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用改进了的旋转全电极上的电势阶跃计时库仑法,分别测定了不同电极电势下氧还原过程中电极吸附中间物和溶解中间物氧化所需的电量,实验证明,在此过程中电极上确有吸附中间物存在,而且是电极电势的函数,但其分子属性尚需进一步鉴别。  相似文献   

2.
酪氨酸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玻碳为工作电极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在0.50mol/L NaClO_4—B.R.缓冲溶液中酪氨酸的氧化行为及吸附;用计时电流法测定了扩散系数;用线性扫描伏安法测定了电子传递系数;分别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旋转园盘电极法测定了异相反应速度常数.  相似文献   

3.
在甲醇燃料电池体系中,已确信甲醇会在铂电极上形成强吸附的中间物种:(1)这一吸附中间物种可与从水中得到的氧发生反应:(2)(3)为研究反应机理,采用过各种实验手段分析B_(ad(?))。本工作采用旋转园盘电极的电化学实验方法研究了甲醇氧化反应过程的中间物种,并求取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参数以探讨氧化反应的机理,进而分析了双金属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现场FTIR反射吸收光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Pt电极上HCl, H2SO4水溶液中乙醛的吸附及氧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 0.3至1.0V(vs. SCE)电势范围内乙醛主要以式I吸附于电极表面上, 并发生了生成乙酸的电化学反应, 产物乙酸可能以式II吸附。对于H2SO4水溶液中, 上述电势范围内电极表面上还检测出硫酸根离子与乙醛和乙酸的竞争吸附。  相似文献   

5.
苏磊  吴秉亮 《电化学》2004,10(3):287-292
本文介绍一种由各自质子交换膜(作为电解质),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在同一个工作电极上建立两个空间分离的、可独立控制的双电解池系统.它能够由第1个恒电位仪控制的第1电解池的工作电极产生某种吸附中间物,该中间物通过表面扩散到达第2个电解池的工作电极后,在第2个恒电位仪的控制下得到电化学检验.应用这一装置测量了铂电极上欠电势沉积的含氧吸附物种的表面扩散系数,并研究模拟铂钌电极电氧化有机小分子产生的毒性中间物与表面含氧吸附物种的相互作用.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燃料极的工作电势下,没有发现钌表面产生的含氧吸附物种扩散到铂的表面.作者据此假设Pt Ru协同催化作用的实现可能是由于铂上毒性中间物的表面扩散速率非常慢,限制了向钌表面的溢流速率.只有当Pt Ru边界足够大,中间物在铂表面扩散途径非常短时才能形成足够的流速,并在钌表面被表面含氧物种氧化成CO2,使铂表面被重新活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探明葡萄糖在铂电极上的氧化机理,用循环伏安法(CV)在-0.9~0.4 V(相对于饱和甘汞参比电极)内研究了葡萄糖在铂电极上催化氧化行为,首次详细报道了葡萄糖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的电位振荡现象,并用电流扫描法表征了葡萄糖的电位振荡情况.电流扫描结果表明,在较慢的电流扫描速度下,电极过程出现了明显的电位振荡.说明电极上产生了毒化中间物,电位振荡是由于毒化中间物在电极上的吸附和在高电位下氧化除去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现场红外反射吸收光谱电化学方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铂电极上苯和苯磺酸的吸附定向.对于苯/铂势系,电势在-0.6至0.0 V(相对饱和甘汞电极)内,苯主要以垂直方式吸附;在0.0至0.8 V内则主要以平躺方式吸附.对于苯磺酸/铂体系,电势在-0.4至0.0 V内,苯磺酸分子中的苯环主要呈垂直吸附且SO_3H基团远离电极表面;在0.0至1.0 V内则主要以倾斜平躺方式吸附,SO_3H基团通过其中的两个氧原子吸附于电极表面上.  相似文献   

8.
旋转环-盘电极是研究复杂电化学反应、检测反应中间物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有多种型号的进口或国产仪器在使用,但其配套的多数电极是不可拆卸的环-盘结构。当研究不同材料上的电极过程时,须分别定做不同的环-盘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Stark效应是指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物或金属-吸附物之间的化学键的振动频率随电极电势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研究该效应,可以更好地理解吸附物与基底的相互作用(如吸附构型、吸附取向和覆盖度等随电位的变化),也可反过来推断电极基底的电子构型及其随电势的变化规律,对理解电化学双电层的结构以及电催化反应的构效关系都很有帮助.多年以来,电极表面吸附CO的电化学Stark效应广受关注,是由于CO为很多小分子氧化的中间产物,研究CO的谱学行为,可加深对CO以及其它能产生CO中间物有机小分子的电催化氧化机理和动力学的理解;另一方面,CO与过渡金属之间普遍存在σ给电子以及π反馈电子作用,因此CO也可作为探针分子,通过考察CO_(ad)以及M–CO_(ad)的振动频率的变化,可推断相应条件下基底的电子与几何结构等信息.本文使用电化学原位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在一个大的电势范围内考察了Au@Pd纳米粒子薄膜电极上饱和吸附CO的振动光谱行为,以期更好地理解CO_(ad)与基底的成键作用与电极电势之间的关系.由于纯Pd电极表面的拉曼信号太弱,实验使用具有核壳结构的Au@Pd纳米粒子薄膜作为模型电极,并利用Au核的拉曼增强特性.宽广的电势范围约–1.5到0.55V vs.NHE,通过使用酸性、中性以及碱性电解质得以实现.实验考察的电势上限由COad氧化起始电位决定,而下限由强烈氢析干扰测量所限制.结果表明,在检测的电势范围内,C–OM(M指在电极表面的桥式吸附CO和穴位吸附CO所形成的谱带重叠)和Pd–COM键的振动频率可以分为三段:dνC–O_M/d E在–1.5~–1.2 V范围内是185~207 cm~(–1)/V,在–1.2~–0.15 V是83~84 cm~(–1)/V,在–0.2~0.55 V是43 cm~(–1)/V;而dν_(Pd–COM)/d E在–1.5~1.2 V范围内是–10~–8 cm~(–1)/V,在–1.2~–0.15 V是–31~–30 cm~(–1)/V,在–0.2~0.55 V是–15 cm~(–1)/V.与同时记录的极化曲线对比,认为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所观察到dν_(C–OM)/d E在–1.2 V附近的急剧变化与电极表面发生了强烈的析氢反应有关.另外,结合密度泛函理论模型计算,认为共吸附的H减少了CO_(ad)从桥式构型到穴位构型的转变,在酸性介质中这种变化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对应的电势较高,桥式吸附的CO比例越大,桥式向穴位的转变本身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张普  卫怡  蔡俊  陈艳霞  田中群 《催化学报》2016,(7):1156-1165
电化学 Stark效应是指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物或金属-吸附物之间的化学键的振动频率随电极电势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研究该效应,可以更好地理解吸附物与基底的相互作用(如吸附构型、吸附取向和覆盖度等随电位的变化),也可反过来推断电极基底的电子构型及其随电势的变化规律,对理解电化学双电层的结构以及电催化反应的构效关系都很有帮助.多年以来,电极表面吸附 CO的电化学 Stark效应广受关注,是由于 CO为很多小分子氧化的中间产物,研究 CO的谱学行为,可加深对 CO以及其它能产生 CO中间物有机小分子的电催化氧化机理和动力学的理解;另一方面, CO与过渡金属之间普遍存在s给电子以及p反馈电子作用,因此 CO也可作为探针分子,通过考察 COad以及 M–COad的振动频率的变化,可推断相应条件下基底的电子与几何结构等信息.
  本文使用电化学原位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在一个大的电势范围内考察了 Au@Pd纳米粒子薄膜电极上饱和吸附 CO的振动光谱行为,以期更好地理解 COad与基底的成键作用与电极电势之间的关系.由于纯 Pd电极表面的拉曼信号太弱,实验使用具有核壳结构的 Au@Pd纳米粒子薄膜作为模型电极,并利用 Au核的拉曼增强特性.宽广的电势范围约–1.5到0.55V vs. NHE,通过使用酸性、中性以及碱性电解质得以实现.实验考察的电势上限由 COad氧化起始电位决定,而下限由强烈氢析干扰测量所限制.结果表明,在检测的电势范围内, C–OM(M指在电极表面的桥式吸附CO和穴位吸附 CO所形成的谱带重叠)和 Pd–COM键的振动频率可以分为三段: dνC–OM/dE在–1.5~–1.2 V范围内是185~207 cm–1/V,在–1.2~–0.15 V是83~84 cm–1/V,在–0.2~0.55 V是43 cm–1/V;而 dνPd–COM/dE在–1.5~–1.2 V范围内是–10~–8 cm–1/V,在–1.2~–0.15 V是–31~–30 cm–1/V,在–0.2~0.55 V是–15 cm–1/V.与同时记录的极化曲线对比,认为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所观察到 dνC–OM/dE在–1.2 V附近的急剧变化与电极表面发生了强烈的析氢反应有关.另外,结合密度泛函理论模型计算,认为共吸附的 H减少了 COad从桥式构型到穴位构型的转变,在酸性介质中这种变化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对应的电势较高,桥式吸附的 CO比例越大,桥式向穴位的转变本身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1.
Reactions of (R)-4-methylcyclohexylidenemethyl(phenyl)iodonium salt and its 3-trifluoromethylphenyl and 4-methoxyphenyl derivatives (1) with tetrabutylammonium mesylate and triflate were carried out in chloroform at 60 degrees C. The products include (S)-4-methylcyclohexylidenemethyl sulfonate (2) and (R)-5-methylcyclohept-1-enyl sulfonate (3) as well as iodoarene. Reactions of (S)-1 were confirmed to provide the counterpart results. The rearranged triflate (R)-3Tf formed in the reaction with triflate maintains mostly the ee (enantiomeric excess) of (R)-1, while the ee of the mesylate product 3Ms is largely lost. The (13)C-labeling at the exocyclic position of 1 results in the isotopic scrambling of C-1 and C-2 of 3Ms in the mesylate reaction. The degree of the scrambling agrees well with that of the loss of ee of (R)-3Ms obtained from (R)-1, implying that the racemization is not due to the intermediate formation of achiral, primary 4-methylcyclohexylidenemethyl cation. Reaction of 1 with mesylate in the presence of CH(3)OD provided the 3Ms deuterated at the 2-position. When tetraphenylcyclopentadienone was added to the mesylate reaction system, the adduct of the 4-methylcycloheptyne intermediate was obtained in 24% yield, but the normal products 2Ms and 3Ms were still formed. The 3Ms obtained here in a low yield maintains the high ee of 1.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ycloheptyne is an intermediate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racemic product 3Ms in the mesylate reaction. 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unrearranged products 2 are formed via the competitive pathways of in-plane and out-of-plane S(N)2 reactions.  相似文献   

12.
六齿八羟基喹啉锰类配合物催化二甲亚砜的氧化消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NH4OAc和HOAc的促进下,使用环境友好的丙酮-水混合溶剂,六齿八羟基喹啉锰类配合物(Q3MnⅢ)能够高效地催化H2O2氧化二甲亚砜(DMSO).卤素取代的Q3MnⅢ配合物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这归因于卤索取代基能加强Q3MnⅢ的畸变效应,这一点经B3LYP/6.311G+(d)计算得到证实.另外考察了一些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个催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3.
以莠去津(1)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在偶氮二异丁腈(AIBN)的引发下,于65℃聚合17 h合成了对1有特异识别性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2)。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探索了1与MAA的最佳比例,研究了2的吸附性能力,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的选择性进行了考察。用Scatchard法分析表明,2通过氢键作用力结合,存在两种结合位点,对1的吸附存在两种形态,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1)为130.9 nmol.g-1,平衡离解常数(Kd,1)为30.8 nmol.L-1,Qmax,2为540.5 nmol.g-1,Kd,2为450.5 nmol.L-1。与西玛津相比,2对1显示出一定的选择性。以2作为填料制备出具有莠去津分子印迹的固相萃取柱,可对水质中2×10-8mol.L-1以下的待测物进行富集和分离,回收率近90%。  相似文献   

14.
胡娟  闻京伟 《应用化学》2001,18(12):1009-0
喹诺酮类药物属于人工合成抗生素 ,至今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约 5 0多种 ,成为抗感染药物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是一类有巨大潜力的新型抗菌药 .喹诺酮类药物的测定 ,大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1~ 3 ] .但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价格昂贵 ,测定对样品的处理要求较高 ,应用受到限制 .示波分析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简便、选择性高等优点 ,用此法测定吡哌酸、诺氟沙星含量已有报道 [4~ 6]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依诺沙星 (ENX)、环丙沙星(CPLX)、氧氟沙星 (OFLX)、氟罗沙星 (FLRX)和司帕沙星 (SPLX)等 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示波测定条件及方法 .S…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反应型受阻胺4-丙烯酰胺基-2,2,6,6-四甲基哌啶(AATP),用FTIR、1H-NM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综合表征.以AATP为聚合单体,利用光-DSC技术研究了AATP熔融本体光聚合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AATP光聚合的诱导时间随引发剂浓度和辐照光强增加而缩短,光聚合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聚合初期,AATP光聚合速率分别与引发剂浓度和辐照光强的平方根呈较好的线性增长关系.并用稳态和非稳态相结合的光-DSC方法测定了AATP光聚合过程的动力学参数:链增长速率常数kp=2.22-7.96×102L/mol·s、链终止速率常数kt=0.08-2.67×104L/mol·s、表观活化能为Ep-Et/2=-7.70-13.36kJ/mol、指前因子Ap/At0.5=0.076-0.333(L/mol·s)0.5,kpkt在聚合初期均随单体转化率的提高而增大,但kt增加的幅度远大于kp.  相似文献   

16.
三-(三甲硅基)环戊二烯与五羰基铁在二甲苯中回流6h, 反应停留在生成η^5-[ (Me~3Si)~3C~5H~2]Fe(CO)~2H(1) 的中间阶段, 这是由于茂环上有三个大位阻取代基(Me~3Si)的存在阻止了1进一步反应成双核Fe-Fe键化合物. 1分别与CHCl~3·NBS及I~2反应, 生成相应的铁卤化物, η^5-[1,2,4-(Me~3Si)~3C~5H~2]Fe(CO)~2X (X: Cl, 2; Br, 3; I, 4).测定了2 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7.
高碘酸盐氧化硫脲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和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酸性介质中,高碘酸盐氧化硫脲的非线性反应呈现多种不同的化学计量方程 式。当[KIO_4]_0/[SC(NH_2)_2]_0 > 4时,计量方程为4IO_4~- + SC(NH_2)_2 + 3H_2O = 4IO_3~- + SO_4~(2-) + CO_3~(2-) + 2H~+ + 2NH_4~+;当[KIO_4]_0/ [SC(NH_2)_2]_0 = 8:7时,计量方程为8IO_4~- + 7SC(NH_2)_2 + 17H_2O = 4I_2 + 7SO_4~(2-) + 7CO_3~(2-) + 6H~+ + 14NH_4~+;而当[KIO_4]_0/[SC(NH_2)_2] _0 < 1时,反应的主要计量方程为IO_4~- + 4SC(NH_2)_2 + 8H_2O = I~- + 4S + 4CO_3~(2-) + 8NH_4~+。同时反应体系在氧化剂过量的条件下碘钟产生的诱导期 与1/[H~+]~2成正比;而当还原剂过量时,体系I_2逐渐累积至极值的诱导期与体系 初始pH呈线性关系。运用包含质子平衡反应、碘化合物自身反应、碘化合物-硫化 合物反应以及硫-硫反应的15步反应机理较好地模拟出封闭体系中pH,[I~-]以及 [I_2]的准振荡行为。  相似文献   

18.
焦磷酸铜络合物还原过程中要经过一价铜这个中间产物在一些文献中都假设过。这个问题不仅是有兴趣的理论问题,而且也很有实际价值。因为在工业电镀中经常出现的所谓“铜粉”,常常影响镀层的质量。简单的Cu~(2+)离子在氧化物溶液中进行阴极还原时,曾经用旋转圆环-圆盘电极(RRDE)的方法实验证实了一价铜中间产物的存在。但是在铜以络离子存在时,尤其是在过剩的焦磷酸离子存在下,使得还原在较负的电位下进行。这时是否有一价铜中间产物,尚未见到RRDE的研究。用RRDE研究络离子还原的工作还很少。可是这一有力方法的应用将会揭示许多一般方  相似文献   

19.
1INTRoDUCTIONPhenylfluoroneisanimportanttypeofreagentinanalytica1chemistry"~'>.Themoleculesofthisreagenthavearigidplanarstructuret5'6i,sotheenergyofmolecularorbitsofthereagentscanbecalculatedbyHuckelmolecularorbitalmethod(HMO).WehadtriedtoassigndissociationconstantsforsomesuchreagentsbyacombinedspectrophotometricandHMOmethodt7'8i.Them.thodissimpleandtheresultsaresatisfactory.Inthispaper,apossiblemechanismforcatalyticchemiluminescencere-actionofCl-PFisproposedonthebasisofstudyingchemil…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纳米金/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修饰玻碳电极(Nano-Au/SDBS/GCE),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化学方法进行表征。研究了对乙酰氨基酚在Nano-Au/SDBS/GCE上的伏安行为,结果表明,对乙酰氨基酚由在裸玻碳电极上的不可逆氧化过程变为准可逆过程,氧化峰峰电位由0.60 V负移至0.50 V,且在0.42 V处产生一个新的还原峰,表明nano-Au/SDBS膜能催化对乙酰氨基酚的电化学反应。在优化条件下,氧化峰峰电流与对乙酰氨基酚浓度在1.0×10-6mol/L~9.0×10-6mol.L–1和1.0×10-5~1.0×10-4mol.L–1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0×10-7mol.L–1(S/N=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