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则贤 《物理》2023,(5):326-328
<正>冯端先生是我国物理学界的耆宿,深受学界后进敬仰。笔者年幼,在冯端先生弟子辈诸人如金国钧教授等面前也当执学生礼,加之笔者不是南京大学学子,故也无缘就教于先生门下。笔者对冯端先生的敬仰,更多得自其著作。实际上,笔者与冯先生仅见过两次,一次在物理所,一次在南京大学冯先生的家中。然而,不多的两次见面,冯端先生儒雅博通的学者风范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此冯端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笔者满怀敬意撰此短文,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2.
聂玉昕 《物理》2005,34(1):72-73
2003年冯端院士80寿辰之际,正逢两本书出版.一本是冯先生和金国钧先生合著的《凝聚态物理学》(上册),一本是冯先生著的《零篇集存——物理论丛及其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我拜读了《零篇集存——物理论丛及其它》两遍,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3.
朱劲松  陈坤基  邢定钰 《物理》2023,(5):315-319
<正>2023年是冯端先生100周年诞辰,也是他就读和工作于南京大学(包括前中央大学)80周年纪念。近80年来,冯端先生一直在南京大学辛勤耕耘,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南京大学物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事业。20世纪60年代,他领导南京大学物理学科的金属物理教研室,70年代改建为晶体物理教研室,80年代创建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90年代担任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4.
闵乃本 《物理》2003,32(9):622-623
光阴似箭 ,流年如水 ,不知不觉中 ,我的老师冯端教授 ,今年迎来了他的 80华诞 .屈指数来 ,冯先生已在科学事业和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近 6 0个春秋 ,至今仍然笔耕不辍 ,主持撰写《凝聚态物理学》专著 .他是一位才思敏捷 ,治学严谨 ,融会贯通的学者 ,是一位诲人不倦 ,能凝心聚力的学术领导人 ,是一位中国黄土地上成长起来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物理学家 ,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物理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 博览群书 ,积健为雄冯先生 ,祖籍浙江绍兴 ,192 3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书香门第 ,父亲冯祖培 ,长诗词 ,工书法 .兄姐四人 ,长兄冯焕 ,在美国获博士…  相似文献   

5.
都有为 《物理》2023,(5):312-314+310-311
<正>2021年2月11日除夕夜,我完成了《深切怀念冯端先生》一文的初稿,后刊登在《物理》杂志2021年第7期。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经意间来到2023年1月21日,又是一个除夕夜,此时此刻我置身中国的慢城——高淳,在朋友家共度除夕。入夜,仰望星空,繁星闪烁,但愿天人感应,能偶遇那颗“冯端星”。时间似乎是倏然一瞬间,冯先生离开我们已逾2年,2023年6月11日将是冯端先生百年诞辰,为此,  相似文献   

6.
今年三月二十四日是我恩师胡刚复先生的一百年诞辰。我当他学生时先生已是六十高龄了。他给我们讲了许多课。我的光学、近代物理、X光学和毕业论文都是跟先生学的。先生尽管年已花甲,讲起课来则仍然是  相似文献   

7.
王进萍 《物理》2008,37(4):264-270
2007年9月19日上午,2007年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第一场学术报告会在南京大学大礼堂举行.然而早7点,窗外还是狂风呼啸,暴雨如注,电视屏幕上正在发布南京市"强台风紧急警报".我心里不禁惴惴然,如此恶劣天气,84岁高龄的冯端院士是否还会来开会?笔者冲出裹挟着7级狂风的暴雨,步人会场,便在后排入座.到10时左右,见到一位老者夹着雨具进入会场,在我身旁坐下,一问之下,正是我此行所要拜访的冯端先生.他是专程来听Dayid Sherrington教授作"凝聚态物理进展"报告的.  相似文献   

8.
冯端 《物理》2005,34(8):610-611
冯端得悉黄昆先生逝世的信息,使我深感悲痛,这是中国物理学界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物理》2021,(7)
正人生的短促缘于岁月无情,人生的永恒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020年12月15日,冯端先生在南京鼓楼医院驾鹤仙逝,享年98岁。当时我在浙江宁波开会,闻讯后于18日赶回南京拜祭,19日参加告别仪式。一代宗师、物理学界泰斗、凝聚态物理奠基人之一,落下了人生帷幕,但先生的影响必将永存。  相似文献   

10.
刘俊明 《物理》2023,(5):332-333
<正>俊明自1989年底加盟南京大学物理系,一直承蒙冯先生提点、培养、指导。后来还曾被先生指派若干学术职责,俊明都每勉强践行。作为晚辈,与冯先生同事凡三十年,俊明有诸多切身体会和感怀藏在记忆中,只是笔下艰涩难以表达。这里姑且以《千秋岁引》下笔,缅怀先生风华绝代、丰功伟绩。吴下纵横吴下纵横,风物若初见。  相似文献   

11.
刘寄星 《物理》2004,33(9):664-667
黄祖洽先生是为新中国富强做出重要贡献的理论物理学家,1924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今年正好是他80寿辰.我有幸于196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成为黄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40年来一直受到他的教育和指导.他的为人标准和为学之道,一直是我努力效仿的榜样.恩师大寿之年,为表达对黄先生爱国奋斗精神和科学成就的钦佩,不顾自己对音韵格律之无知,写了六首律诗赞扬先生功绩、品德.诗虽不雅,是我心声.现将之发表出来,并略加说明,献给黄先生.  相似文献   

12.
李荫远 《物理》2012,41(7):450-452
在此文中,我只闲话家常式地写出我和恩师王竹溪先生的交往.至于先生学风的严谨、多方面的长才和高尚的人格无须我来多说了.  相似文献   

13.
开垦物理学发展史这块宝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见音容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今年的6月28日,是我们的恩师、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逝世一周年.许多人在思念他、追忆他、学习他.本刊编辑部除举行读者座谈会外.特将先生于1991年7月25日为清华大学教授郭奕玲、沈慧君所著《物理学史》题写的序言发表,以资纪念.标记为编者所加,特此说明.  相似文献   

14.
冯端,祖籍浙江绍兴,1923年4月27日生于江苏苏州.祖父年轻时赴江西谋生,中年早逝.父亲冯祖培,清末科举考试中曾以陪考而中试,但不久因废科举而未获功名,中年投身仕途.他擅书法;工诗词,依然一介书生.母亲严素卿,也是寄寓安徽的绍兴人.他们生有三子一女.冯端长兄冯焕,1947年赴美国功读电机工程,获博士学位后定居美国,为通用电器公司研究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为东南大学名誉教授;姐姐冯慧,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二哥冯康,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冯端排行最小. 冯端的童年是在苏州古城一条陋巷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5.
 1991年秋,一位富于开拓、锐意创新的学者,应聘担任了“八五”期间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之一的“光电功能材料的结构、性能、分子设计及制备过程”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就是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闵乃本先生.他今年57岁,是我国自己培养的优秀中年科学家.1959年,他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教,师从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冯端教授.长期以来,闵乃本教授致力于晶体物理学的研究,尤其在晶体缺陷、晶体生长以及晶体物理性能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他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16.
沙坪坝时期的一段研究工作的回忆汤定元(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200083)1990年5月,我回母校南京大学参加物理系建系70周年的纪念大会。会上冯端教授作了题为《南京大学物理系70年》的报告,其中提到在他查阅1945年7月出版的Physi...  相似文献   

17.
郝柏林 《物理》2012,41(7):455-457
王竹溪先生的许多弟子,可能对本文题目感到诧异.一个最多只能算"门外弟子"的后学,怎敢妄呼"恩师"! 由于高中毕业就被派往苏联读本科,在那里从矿山经济改学物理,我在国内没有母校和师友.然而,在感情上,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是我的“母校”,王竹溪先生就是我最敬重的恩师.当然,最初的受教是靠自己钻研《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王竹溪先生关于遍历理论不是统计物理的基础;细致平衡可以保证总平衡,但总平衡不一定只由细致平衡保证;近平衡的三种非平衡过程的关系等种种论述,多年来指导着我的思维.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0月13日,我正在京参加科学院院士增选会议,突然接到电话,通知我我国著名光谱学家、中山大学激光光谱学实验室创始人,我的恩师高兆兰教授,于10月12日下午不幸在广州病逝。噩耗传来,令我万分悲痛。桩桩往事,涌向心头。回想恩师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我恩重如山,不禁黯然泪下。1945年秋我进入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学习。1946年高先生和冯秉铨先生伉俪从美国回母校任教。当时Dr.高(我们在校时都这样称呼她)挂在项链上密执根大学奖给她的金钥匙。和她在二战期间在美国设计成功雷达系统中的T-Rbox而为反…  相似文献   

19.
金国钧 《物理》2023,(5):319-325
<正>从术业有专攻的角度看,冯端一辈子耕耘于凝聚态物理学的田野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如他的学生李齐、闵乃本撰文[1,2]描述的那样,冯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不断进取,而成就的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本文根据先前的文献资料,拟就冯端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学术兴趣、战略眼光、课程创建、著作撰写,和研究方向指引等方面作一个概括性的探讨。限于作者个人的学识和经历,如有不当之处,还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沙振舜  曹天锡 《物理》2006,35(11):979-981
由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冯端主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李国鼎早期科学著作》一书已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选编了李国鼎先生从大学时代开始的二十年间,写出的科学前沿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学、原子能、低温物理、声学、科学史等诸多方面,反映当时科技发展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正像冯端先生在《序》中所说:“这弥补了科学史资料上的缺漏.”是李国鼎先生给人们留下的宝贵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