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平衡透析法详细研究了生理pH(7.43)条件下Cd(II)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Bjerrum方程,首次报道了Cd(II)-HSA和Cd(II)-B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值,其K~1-K~3的数量级均为10^4;Hill系数和自由能偶合定量分析表明Cd(II)与HSA或BSA的结合均产生在类似体系中少见的强的正协同效应,且Cd(II)与HSA结合产生的正协同效应大于BSA;Scatchard图分析表明,Cd(II)在HSA和BSA中均有3个强结合部位。通过Cd(II)与Cu(II),Zn(II)或Ca(II)等竞争结合HSA或BSA的结果,进一步讨论了Cd(II)在HSA或BSA中强结合部位的可能位置和(或)配体。 相似文献
2.
Cd(Ⅱ)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衡透析法详细研究了生理pH(7.43)条件下Cd(Ⅱ)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Bjerrum方程,首次报道了Cd(Ⅱ)-HSA和Cd(Ⅱ)-B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值,其K_1~K_3的数量级均为10~4;Hill系数和自由能偶合定量分析表明Cd(Ⅱ)与HSA或BSA的结合均产生在类似体系中少见的强的正协同效应,且Cd(Ⅱ)与HSA结合产生的正协同效应大于BSA;Scatchard图分析表明,Cd(Ⅱ)在HSA和BSA中均有3个强结合部位.通过Cd(Ⅱ)与Cu(Ⅱ),Zn(Ⅱ)或Ca(Ⅱ)等竞争结合HSA或BSA的结果,进一步讨论了Cd(Ⅱ)在HSA或BSA中强结合部位的可能位置和(或)配体. 相似文献
3.
Ni(Ⅱ)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用平衡透析法研究了生理pH(7.43)及pH(5.0)条件下Ni(Ⅱ)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Scatchard图分析表明 ,生理pH条件下 ,Ni(Ⅱ)在HSA或BSA中均有2个强结合部位 ,而在pH(5.0)条件下 ,只有1个强结合部位。Hill图分析表明Ni(Ⅱ)与HSA或BSA的结合均产生较强的正协同效应。通过不同pH对Ni(Ⅱ)与HSA或BSA结合的影响及Ni(Ⅱ)与Cu(Ⅱ)和Ca(Ⅱ)的竞争结合的结果 ,推测了两个强结合部位可能的结合位点和配位原子。竞争结果还表明Cu(Ⅱ)对Ni(Ⅱ)的结合有明显拮抗作用。Ca(Ⅱ)对Ni(Ⅱ)的结合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4.
La(Ⅲ)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平衡透析法详细研究了pH=6.3条件下La(Ⅲ)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Scatchard图分析表明,La(Ⅲ)在HSA中有2个强结合部位和8个弱结合部位;在BSA中有2个强结合部位和6个弱结合部位.从La(Ⅲ)与Cu(Ⅱ),Zn(Ⅱ)和Cd(Ⅱ)等的竞争结合HSA或BSA的结果推测:La(Ⅲ)在HSA或BSA中的一个强结合部位的配位原子可能全部是氧原子.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Bjerrum方程,首次报道了La(Ⅲ)-HSA和La(Ⅲ)-B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值,其K1的数量级为104.Hill系数及自由能偶合分析表明La(Ⅲ)与HSA或BSA的结合均产生一定的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作者[1] 曾在紫外区观察 LMCT谱带 ,研究了 1∶ 1Mn( ) - HSA和 Mn( ) - BSA在生理 p H(7.43)下金属中心的结构 ,认为 Mn( )在人血清白蛋白 (Human Serum Albumin,简称 HSA)和牛血清白蛋白 (Bovine Serum Albumin,简称 BSA)中的优先结合部位最可能位于 HSA或 BSA的N-端三肽段上 ,涉及 4个含氮基团 ,第 5个配位原子是 ASP1上的羧基氧。用平衡透析法进一步研究了生理 p H条件下 Mn( )在 HSA和 BSA中的结合部位的类型、数目及结合能力 ,并探讨了优先结合部位的可能位置和 (或 )配体。实验同文献 [2 ]。1 Mn( )在 HSA或 B… 相似文献
6.
Mn(Ⅱ)与HSA或BSz的结合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1]曾在紫外区观察LMCT谱带,研究了1∶1Mn(Ⅱ)-HSA和Mn(Ⅱ)-BSA在生理pH(7.43)下金属中心的结构,认为Mn(Ⅱ)在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简称HSA)和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简称BSA)中的优先结合部位最可能位于HSA或BSA的N-端三肽段上,涉及4个含氮基团,第5个配位原子是ASP1上的羧基氧.用平衡透析法进一步研究了生理pH条件下Mn(Ⅱ)在HSA和BSA中的结合部位的类型、数目及结合能力,并探讨了优先结合部位的可能位置和(或)配体....... 相似文献
7.
La(III)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衡透析法详细研究了pH=6.3条件十La(III)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Scatchard图分析表明,La(III)在HSA中有2个强结合部位和8个弱结合部位,在BSA中有2个强结合部位和6个弱结合部位,从La(III)与Cu(II),Zn(II)和Cd(II)等的竞争结合HSA或BSA的结果推测,La(III)在HSA或BSA中的一个强结合部位的配位原子可能全部是氧原子,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Bjerum方程,首次报道了La(III)-HSA和La(III)-B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值,其K1的数量极为10^4,Hill系数及自由能偶合分析表明La(II)与HSA或BSA的结合产生一定的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9.
首次采用共振光散射、荧光光谱并结合平衡透析法研究了 I- 与人血清白蛋白 ( human serum albumin,简称 HSA)或牛血清白蛋白 ( Bovine Serum Albumin,简称 BSA)结合平衡。首次观测到 I- 对 HSA和 BSA的共振光散射有增强效应 ,却导致 35 0和 70 0 nm处的荧光淬灭。平衡透析的结果表明 :I- 与 HSA或 BSA的结合平衡不适合用 Scatchard模型处理 ,却能较好地符合相平衡分配规律 ,表观相分配常数数量级为 1 0 4。Cl-很可能是通过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影响 I- 的结合。根据不同的 p H条件下的透析结果 ,推测 I- 是与白蛋白上质子化的碱性氨基酸残基结合。 相似文献
10.
Cd(Ⅱ)和ATP的结合位点的N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MR方法研究了金属镉离子在ATP(嘌呤三磷酸腺苷)上的配位点.测量了不同pH值时由于Cd2+的存在而引起的1H,15N及31P的化学位移和31P-31P中的偶合常数的变化以及由ATP的存在所引起的113Cd的化学位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pH>4.5的条件下,ATP主要以磷酸根和N7同时对Cd2+配位;在pH值2.5~4.5的条件下,ATP主要以磷酸根和N1同时对Cd2+配位,还存在少量的磷酸根和N7同时配位的模式;而在酸性非常强的条件下(pH<2.5),ATP不再与Cd2+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并结合平衡透析法研究了磷钨杂多酸(H7[P(W2O7)6]·xH2O)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或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的结合平衡. 观测到在生理pH 7.43条件下磷钨杂多酸使HSA和BSA的紫外吸收峰增强, 并使HSA和BSA的特征荧光峰猝灭. Scatchard图分析表明, 磷钨酸在HSA和BSA中均有一个强结合部位. 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Bjerrum方程, 得出磷钨酸-HSA和磷钨酸-B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 相似文献
12.
蛭石对Cd(Ⅱ)的动态吸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新型价廉的吸附材料的开发应用是目前废水处理的研究重点 [1,2 ] ,粘土矿物由于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吸附容量大、对环境无毒无害等优点 ,在废水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4 ]。目前 ,有关粘土矿物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工作多采用静态的搅拌吸附方法。该法用于实验室的试验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但难以在工业上推广应用。本文报道了利用蛭石作为吸附剂装填吸附柱用于连续处理含镉溶液的动态吸附实验方法 ,并探讨了蛭石的改性处理方法和再生情况 ,为蛭石用于工业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材料1 .… 相似文献
13.
螯合树脂S930对Cu(Ⅱ)、Pb(Ⅱ)、Cd(Ⅱ)的吸附性能与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研究系统分析了螯合树脂S930对单组分与双组分体系中Cu(Ⅱ)、Pb(Ⅱ)、Cd(Ⅱ)的吸附行为,经结构表征(FT-IR、XPS)与软硬酸碱理论(HASB)深入探讨了3种金属离子在S930树脂上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树脂吸附金属离子的最佳pH值为5.0左右,且对Cu(Ⅱ)、Pb(Ⅱ)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而对Cd(Ⅱ)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过程在6h左右达到平衡,且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表明化学作用是吸附速率决定步骤。Cu(Ⅱ)、Pb(Ⅱ)的动态吸附过程符合Thomas模型。FT-IR、XPS及HASB同时证明树脂对Cu(Ⅱ)、Pb(Ⅱ)的作用包括离子交换与配位作用,而对Cd(Ⅱ)的作用以离子交换为主,是树脂对Cd(Ⅱ)吸附选择性较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聚丙烯酸钠为配合剂,研究了Hg(Ⅱ)、Cu(Ⅱ)和Cd(Ⅱ)混合溶液配合-超滤分离行为。考察了pH值和负载比LR对混合体系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pH=5适宜分离;当LR从0.01增大至2时,金属离子分离系数SHg-Cd和SHg-Cu逐渐增大,LR=2时达到最大值。在pH=5、LR=2、体积浓缩因子为15和各金属离子的初始质量浓度为30mg/L时,截留液中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ρr,Hg、ρr,Cu和ρr,Cd分别为435.3、42.6和34.2mg/L;SHg-Cd、SHg-Cu和SCu-Cd基本不变,依次为229.3、184.3和1.2,即Hg(Ⅱ)得到选择性浓缩。浓缩液的洗涤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洗涤液体积增大,ρr,Hg基本不变,ρr,Cu和ρr,Cd分别下降至12.54和4.73mg/L。收集含Cu(Ⅱ)和Cd(Ⅱ)的各渗透液,调节LR=0.033和pH=5,浓缩16倍时,ρr,Cu从27.34mg/L升高至430.9mg/L,ρr,Cd从27.83mg/L仅升高至61.5mg/L,SCu-Cd为95.8,Cu(Ⅱ)获得选择性浓缩。 相似文献
15.
运用荧光光谱、吸收光谱研究了灯盏花素(Breviscapinun,BR)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BR对BSA的荧光光谱具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静态-动态联合猝灭,BSA发射峰蓝移.Zn2+的存在使得BSA发射峰蓝移程度降低,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减小.在较大浓度Zn2+存在下,BR与BSA作用的相关系数增大,猝灭机制变为静态猝灭.从Zn2+与BR的竞争作用,热力学参数的变化、配位化合物的形成3个方面分析了影响BR与BSA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u(Ⅱ)和Cd(Ⅱ)在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并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二者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竞争。研究结果表明:Cu(Ⅱ)和Cd(Ⅱ)对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均具有荧光猝灭作用,Cu(Ⅱ)的猝灭程度远远强于Cd(Ⅱ)。Cu(Ⅱ)只与214位色氨酸残基发生作用,而Cd(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214位和135位色氨酸残基均发生作用。Cu(Ⅱ)与Cd(Ⅱ)同时存在时Cu(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Binding equilibrium study between Mn( Ⅱ ) and HSA or BS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binding of Mn( Ⅱ ) to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or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has been studied by equilibrium dialysis at physiological pH (7. 43). The Scatchard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1.8 and 1.9 strong binding sites of Mn( Ⅱ ) in HSA and BSA, respectively. The successive stability constants which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obtained by non-linear least-squares methods fitting Bjerrum formula. For both Mn( Ⅱ )-HSA and Mn( Ⅱ )-BSA systems, the order of magnitude of K1 was found to be 104. The analyses of Hill plots and free energy coupling show that the positive cooperative effect was found in both Mn( Ⅱ )-HSA and Mn( Ⅱ )-BSA systems . The results of Mn ( Ⅱ ) competing with Cu ( Ⅱ ) 、 Zn(Ⅱ)、Cd( Ⅱ) or Ca( Ⅱ ) to bind to HSA or BSA further support the conjecture that there are two strong binding sites of Mn( Ⅱ) in both HSA and BSA. One is most probably located at the tripeptide segment of N- terminal sequence of HSA and BSA molecules involving four groups composed of n 相似文献
19.
20.
用直接合成法合成了一种新配体-1,7-N,N′-二(邻氨基苯基)-1,7-二氮杂-4,10-二氧杂环十二烷[L]。经元素分析~1H、~(13)C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等分析证实了其结构。并藉该配体合成了Cu(Ⅱ),Cd(Ⅱ),Ag(Ⅰ),Ni(Ⅱ)四种固体配合物。经元素分析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uCl_2]_2·L,[CdCl_2]_2·2L·2H_2O_2[AgNO_3]_2·L,[NiCl_2]_2·L·H_2O.对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和差热分析。配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均有明显位移或分裂;紫外特征吸收峰稍有位移。但摩尔吸光系数改变很大;摩尔电导表明配合物为1:1或接近2:1型电解质;差热分析表明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Cd(Ⅱ)、Ni(Ⅱ)>Cu(Ⅱ)>Ag(Ⅰ)。对Cu(Ⅱ)配合物进行了ESR谱分析,并且对甲醇溶液中Cu(Ⅱ)与配体(L)的掺入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掺入反应为典型的二级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