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检测c-Met 蛋白在甲状腺癌及癌旁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c-Met 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二步法检测81 例甲状腺癌组织及52 例癌旁甲状腺组织中c-Met 蛋白的表达。结果 甲状腺癌和癌旁甲状腺组织中c-Met 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6.9%(38/81)和7.7%(4/5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Met 蛋白阳性率50.8%(31/61),髓样癌中阳性率60.0%(3/5),均高于滤泡癌26.7%(4/15),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c-Met蛋白表达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甲状腺癌中c-Met 表达增强,其高表达可能与甲状腺癌发生相关,有望成为抗甲状腺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2.
潘钢  徐骁诚  张煜  彭友  张卧  丁金旺  罗定存 《应用数学》2015,37(4):287-290,310
目的 研究多梳基因Bmi-1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blot 法和RT-PCR 法检测30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30 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及30 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多梳基因Bmi-1 及其mRNA 的表达情况,并分析Bmi-1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Bmi-1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73.3%,与结节性甲状腺肿(36.7%)及与正常组织(16.7%)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 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mi-1 表达量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及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mi-1mRNA 表达量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及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1 阳性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mi-1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升高,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望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诊断的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吕昕  王悦红  周建英 《应用数学》2015,37(2):117-119,123
目的 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肺表面活性物质A(SPA)的表达与Ⅱ期肺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的相关 性。方法 收集经根治手术治疗的104 例Ⅱ期原发性肺腺癌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综合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进行半定量测定肿瘤组织的TTF-1、SPA 表达,分析两者与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的相关性。结果 TTF-1 阳性表达患者术后2 年复发率较阴性表达患者低[61.2%(60/98)vs 83.3%(5/6)],术后生存期较长[(26.00±1.89)个月vs(22.00±8.76)个月],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PA 阳性表达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较阴性表达患者明显为低[54.8%(34/62)vs 79.2%(19/24)],术后生存期明显较长[(30.00±1.41)个月vs(21.00±2.18)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PA 阳性表达预示Ⅱ期原发性肺腺癌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低,生存期长。TTF-1 表达与Ⅱ期肺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趋化性细胞受体因子4(CXCR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 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人胃癌组织中CXCR4、VEGF-C 和MMP-9 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CXCR4、VEGF-C 或MMP-9 任一指标表达水平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关系(均P<0.01),且这3 项指标两两相关,CXCR4/VEGF-C 联合阳性表达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84.8%(28/33),高于仅1 项指标阳性表达(11/22,50.0%)及两者联合阴性表达(7/21,33.3%)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VEGF-C/MMP-9 联合阳性表达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80.0%(32/40),高于仅1 项指标阳性表达(9/19,47.4%)及两者联合阴性表达(5/17,29.4%)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0.01);CXCR4/MMP-9 联合阳性表达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83.3%(30/36),高于仅1 项指标阳性表达(11/22,50.0%)及两者联合阴性表达(5/18,27.8%)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 项指标共同表达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达90.0%。结论 CXCR4、VEGF-C 和MMP-9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如果3项指标均为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人类白细胞抗原G (HLA- G)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6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组织,另取术中癌旁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检测两种组织中HLA- G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6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中43例(69.4%)HLA- G阳性表达,20例癌旁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均未见HLA- G阳性表达。HLA- G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数目、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HLA- G表达上调,HLA- G高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临床病理特征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角蛋白16 和17(K16、K17)在部分表皮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16、K17在正常皮肤、脂溢性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皮角、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结果 K16、K17 在正常皮肤表皮各层呈阴性表达;在脂溢性角化病表皮各层中除了角质层外大多呈阳性表达;在日光性角化病表皮K16 均不表达,K17 除了角质层外在其他各层也不表达;K16 在皮角表皮棘层呈强阳性表达,但在其他各层均呈阴性表达,K17 在皮角表皮各层基本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在基底细胞癌中,K16、K17除了在棘层呈弱阳性表达外,在其他各层均呈阴性表达;在鳞状细胞癌中,K16 在基底层呈阴性表达,但在其他各层及K17 在表皮全层均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K16 除基底层外在肿瘤表皮其他各层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17 在表皮各层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K16、K17的表达状况可为表皮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病理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何蕾  王宝辉  吕望  泮辉  胡坚 《应用数学》2015,37(13):1124-1128
目的 研究藤黄酸(GA)诱导人肺癌细胞H1975凋亡的分子机制,探讨氧自由基(ROS)和JNK信号通路在GA杀伤 肺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以人肺癌细胞H1975为研究对象,MTT法测定GA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Annexin V/PI 双染法测定细胞凋亡率,DCFH-DA 法测定ROS 含量,JC-1探针染色分析线粒体膜电位(MMP),Western blot检测JNK 信号通路的激活和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GA 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1975细胞的增殖,各实验组细胞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或0.01)。1、2.5 和5滋mol/L GA 作用24h 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2%、51.8%和75.1%,剪切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 和cleaved PARP 的表达随GA 浓度增高而显著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GA 作用2h 后H1975细胞ROS 含量显著升高,磷酸化JNK(p-JNK)表达上调(P<0.05或0.01)。GA 作用16h后各实验组细胞MMP 均明显降低(均P<0.05)。GA 作用24h后实验组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Bax、Bak、Bik表达增加,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 或0.01)。结论 GA 具有诱导H1975 细胞凋亡的作用,其可能机制是上调细胞内ROS含量,激活JNK 信号通路,进而引起MMP 降低和线粒体凋亡途径激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中1p/19q杂合性缺失(1p/19q LOH)的表达类型及其意义。方法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29例GBM、17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和12例少突星形细胞瘤(OA)中1p/19q LOH的表达及其差异。结果 GBM、AA和OA中1p/19q LOH的发生率分别为24.1%、35.3%和75.0%,其中同时发生1p和19q LOH的比率分别为13.8%、23.5%和66.7%,GBM中1p/19q LOH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A和OA(P<0.05)。GBM的VEGF阳性表达率和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75.9%和87.66±16.21,AA为47.1%和49.57±4.73,OA为41.7%和41.62±4.25,GBM与后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1p/19q LOH的发生率与VEGF阳性表达和Ki-67增殖指数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1p/19q LOH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评估GBM患者对烷化剂类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李利义  徐斌  罗越  韩绍伟  金洲祥  郑志强 《应用数学》2013,35(19):1722-17,241,732
目的探讨CXCR4和VEGF—C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及RT—PCR检测CXCR4及VEGF—C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XCR4及VEGF—C蛋白在癌旁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胃癌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胃癌组织中CXCR4及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或0.01),且No组织、N、+N2组织、N3组织中CXCR4及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不同胃癌组织中CXCR4mRNA及VEGF—CmRNA的表达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胃癌组织中CXCR4表达与VEGF-C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55,P〈001)。结论胃癌中CXCR4和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两者的协同作用与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两者的作用机制可能对预测淋巴结转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人体胃癌组织中B7-H1的表达,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胃癌组织中B7-H1的表达,分析其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绘制患者术后生存曲线,评价B7-H1表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65例胃癌组织中癌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以及部分肿瘤组织浸润的淋巴管及淋巴细胞中均有检测到B7-H1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36.9%。有淋巴结转移或脉管内有癌栓的患者B7-H1阳性率较高(均P<0.05)。B7-H1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25.0%)低于阴性表达的患者(56.1%)(P<0.05)。结论B7-H1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B7-H1可作为评价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胃癌细胞株MGC803内乳铁蛋白(LTF)基因的甲基化和表达情况,探讨LTF的DNA 启动子区甲基化异常 与其在胃癌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 方法检测MGC803 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使用real-time PCR 和Western blot 分别检测LTF 在MGC803内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使用去甲基化剂5-aza-CdR 处理胃癌细胞株,观察给药前后的DNA 甲基化状态和mRNA 表达情况。结果 MGC803 启动子甲基化率达59.8%,使用5-aza-CdR 处理的两组(2滋mol/L组和10滋mol/L组)和空白对照组甲基化率差异、LTF 的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且随着MGC803启动子甲基化程度的下降,其mRNA 和蛋白表达增加;而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TF 基因在胃癌细胞株MGC803 内表现为较高甲基化状态,而且LTF的表达和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相关,使用去甲基化剂能逆转DNA 的甲基化情况从而使其mRNA 重新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内超声(IDUS)、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对胆道恶性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的IDUS、CT和MRCP检查结果,比较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胆道恶性梗阻的图像特征和诊断情况。结果IDUS、CT和MRCP对胆道恶性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5.31%、82.98%和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3.27%、74.47%和75.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能显示胆道恶性梗阻的部位、数量和回声/密度/信号特征:CT和MRCP对壶腹癌定位诊断、胰头癌定性诊断均有较高符合率。IDUS对胆管狭窄性质的阴性预测能力明显高于CT和MRCP(P<0.05)。结论IDUS、CT和MRCP均能清晰显示胆道恶性梗阻的特征,各有优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琳琳 《应用数学》2015,37(6):481-483
目的 探讨碘伏术前消毒阴道、术中冲洗宫腔对产妇急诊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及子宫感染有无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10 年3 月至2014 年6 月行急诊剖宫产术的产妇218例,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抗生素围术期用药(头孢唑啉钠针2.0g,术中断脐后及术后各1次,静脉滴注)。Ⅰ组(81 例)0.5%碘伏术前消毒阴道、术中冲洗宫腔;Ⅱ组(73 例)0.9%氯化钠溶液术中冲洗宫腔;Ⅲ组(64 例)不做上述处理,比较3 组产妇术后腹部切口及子宫感染发生率。结果 术后腹部切口感染:Ⅰ组3例,Ⅱ组2例,Ⅲ组4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子宫感染:Ⅰ组2 例,Ⅱ组4 例,Ⅲ组7 例;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前提下,碘伏术前消毒阴道、术中冲洗宫腔可降低急诊剖宫产术后子宫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徐伟栋  周渠新  金凯 《应用数学》2015,37(4):297-299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27 例各期胃癌患者和105 例胃良性病变及98 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CEA、CA19-9、CA72-4 水平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作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的CEA、CA19-9、CA72-4水平均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对照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良性病变患者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灵敏度达87.4%,明显高于其他任一单项检测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 项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为52.7%,虽明显低于其他任一单项检测的特异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术后复发者CEA、CA19-9、CA72-4 的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血清多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胃癌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狼疮(SLE)患者树突状细胞对Th1/Th2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阳性分选CD14细胞,联合应用rhGM- CSF、rhIL-4和rhTNF-α诱导分化树突状细胞成熟。在培养的第9天,流式细胞术检测表型,细胞增殖/毒性剂盒分析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2和IL-10的表达。诱导的成熟树突状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共培养5d后,佛波酯+离子霉素+莫能霉素刺激培养4h,进行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及胞质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的比例。结果 SLE患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其CD1a的表达降低(P<0.05),HLA- DR、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活动组与非活动组的树突状细胞HLA- DR、CD80、CD86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SLE患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5)。活动组与非活动组的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也有所差异(P<0.05)。SLE患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分泌IL-10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活动组与非活动组的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和IL-10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的树突状细胞与对照组淋巴细胞共培养后Th1的比例明显降低(P<0.01),Th2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增加,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分泌IL-12降低,IL-10升高。SLE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了Th1细胞分化不足,在SLE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滑膜细胞在体外常氧和缺氧培养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差异性及意义。方法对RA患者及骨关节炎(OA)患者的关节滑膜细胞在体外常氧和缺氧条件下分别进行培养,根据培养条件分为常氧组、缺氧6h组及缺氧12h组;采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HIF-1α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常氧组相比,缺氧6h及12h的RA和OA患者滑膜细胞的HIF-1α及VEGF的表达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RA和OA患者缺氧12h组滑膜细胞HIF-1α及VEGF的表达高于缺氧6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和OA患者3组滑膜细胞的HIF-1α及VEGF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均P<0.05)。常氧组RA与OA患者滑膜细胞的HIF-1α及VEGF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缺氧6h和12h组中RA滑膜细胞HIF-1α及VEGF的表达均高于OA滑膜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缺氧条件下RA患者滑膜细胞HIF-1α及VEGF表达显著升高且密切相关,可能缺氧-HIF-1α-VEGF这一信号途径在RA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以及EPCAM作为胃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靶点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36 例胃癌组织及92例癌旁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EPCAM 的表达情况,分析并探讨EPCAM 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92 例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50例(54.3%)EPCAM 蛋白为阴性表达,42例(45.7%)呈弱阳性表达。在436 例胃癌组织中,EPCAM 蛋白高表达179 例(41.1%),低表达257 例(58.9%),主要在细胞包膜表达。EPCAM 蛋白的表达强度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Lauren 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分期、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均P<0.01),而与患者性别、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无关(均P >0.05)。EPCAM 高表达患者的5 年生存率(57.2%)明显低于EPCAM 低表达胃癌患者的5 年生存率(17.3%,P<0.05)。I、II 和III 期EPCAM高表达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EPCAM 低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P<0.05);IV 期EPCAM 高表达和低表达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EPCAM 表达、远处转移和TNM 分期(均P<0.05)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PCAM 在胃癌中高表达,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的TNM 分期显著相关,提示EPCAM 可以作为胃癌的早期诊断的筛查指标以及治疗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OPN、CD44v6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与脑胶质瘤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胶质瘤和60例减压手术中切除的正常脑组织中OPN和CD44v6的表达水平,并对两者的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OPN、CD44v6表达阳性率在脑胶质瘤中分别为75.0%、66.7%,在正常脑组织中分别为16.7%、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胶质瘤中OPN、CD44v6的表达水平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无关(均P>0.05),但在复发与非复发者、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与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两者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1)。结论 OPN和CD44v6在脑胶质瘤中高表达,两者均反映了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并与患者预后有关,且OPN和CD44v6的表达之间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双重造影检查(DCUS)在不同部位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8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3~5d内均进行DCUS及螺旋CT检查,对不同部位的胃癌患者术前均进行淋巴结分站评估,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得出正确率,并进行相互间比较。结果 DCUS和螺旋CT检查对远端胃切除患者淋巴结转移判断正确率分别为86.0%和83.9%,对全胃切除患者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82.5%和85.0%,两种检查方法判断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US对近端胃切除患者淋巴结转移判断正确率为66.0%,明显低于螺旋CT检查的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评价中,超声双重造影检查判断正确率与螺旋CT相当,仅对贲门胃底部癌判断正确率略低。  相似文献   

20.
刘杏娥 《应用数学》2013,35(20):1810-1812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小细胞肺癌NCI- H446细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5、10、15μmol/L)的姜黄素作用于小细胞肺癌NCI- H446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索尼克刺猬信号(Shh)、脑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姜黄素与小细胞肺癌NCI- H446细胞共培养后,浓度为15μmol/L的姜黄素能明显抑制NCI- H446细胞的增殖。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细胞肺癌NCI- H446细胞经姜黄素处理后,姜黄素15μmol/L与其余各组比较,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姜黄素(15μmol/L)处理的NCI- H446细胞,Shh和Gli1表达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姜黄素能通过抑制刺猬信号通路,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