已经报导过聚乙烯苯在被三氯乙烯溶胀后能与硫酸在室温下进行缓慢的磺化反应,并不需要任何催化剂,反应可以进行到最终阶段(即每个苯核上有一个磺酸基团)。现在对于这个低温磺化反应再作进一步的了解,特别着重于探讨其反应机理和温度对于反应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周婵  许家喜 《化学进展》2012,(Z1):338-347
环硫乙烷与它的氧类似物环氧乙烷和氮类似物氮杂环丙烷一样,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医药和农用化学品工业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开环和异构化反应,还广泛用于制备硫醇和硫醚等含硫化合物。本文总结了常用亲核试剂对非对称环硫乙烷的亲核开环反应及其区域选择性。环硫乙烷的亲核开环反应通常只受空间效应影响,亲核试剂进攻非对称环硫乙烷位阻小的碳原子,对于烯基取代的环硫乙烷有时可以进攻烯基的β碳原子发生SN2’开环反应。强亲核性的亲核试剂容易致使环硫乙烷脱硫生成烯烃,而亲核性相对较弱的亲核试剂容易发生多聚反应生成多硫醚。在Lewis酸存在下,电子效应会对开环反应的区域选择性产生影响,甚至起主导作用。虽然烷基取代环硫乙烷在Lewis酸存在下的开环仍然主要发生在其取代基少的碳原子上(位阻控制),但受电子效应影响,芳基和烯基取代环硫乙烷的亲核开环,其亲核试剂一般倾向于进攻环硫乙烷的芳甲位和烯丙位碳原子(电子效应控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微波辐射促进芳基亲核取代反应(SNAr)获得20个N-(2,6-二硝基苯基)苯磺酰胺,该方法操作简单、收率高、耗时短(87%~94%,12min)、底物适用的范围广。种子萌芽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3a在50、25μmol/L处理时可完全抑制大豆萌芽,在15μmol/L时抑制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PM1和ABA。该结果可为发现新型脱落酸功能类似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机制—S_N1、S_N2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个卤代烃的亲核取代过程是遵循S_N1还是S_N2机制,将依赖于卤代烃的结构、试剂的亲核性及溶剂等多种因素。本实验主要考查卤代烃的结构对S_N1、S_N2反应速率的影响。本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和不断更新、充实有机实验的目的,几年来我们把这方面的内容引入到基础有机实验中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实验,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和  相似文献   

19.
LaNi5合金的吸氢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LaNi_5-H体系的吸氢反应动力学。在吸放氢可逆反应同时考虑的情况下, 求得了速度方程的解析解。在α相区20—50 ℃的温度范围内, 吸氢速度常数k_α为0.08—0.41 s~(-1); 脱氢速度常数k_d为4.8—25 MPa·s~(-1)。吸氢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_α为35 kJ(mol H_2)~(-1)。在α+β相区的吸氢较α相区慢得多。起始阶段吸氢速度对氢压为一级, 反应受氢化物表面上氢分子解离控制。随着吸氢反应深度的增大, 吸氢速度变为固相中的界面反应控制。速度常数受温度的影响很小。α+β相区的压力平台前半段和后半段有着不同的吸氢速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总结了非对称氮杂环丁烷的区域选择性开环反应。氮杂环丁烷的开环反应主要包括亲核开环、Stevens重排扩环及消除开环反应等。其中,亲核开环反应是氮杂环丁烷的主要开环方式。开环的区域选择性与氮杂环丁烷取代基结构密切相关。氮杂环丁烷相对比较稳定,其开环通常需要路易斯酸催化或者先转化成季铵盐才可以发生,因此,其开环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受电子效应的影响比较明显。邻位带有不饱和官能团的氮杂环丁烷及其季铵盐一般发生氮原子与带有不饱和官能团的碳原子之间化学键的断裂,这是因为如芳基、烯基、氰基、酰基、甲酸酯基和甲酰胺基等不饱和官能团的共轭效应可以稳定其连接的碳原子在开环时形成的过渡态或者中间体,使该C—N键更容易断裂。如亲核开环反应,亲核试剂一般进攻芳甲位、烯丙位或连有氰基或甲酸酯基或甲酰胺基的邻位碳原子,电子效应起主要作用。对于2-烷基取代的氮杂环丁烷及其季铵盐,大位阻或者亲核性强的亲核试剂的开环反应一般发生在位阻小的氮邻位碳原子,空间效应起主要作用。分子内的亲核开环反应主要受反应过程中环大小的控制,一般有利于经过三元环、五元环、六元环和七元环过程开环得到开环产物。氮杂环丁烷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通过总结和分析氮杂环丁烷的开环反应及其区域选择性,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类反应,通过有效地预测和控制开环反应的方向,来制备所需的有机化合物。希望本文能够促进氮杂环丁烷开环反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