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姓名产生于社会交际的需要,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更丰富了人类姓名所表达的社会意义。今天从中国化对日本化的影响来研究日本姓氏的本源与中国化的传播,揭示日汉姓名在表层结构及深层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共性与特性,探讨日本姓氏和中国姓氏是否有化融合,化传播,可以促进中日跨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汉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记录了中国人的姓、氏、名、字.通过对汉字的离合拆装、减少笔画、增加偏旁等方法使汉字能够适应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文化的需要.同时,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文化影响并制约着汉字的形体发展.  相似文献   

3.
简要分析了中国宗法制度的本质,从宗法制与姓和氏、宗法制和字辈、宗法制和避讳,以及宗法制和妇女的姓名四个方面讨论了宗法制对中国姓氏的影响。认为姓氏不仅是血缘传承的见证,更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带着阶级等级对抗的宗法制的有力折射。  相似文献   

4.
姓氏是人的符号标识,也是唯一超越时空标明血脉传承的人类印记。伏牛山文化圈姓氏是中华姓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印记华夏民族特有的基因信息符号。伏牛山文化圈作为中华人种的起源地、华夏文明的肇始地,也是中华姓氏的发祥地。炎黄子孙根在伏牛山文化圈,中华万姓大多发祥于此。研究表明,目前全国120个人口大姓中源于伏牛山文化圈域内的大姓近78个。加强伏牛山文化圈姓氏文化探析,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增强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日本文化中“拿来的”与“日本化”两个特征可以看出日本近代化成功和现代经济腾飞的原因;探讨中日文化差异,对于揭示中国近代化缓慢的原因将有所启示,这对于研究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中英姓名的文化蕴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姓名是社会结构中个体的区别性符号,中英姓名分属中西方两种文化,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有相似之处。从姓和名两个角度探讨中英姓名的文化蕴涵,可以了解隐藏在姓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中英文化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表面上,更表现为深层的人文心理差异。与发轫于两希文明的英国文化相比,中国文化自成体系,在本区属于优势文化,其传承的过程较为系统、单纯。此种文化的差异大到政治思想,经济体制和人文传统,小到姓氏文化的民族取向都有着具体细微的表现。文章试图从英国的姓氏文化和中国姓氏文化的主要特征入手寻找差异,研究其差异的深层文化因素,并从现实操作的角度来把握两种文化的人文心理差异,以期更好地实现中英之间的互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模仿唐朝的户籍制度说明日本人容易接纳外来的事物;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的名称作为自己姓氏说明日本人热爱自然;给自己孩子取伟人的名字说明日本人对未来充满幻想;新奇的名字说明日本人喜欢标新立异等等。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在各个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单位》中人物名字的姓氏化处理不仅宣告了一个大写的人解体,同时也增强了作品中艺术典型的涵盖力。  相似文献   

10.
姓氏是人类文化中标志人群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符号.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姓与氏的产生及其不同作用,继而透过宗法世族的社会背景考察了周代的姓氏制度及其衰落,最后就其积极方面论述了华夏姓氏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凌云岚 《世界知识》2010,(23):69-69
<正>有一天,从一只又大又好的桃子里,跳出了一个小孩,他成了一对贫苦老夫妻的掌上明珠,大名桃太郎——在故事的结尾,小小的桃太郎打败了鬼岛上的恶鬼,带回了大车的财宝。《暧昧的日本人》一书正有着这样一个有趣的开篇。如果说神话故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那么,作者通过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重视吸取一年的经验和教训,而日本人却希望忘掉一年的烦恼和痛苦。日本人很重视元旦这个节日,到了12月,日本许多公司或学校都会举行"忘年会"。大家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在中国,许多单位也会组织新年会,既总结这一年的经验和教训,又谈新一年的抱负,对中国人来说,忘年会和新年会是一样的,不会分开举行。而日本人却认为,  相似文献   

13.
中日之间有着两千多年的交流史,日本社会科学文化的各个领域几乎都源自中国。中日作家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许多对方国家的民众形象。在近代日本作家笔下,中国人无数次地成为创作对象,特别是明治维新之后的中国普通劳动者、小市民等阶层。对明治、昭和、战时及战后的作品进行比较后会发现,日本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平民形象的定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一直否认、歪曲、美化侵略.从日本传统文化角度而言,其强烈的民族耻辱感,狭隘的民族意识,神道信仰浓厚的真理观,愚忠的武士道精神,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又乖张的民族文化心理,是造成日本拒不反省侵略战争历史的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5.
高宇 《世界博览》2012,(19):17-19
正野田佳彦再度当选日本民主党总裁,并非政绩昭然,而是其他候补者毫无魅力。上世纪90年代,日本曾有一则著名的广告,广告词是变化的日本、不变的日本——好像自己和自己吵架,又好像试图说服自己。用这两句话描述今天的日本可谓恰如其分。战后的日本一直是个矛盾的综合体,一些大的原则性问题始终存在着争论。对于日本重新拥有常规武装、修改宪法等问题,最大的障碍恰恰来自民众,因为对战争和军部法西斯专制的痛苦记忆、政党内阁的腐败和无原则主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博览》2012,(8):12-12
正在日本,筷子和桥同音,也被赋予了相似的内涵。世界上有40%的人吃饭时用手,30%的人用刀叉,剩下的都用筷子。日本人认为筷子是大约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从中国经由韩国传到日本的。在日文中,筷子的发音是hashi,和桥同音,表达出在日本文化中,筷子被赋予了搭建各种文化桥梁的深刻含义,这从筷子在不同场合有不同形状和材料这一点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7.
张暄 《世界博览》2010,(15):63-64
在中国城市野蛮生长的时候,日本的城市却选择了保留自己的传统。这也正是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东京仍不失传统风韵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文化很有民族特点,它具有吸收性,全方位地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它具有混合性:各种文化混杂在一起。究其原因,是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的影响,由此导致了日本民族具有不寻常的价值观,并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民族既崇尚虽小不弱的“扩大”,又追求精微细致的“缩小”,并形成了在“缩小”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扩大”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日本战前德育教育从1872年开始,直到<教育敕语>发布之前主要以儒教思想为德育教育基准,并强调忠君爱国.但<教育敕语>发布之后,以<教育敕语>为德育教育目标,大力强化培养忠君爱国的臣民,最终目的是造就能够为保卫天皇和皇国而献身的"良民".这种教育剥夺了国民的基本人权,阻碍了民主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