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Ag-110m在海洋沉积物中的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系统地研究了放射性核素在海洋环境吸附体系中的固体浓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Ag-110m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等温线趋近于线性,且随着固体浓度的升高,等温线呈下降趋势,存在固体浓度效应。解吸等温线比吸附等温线滞后,固体浓度0.1~1.0g·L~(-1)范围内,吸附滞后角(θ)随着固体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不可逆性明显增强,固体浓度改变了吸附体系的不可逆性,符合"亚稳平衡吸附理论"对固体浓度效应产生机制的预测,而固体浓度达到3.0g·L~(-1)后,吸附-解吸等温线几乎重合,体系接近可逆反应。因此对于放射性核素,存在一个区间范围使得吸附体系的不可逆程度随固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是超过区间的上、下限值后,体系趋近于可逆反应。应用Freundlich-SCA表面组分活度模型,用活度代替浓度,校正实际与理想吸附体系间的偏离,将不同固体浓度下的吸附-解吸实验数据分别归入同一条吸附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可以用来预测其他固体浓度下的吸附-解吸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菜园土壤镉吸附-解吸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菜园土壤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等温条件下三种菜园土壤对Cd^2 的吸附量与平衡液中Cd^2 浓度的关系均可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相关系数均达到0.98以上,达极显著水平,由Langmuir方程求得的菜园土壤对Cd2 的最大吸附量和最大缓冲容量的顺序为:黄松土>粉泥土>江涂砂;由Freundlich方程得到的三种菜园土壤对Cd2 的吸附作用力强度以黄松土为最小,粉泥土和江涂砂无明显差别,菜园土壤吸附的Cd2 的解吸量与吸附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有相当大部分吸附的镉不能被解吸,而仍被土壤所固特。  相似文献   

3.
同位素示踪法测定稀土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和扩散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对9种不同性质土壤测定结果表明,RE的吸附或解吸均与Langmuir方程有极好的拟合性。土壤RE吸附容量在1.5-15mg/g之间,它与土壤中伊利石的相对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土壤RE解吸量与吸附量之间呈显著指数曲线关系,曲线转折点的RE吸附量称为土壤特征吸附量,以它表征RE在土壤中运移难易,比土壤吸附容量表征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NH2OH·HCl, (NH4)2C2O4和H2O2对表层沉积物中非残渣态的Mn氧化物、Fe/Mn氧化物和有机质进行选择性化学萃取, 同时提取粘土矿物, 并对提取前后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比表面积、FTIR、ESEM和XRD等分析. 结果表明, 萃取后沉积物的比表面积显著增大, 沉积物颗粒的分散度随之增大, 晶体边缘逐渐清晰, 棱角逐渐分明, 但沉积物的XRD和FTIR谱图变化不大, 原因在于XRD和FTIR谱图中的特征峰主要是由矿物组分产生的. 萃取后随着沉积物分散度的增大, 晶体颗粒表面粗糙度减弱, 沉积物的吸附能力降低, 表明颗粒表面特征对重金属的吸附起到一定作用; 而沉积物的比表面积与沉积物吸附能力之间的反比关系说明沉积物主要吸附组分对其吸附的贡献远远大于沉积物表面与孔隙结构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镧对水稻磷吸收及其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分根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镧对水稻生长, 根、茎、籽粒磷含量, 磷吸收及体内磷形态的影响. 结果表明低浓度镧(0.05~1.5 mg·L-1)提高水稻产量;高浓度镧 (9 mg·L-1~30 mg·L-1) 降低水稻产量. 当镧浓度为0.05~0.75 mg·L-1时, La对水稻茎杆和根干重没有显著促进作用. 在La浓度为6~30 mg·L-1时, 水稻根重显著降低. 镧显著增加根中磷的含量, 降低茎和籽粒中磷的含量, 显著增加根对磷的吸收. 低浓度镧 (0.05~3 mg·L-1) 促进籽粒磷吸收, 而高浓度镧 (6~30 mg·L-1) 减少籽粒磷吸收. 镧显著增加茎和根中络合态磷(EDTA-P)和无机态磷(inorganic-P)含量, 且根中络合态磷和无机态磷的增加占根中总磷增加的80%以上. 当镧浓度为0.05~0.75 mg·L-1, La增加根中核磷(nucleic-P)含量, 而当镧浓度为30 mg·L-1, La降低根中核磷和酯磷(ester-P)含量; La增加根和茎中残渣态磷(residue-P)含量. 文中还讨论了磷的形态与作物磷吸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鸡铝氟联合作用--铁与骨矿化和矿物元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铝氟联合作用时铁与矿物代谢的关系,在鸡铝氟病及铝危害模型基础上对全血铁和骨铁用 AAS法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性成熟前各实验组全血铁均升高,但以加氟组更为明显;性成熟后饲料加入氟化物的 3个组全血铁仍高于对照,未加的另3个组则低于或接近对照组.骨铁含量均有所下降.饲氟、骨氟、骨铝与全血铁有明显正相关(P<0.2)或显著正相关(P<0.05),与骨铁有明显负相关,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明显(P<0.1) 意义.全血铁与全血钙、镁、磷,骨灰化率、骨矿含量、平均骨壁厚度、骨矿沉积率均呈显著正相关.骨铁与骨钙、镁呈显著或明显负相关,与成骨细胞指数、破骨细胞指数、类骨质体积呈明显或非常显著(P<0.01)负相关,与骨单位吸收周期呈明显正相关.全血铁与骨铁呈明显负相关.提示,全血与骨骼铁代谢是能分离又相对应的体系,可能有相互平衡、调节和补偿作用.铁不仅是血红蛋白的必需成分,还与骨矿化和骨细胞及矿物元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峙嵘  韦鹏  周利民  曾凯 《应用化学》2007,24(4):420-424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简要地研究了63Ni在泥煤中的静态吸附行为。结果表明,5 min后泥煤对63Ni的吸附率可达69%,60min后达到吸附平衡;第1吸附阶段内镍吸附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易解吸;从泥煤-水液固体系中泥煤的电离平衡和镍离子-氢离子之间离子交换平衡,以及物料平衡关系推导出泥煤平衡时63Ni的吸附量和氢离子的浓度、平衡时镍离子的浓度有关。溶液的pH值对镍的吸附和解吸有很大影响,随着溶液pH值增大,63Ni由水分室向泥煤分室转移的速率常数也逐渐增大,而由泥煤分室向水分室转移的速率常数逐渐减小,二者比值逐渐增大,pH=4.624 6时,2种可逆传递速率常数相等,为2.51。即适宜pH值范围内的pH值升高吸附量增大,低pH值不利于吸附。63Ni在泥煤-水体系中的动态变化可用封闭二分室进行描述,经拟合后的理论值与实验数据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Zn(II)/α-FeOOH 吸附体系的固体浓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丛  李薇  潘纲 《物理化学学报》2009,25(9):1737-1742
采用宏观吸附-解吸实验系统地研究了Zn(II)在针铁矿(α-FeOOH)表面吸附的固体浓度(Cp)效应, 并考察了温度对固体浓度效应的影响, 揭示了固体浓度效应产生的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Zn(II)/α-FeOOH的吸附等温线随固体浓度的增加明显下移, 表现出显著的固体浓度效应; 随着固体浓度的升高, 平衡浓度相近的实验点的解吸滞后角(θ)和热力学不可逆系数(TII)均明显升高, 说明体系的可逆性随固体浓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 这一结果符合亚稳平衡吸附(MEA)理论对固体浓度效应产生机制的预测. 本研究还发现Zn(II)/α-FeOOH体系在低温下的固体浓度效应比在高温下更为显著. 不同温度下的吸附-解吸实验表明,该体系的吸附可逆性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强(θ和TII明显降低), 这再次证明了吸附可逆性对Cp效应的控制作用, 并从另一角度证实了MEA理论对固体浓度效应机制的解释. 实验测得Zn(II)/α-FeOOH体系的吸附热力学参数△H、△S分别为34.07 kJ·mol-1和195.71 J·mol-1·K-1, 表明Zn(II)可在针铁矿表面发生吸热的化学吸附反应.  相似文献   

9.
应用Th_过~(230)方法测定了南海陆坡沉积物的沉积速度,结果表明,岩柱上部从表层到48厘米,可能发生过滑坡,反映出不连续沉积过程,古气候转暖;岩柱中段,Th_过~(230)强度沿深度呈指数衰减,沉积速度为1.6毫米/1,000年,沉积物可能是在较冷和深水环境中形成的;岩柱从90厘米以下,沉积环境较为活跃,古气候偏暖。根据岩柱各层位中铀、钍含量和其比值以及与Fe,Mn,C(有机),P的关系,本海区主要物质来源于陆相,部分是自生。  相似文献   

10.
对象山港不同站点的沉积物对重金属铁、锰的吸附特征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对铁、锰的吸附能力的影响。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沉积物对铜和锌的吸附量随着铁、锰的初始含量增加而增大,但分别都在40 min和30 min左右达到吸附平衡;热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物对铁、锰的热力学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各站点沉积物对铁的吸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S02,S25,S17,S10,S12,D03,D08,各站点沉积物对锰的吸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S02,S25,S17,S12,S10,D03,D08;影响因素实验表明,有机质的含量是影响沉积物对重金属铁吸附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而沉积物对锰的吸附能力与阳离子交换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有机质的含量几乎不影响沉积物对锰的吸附能力。因此,沉积物对重金属铁、锰的吸附系数K并不与其中单个理化性质有明显的相关性,这说明沉积物对铁、锰的吸附强度受多种沉积物理化性质控制。  相似文献   

11.
TBP萃淋树脂吸附钪的性能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静动态两种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TBP草淋树脂在高氟酸介质中吸附钪的性能,并用自己设计的减压微色谱柱考察了共存离子的萃取色谱行为,选择了分离微量钪的最佳条件,获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用于标准矿样中微量机的测定,分析结果与标准值相近。  相似文献   

12.
锆、铁水合氧化物对磷酸根的吸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氯氧化锆、三氯化铁分别与双氧水和氨水反应,生成锆、铁水合金属氧化物。用这两种氧化物作为吸附剂对水中的磷进行吸附。讨论了吸附过程对吸附容量的影响因素(温度、pH、时间)及除磷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低的pH值下,吸附容量最大;该吸附过程主要是以离子交换反应进行的吸热过程;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表示静态吸附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符合一级反应方程。  相似文献   

13.
前文[1]介绍了GTG吸附剂对水中磷的静态吸附规律性。本文将介绍吸附剂的动态吸附及对血中磷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0.1g吸附剂处理2.0ml高磷血症患者全血,可使血磷浓度降60%以上。  相似文献   

14.
Phosphorus is recognized as the most critical nutrient limiting lake productivity. The trophic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lake systems are also influenced by the phosphorus content and fractions and phosphate 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ke sediments. The 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phosphate 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s in shallow lakes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region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osphorus contents in the sediments ranged from 217.8 to 1640 mg kg(-1); inorganic phosphorus (IP) was the major fraction of total phosphorus (TP); phosphorus bound to Al, Fe, Mn oxides, and hydroxides (Fe/Al-P), and calcium bound phosphorus (Ca-P) were the main fractions of IP. Phosphate sorption on the sediments mainly occurred within 2 h and then reached equilibrium in 10 h. The phosphate sorption rat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fine particles. The phosphate sorption capacity ranged from 128.21 to 833.33 mg kg(-1), showing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contents of Fe, Fe+Al,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ationic exchange capacity, total nitrogen, TP, Ca, IP, and the ratio of P/(Al+Fe), and it was higher in the sediments of eutrophic lakes than in mesotrophic lakes. Phosphate was mainly sorbed onto Fe and Al particles. The phosphate sorption efficiency ranged from 26.74 to 312.50 L kg(-1), and had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Fe content. For the eutrophic lake sedimen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hosphate sorption efficiency and the selecte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But for the mesotrophic lake sediments, the phosphate sorption efficiency wa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contents of Al and Fe+Al.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当前环境水体中的磷污染现状,利用溶胶-滴定-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壳聚糖-铁(CS-Fe)复合凝胶球去除水中磷酸根。 对CS-Fe凝胶球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材料对磷酸根的吸附影响因素,并探索了反应机理。 结果表明,CS-Fe对磷酸根的吸附为自发、吸热、熵增过程;吸附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平衡时间为50 min;根据Langmuir模型计算最大吸附量为23.97 mg/g,脱附效率大于90%。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散射谱(SEM-EDS)、Zeta电势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证明,CS-Fe形成利于磷酸根快速吸附的蜂窝状结构;吸附机理包含静电吸附和离子交换过程。 该吸附剂将金属化合物的吸附性能与壳聚糖大分子利于构建多孔材料的特点相结合,改善了吸附效果,球状材料更利于回收,避免二次污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金属酞菁化合物具有与血红素、叶绿素等天然生物分子相似的结构,并具有良好的光学活性和气敏性,是研究生物有机导体的重要模拟物。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化学萃取技术对表层沉积物(生物膜)的非残渣态组分(铁、锰氧化物及有机质)进行了分离, 并研究了表层沉积物(生物膜)非残渣态和残渣态组分吸附铜、锌的特性. 结果表明, 0.1 mol/L NH2OH·HCl+0.1 mol/L HNO3, (NH4)2C2O4-H2C2O4缓冲溶液和体积分数为30%的H2O2可选择性地萃取分离表层沉积物(生物膜)非残渣态的锰氧化物、铁锰氧化物和有机质, 萃取率为63.15%~97.59%, 同时对非目的组分影响较小; 表层沉积物(生物膜)及其各组分对铜的吸附能力均大于对锌的吸附能力, 且生物膜及其各组分对铜、锌的吸附能力均高于表层沉积物及其相应组分对铜、锌的吸附能力; 表层沉积物(生物膜)非残渣态组分对铜、锌的吸附能力均大于残渣态组分, 且非残渣态组分中锰氧化物的单位吸附能力最强, 其次是铁氧化物, 而有机质的单位吸附能力较弱, 比锰氧化物低2个数量级, 说明生物膜对水体中痕量重金属的迁移转化作用强于表层沉积物, 而表层沉积物(生物膜)中金属(铁、锰)氧化物对水中痕量重金属起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TOLUENE ON HYPERCROSSLINKED RESI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Toluene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many industrial purposes. Owing to their toxicity and recalcitrance, the presence of toluene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the groundwater, has been a great concern. The removal of toluene is of…  相似文献   

19.
笼形聚偕胺肟树脂对羧酸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碱处理笼形聚偕胺肟树脂(BCAO)对饱和一元脂肪酸、二元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α-取 代乙酸和羟基羧酸的吸附作用。发现BCAO对羧酸强烈吸附。一元羧酸在BCAO上以多分子层吸附占优势,二元和三元羧酸则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要特征;后者作为阴离子聚体吸着在BCAO表面,形成了对外来的羧酸阴离子起排斥作用的离子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