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接枝单体、苯丙酮(BP)为光引发剂,采用紫外光照射的方法对疏水性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进行接枝改性,研究紫外接枝过程中溶剂、氧气、光照时间和单体浓度对PVDF膜光接枝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醇是溶剂的最佳选择,反应需要在无氧下进行,当单体浓度为0.1 mol.L-1、照射时间为45 m in时膜光接枝效果最佳.采用全反射红外光谱(ATR-IR)、表面水接触角分析膜的表面性质及变化.结果表明,MBA接枝到膜的表面,明显提高了膜的亲水性.  相似文献   

2.
用丙烯酸对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接枝改性,采用pH致相转化法制备了改性的聚偏氟乙烯(PVDF-g-AAC)微孔膜;通过ATR-FTIR和XPS分析,表明丙烯酸单体已接枝在PVDF链上;利用SEM和AFM表征了PVDF膜和PVDF-g-AAC改性膜的表面及断面的形貌;通过纯水通量、污染通量、静态和动态接触角验证了纯PVDF膜和PVDF-g-AAC改性膜的抗污染性能和亲水性。结果表明,丙烯酸的存在使得膜的各项性能都得到显著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亲水性提高,水通量上升,抗污染性能提高。并且随着凝胶浴pH的增加,改性的PVDF膜的性能也逐渐得到提高。从对接触角的测量,证明膜的亲水性随着pH的增大而得到了提高。膜的纯水通量从670L/(m~2·h)增加至1 140L/(m~2·h);膜的蛋白吸附量从80.1μg/cm~2下降到46.7μg/cm~2,膜的抗污染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改性聚偏氟乙烯膜的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热重分析、机械强度分析和接触角测定对亲水改性后的聚偏氟乙烯膜进行了表面性能表征.利用改性膜对油浓度小于200mg/L的含油废水进行了分离,研究了改性膜对油的截流效果.结果表明,与聚偏氟乙烯膜相比,改性膜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均有所提高.改性膜的水接触角减小到35°以下,清水通量增加到115L/m2.h以上,油截留率大于85%,皆显著优于聚偏氟乙烯膜.  相似文献   

4.
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制备及亲水改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一步讨论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制备过程中某些因素(蒸发时间、凝固液配方)对膜平均孔径(用小角X射线散射法测定)的影响,并对干燥后疏水的聚偏氟乙烯超滤膜进行亲水改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聚偏氟乙烯(PVDF)膜表面进行改性,并接枝胶原蛋白,研究了胶原蛋白的质量浓度和接枝时间对膜性能的影响.对接枝后的膜材料进行了水通量、接触角、染色性能方面的测试,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膜表面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等离子体技术在PVDF膜表面成功接枝了胶原蛋白,提高了膜的亲水性能.  相似文献   

6.
7.
聚偏氟乙烯疏水微孔膜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相转化湿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疏水微孔膜。对制膜液中聚合物及添加剂的浓度、第二添加剂及其用量以及凝胶浴的温度和组成对膜结构形态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所制得的膜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和孔径,膜通量可达5L/m2h(热侧60℃,冷侧28℃)。将制膜液与无纺布恰当匹配,可有效改善膜面效果,提高膜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分子单体法合成了含有聚氨酯丙烯酸酯链段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链段的两亲聚合物。将两亲聚合物添加到聚偏氟乙烯(PVDF)原材料中通过相转化法制得聚合物分离膜。通过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大分子单体的结构,用凝胶渗透色谱(GPC)仪测定了两亲聚合物的分子量;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膜表面形貌;研究了超滤膜的纯水渗透通量、截留性能、膜表面亲水性和耐污染性等性能。研究表明,随着两亲聚合物含量从0增加到15%,纯水渗透通量由纯PVDF膜的23 L/(m2.h)提高到122 L/(m2.h),膜表面水接触角下降,膜渗透通量衰减实验表明膜的耐污染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将聚偏氟乙烯(PVDF)颗粒与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P(VDF-CTFE))物理共混后采用溶液浇注的方法制备成共混薄膜.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X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PVDF/P(VDF-CTFE)共混薄膜的相容性、结晶行为及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VDF/P(VDF-CTFE)体系中P(VDF-CTFE)作为一种无规共聚物在与PVDF共混时有一定的相容性,影响着PVDF的结晶-熔融热力学特征;PVDF/P(VDF-CTFE)共混结晶时,P(VDF-CTFE)的存在有利于形成β型晶体;PVDF均匀地分散在P(VDF-CTFE)相中,而且随着PVDF含量的减少,分散点的PVDF球晶数量越少.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偏氟乙烯固体微孔膜,与溶解在煤油中的三烷基氧磷组成支撑液膜(SLM),分离稀水溶液中的乳酸。考察了pH值、料液浓度、载体浓度、温度、料液及解析液流量对传质速率的影响。同时进行了膜稳定性的定性研究。发现乳酸以分子形式通过SLM;载体浓度为40%时传质速率最大;SLM对乳酸的通量与稀水溶液中乳酸浓度成正比。料液和解析液预先用有机相饱和时,膜的稳定性可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11.
使用偏光显微镜(PO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PVDF/PCL共混体系在不同配比和结晶温度下晶型结构、球晶和片晶形貌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VDF在低温下形成α型球晶,在高温下形成γ型球晶;两种不同晶型的球晶尺寸均随着结晶温度的升高而增大;α型PVDF环带球晶的环带间距随着体系内PCL含量的增多而增大。此外,共混体系内γ型PVDF球晶的含量也随着PCL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用聚偏氟乙烯纺制的中空纤维膜,在干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收缩,通过与聚醚砜共混,使膜的收缩率大幅降低。同时我们还研究了不同的聚醚砜含量、铸膜液浓度和添加剂含量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已商品化的粘弹、压电、介电联用谱仪进行改进,使其测试精度由1%提高到2‰。利用改进了的仪器对聚偏氟乙烯(PVDF)及偏氟乙烯(95)/氟乙烯(5)共聚物进行了介电性质研究,发现由于5%氟乙烯存在,致使共聚物较之PVDF,其链结构规整性降低,α型介电松弛消失,非晶松弛强度减弱,T_(?)升高3℃,局域松弛活化能增大5.8kJ/mol及松弛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4.
以分散聚合中的低聚物机理以及自由基聚合相关理论为基础得到了偏氟乙烯分散聚合的动力学模型,进而在卧式反应釜中研究了反应温度50℃下偏氟乙烯分散聚合过程中引发剂质量浓度(P1)、单体质量浓度(pM)、乳化剂质量浓度(PS)对反应速率(RP)和单位体积乳胶粒数(NP)的影响,其中NP=1.01×1019PS1.92Ps1.00.10PM.03.11以及RP=1.76×10-8Φ1/3PS0.36PI0.60PM3.83。根据VDF分散聚合模型可进一步对RP关系式进行分解,并与模型式对比后可以发现RP与NP呈0.1 9级关系,接近于模型中的1/6级。此外,由模型式中的K。0定义以及相关参数值可以得到在该反应条件下单体在水相和反应区的分配系数(α)为1.50×10-1。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芳香族二醇单体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的固态缩聚反应及其反应动力学.采用的二醇单体是对苯二甲酸二羟乙酯(BHET).一定配比的PBT和BHET混合物在185°C下进行固态缩聚(SSP)反应,分别利用凝胶色谱(SEC)、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对缩聚产物的数均分子量、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SEC表征的结果表明:反应起始阶段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快速下降,这是由于酯交换导致PBT链的断裂,形成了低聚物;0.5 h后,所有自由的BHET单体都已参与了酯交换反应;此后,所得到的低聚物重新缩聚,导致数均分子量上升,最终得到高数均分子量共聚物.1H-NMR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固相反应的进行乙二醇基团在体系中趋于无规分布.13C-NMR表征结果表明:在反应起始阶段,体系自由度快速上升;反应4 h后,自由度开始趋于缓和,所得共聚物的化学结构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聚乙烯醇渗透汽化分离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描述聚乙烯醇(PVA)成膜工艺制取不同类型的分离膜以及PVA膜的改性处理技术的基础上,给出了PVA膜渗透汽化(PV)分离有机物/水、有机物/有机物混合物的性能,讨论了交联剂、复合膜的支撑膜、高分子网络结构等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PV操作参数如料液浓度、操作温度等对分离性能的影响。提出了PVA膜在今后研究开发中的3个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为原料,对醇解时间与酯基转化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在氯醋树脂、甲醇、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1:2:0.01比例下,50℃反应4.5 h,可得到转化率为90%的氯醋树脂醇解物.并用红外谱图表征了产物中羟基的存在,用润湿角表征了醇解物亲水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聚乳酸的固相聚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聚乳酸的新聚合方法-固相聚合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氦气流量、催化剂等对聚乳酸粘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验证了固相聚合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