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重金属捕集剂法处理低浓度电镀废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含Ni2+、Cr3+、EDTA-Cu、焦磷酸铜的单一及综合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对市场上常见的几种重金属捕集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捕集剂CM-1在金属离子去除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更能满足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捕集剂投加量、pH值、废水初始浓度及金属离子共存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CM-1的最佳使用条件.同时对CM-1成分进行了红外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其属于二硫代氨基甲酸(DTC)类物质.  相似文献   

2.
针对重金属离子采用常规处理难以达标的问题,本文选用重金属离子捕集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型螯合树脂DTCR,对水中微量Zn2+进行深度处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H值的影响最大,在pH 7.0~8.0范围内,处理效率较为理想,而pH值的进一步升高反而会使Zn2+再次溶出;DTCR的投加量为1.1倍剂量比时可使含Zn2+废水有最好的处理效果;反应时间20 min后,Zn2+的去除达到稳定;温度对处理效果影响不大,一般而言30~50℃时处理效果较为适宜;多种重金属的共存也会影响到Zn2+与DTCR的络合反应.通过DTCR处理后,含Zn2+废水残留浓度可降至1.0 mg.L-1以下,去除率达到85%以上,稳定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纳米级零价铁(Fe0)同步处理Cu2 、Ni2 、Cr(VI)等重金属离子和硝酸根的实验中发现,硝酸盐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基本无影响,而不同重金属离子则对硝酸盐的去除有不同的影响.同步去除Cu2 和NO3-、Ni2 和NO3-时,与单独去除NO3-相比,Cu2 、Ni2 可以明显地提高硝酸盐的去除率和反应速度,并且Cu2 、Ni2 的初始浓度越高,NO3-的去除效果越好,反应速率常数kobs也越大.纳米级Fe0同步去除Cr(VI)和NO3-时,Cr(VI)阻碍了Fe0还原脱除硝酸盐反应的发生.当Cu2 、Ni2 或Cr(VI)的初始浓度为20 mg*L-1时,纳米级Fe0去除NO3-的反应速率常数kobs分别为0.311 1、0.243 3 min-1和0.036 5 min-1.  相似文献   

4.
DTC类重金属捕集剂对Cu~(2+)去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二胺、氢氧化钠、二硫化碳等为原料,在常温下合成一种橘红色的液体产品DTC-E,经测定,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类).以模拟含铜废水为处理对象,系统考察了反应体系各因素对DTC-E捕集去除游离态Cu2+效果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电镀含铜废水的处理以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DTC-E对反应体系的pH值适用范围(4~12)较广;最佳反应pH值和DTC-E投加量分别为8.0和1.0倍化学计量比(DTC∶Cu2+);絮凝剂的存在能够显著增强DTC-E对游离Cu2+的捕集去除效果;相比之下,反应体系的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游离Cu2+的去除效率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捕集剂DTCR对水中微量Zn2+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重金属离子采用常规处理难以达标的问题,本文选用重金属离子捕集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型螯合树脂DTCR,对水中微量Zn2+进行深度处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H值的影响最大,在pH 7.0~8.0范围内,处理效率较为理想,而pH值的进一步升高反而会使Zn2+再次溶出;DTCR的投加量为1.1倍剂量比时可使含Zn2+废水有最好的处理效果;反应时间20 min后,Zn2+的去除达到稳定;温度对处理效果影响不大,一般而言30~50℃时处理效果较为适宜;多种重金属的共存也会影响到Zn2+与DTCR的络合反应.通过DTCR处理后,含Zn2+废水残留浓度可降至1.0 mg.L-1以下,去除率达到85%以上,稳定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系列8-羟基喹啉偶氮苯衍生物与过渡金属离子如Ni2+,Co2+,Zn2+和Cu2+等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主体分子中的不同取代基对其光谱性质的影响及对阳离子识别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强吸电子基团-NO2或-CN的主体分子对阳离子的亲合力大于含有供电子基团-N(CH3)2或-CH3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己二酰异羟肟酸与Cu(Ⅱ)、Ni(Ⅲ)、Zn(Ⅱ)和Mn(Ⅱ)的络合稳定常数其稳定顺序为:Cu(Ⅱ)>Ni(Ⅱ)>Zn(Ⅱ)>Mn(Ⅱ)。并用金属离子电离势和电子构型解释此顺序。通过红外分析、碰化率和分光光度的测定探讨了络合物的结构与组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了戊酰异羟肟酸和庚酰异羟肟酸与Cu(Ⅱ)、Ni(Ⅱ)、Mn(Ⅱ)、Zn(Ⅱ)络合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强弱次序为Cu>Ni>Zn>Mn这一结果与梅勒(Mellor)等所得的顺序相符几。对同一种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则是戍酰异羟肟酸大于庚酰异羟肟酸。  相似文献   

9.
具有共振二胺结构的螯合树脂,在pH1—2时能对铂、钯离子进行定量吸附,而且在Fe,Cu,Ni,Zn,Cd离子共存下有很好的选择性,该树脂吸附Pt,Pd的容量分别为374.3毫克/克、233.4毫克/克.从树脂含氮量分析及螯合容量算得螯合比均为2:1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三种重金属离子(Cu、Zn、Cd)相互作用对Cu在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Pengzenensis)组织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u在彭泽鲫组织中积累的影响与离子的种类、数量投组织的类型有关,Cd离子影响显著,Zn离子影响不明显,随着重金属离子种类的增加,相互作用对其积累的影响变得更为显著,Cu离子在鱼脑、肾脏和鱼鳃中的积累浓度升高。三种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不会改变Cu在彭泽鲫组织中的分布规律,Cu在彭泽鲫组织中的积累顺序为肾脏、鱼脑、鱼鳃、肌肉。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0月,采集了乐安江及其支流漫滩区表层土中的优势植物--稗草,并测定了其中6种重金属(Cd、Cr、N i、Cu、Pb、Zn)的含量。流经亚洲最大露天铜矿(德兴铜矿)的乐安江,其三条支流由于被德兴铜矿的酸性矿山废水(AMD)和一个活性炭厂排出的废液所污染,以至其漫滩区表层土中的稗草含有高浓度的Cd、Cu、Pb、Zn。稗草中6种金属的生物体内累积性按下列次序退减:Cd>Zn>Cu>Pb>N i>Cr,这与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城市污泥人工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综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城市污泥为主要成分,添加不同比例的单一辅料(草炭、磷矿粉、粉煤灰)配成不同的城市污泥人工土壤,研究各配比人工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综合毒性,并揭示人工土壤中重金属向黑麦草的动态迁移.结果表明:各配比人工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综合毒性均较污泥明显下降;当粉煤灰添加比例为20%时,人工土壤中Cu、Zn、Pb、Ni生物有效态含量下降最多,分别为28.75%、36.09%、34.85%和36.52%,此时,重金属综合毒性指数降幅最大,为2.7×10-3;与污泥相比,各配比人工土壤中重金属向黑麦草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非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黑麦草中重金属富集浓度与人工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含量间存在正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污水厂污泥、河道淤泥、粉煤灰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 制备出一种污泥基陶土(SBPC), 研究了其对Pb2+、Cd2+、Ni2+、Cr3+ 4种重金属混合溶液的吸附效果, 并以Cr3+为例研究其吸附机理. 结果表明, 在低浓度重金属混合溶液中, SBPC对Cr、Pb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 而对Cd、Ni的去除率低于15%; 在单一重金属铬溶液中, SBPC对Cr3+的最大吸附量为4.32mg?g-1, 其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 吸附机理主要包括表面沉降、阳离子置换、取代反应、Cr3+水解以及静电吸附.  相似文献   

14.
养殖池塘沉积物的重金属分布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省淅西北地区淡水养殖池塘沉积物重金属调查研究表明,养殖池塘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分布不均衡,差异也较大,除Hg和Cr元素外,其余重金属元素已大大超过土壤本底值.虽然其实测含量都未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值范围,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对养殖水环境、养殖品种存在的潜在污染与危害值得关注.污染指数评价显示,养殖池塘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质为Cu和Cr,而Hg、Pb污染程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5.
浙江沿海经济鱼类体内重金属的残留水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秋季采集浙江沿海主要经济鱼类6种,分析检测了鱼肉组织中重金属铜、铅、锌、镉、铬、汞、砷的质量分数.研究发现6种鱼类样品中重金属质量分数具有锌>铜>砷>铅、汞>铬>镉的分布特征.聚类分析显示,重金属质量分数综合水平为弹涂鱼>鲻鱼>白姑鱼>凤鲚>龙头鱼>菊黄东方鲀.鱼类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与海水和沉积物中的质量分数相关,但是在环境中重金属质量分数低的情况下,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及摄食途径是决定性影响因子.鱼类体内的汞质量分数与水层密切相关,表现为底层>中下层>中上层的分布趋势.通过不同时空的比较,发现鱼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的差别总体不超过2个数量级,且质量分数水平有上限,说明鱼类具有主动调节组织器官中重金属质量分数的机制.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6种经济鱼类体内重金属残留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鱼类体内砷污染较为严重,其他重金属元素的残留情况基本良好.  相似文献   

16.
Cu2+和Zn2+对雨生红球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AV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重金属铜、锌离子对雨生红球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铜的毒性要比锌大,且对藻的抑制效应随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铜、锌对藻的24h、48h、72h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394mg/L、1.756mg/L、1.904mg/L和10.328mg/L、11.402mg/L、12.246mg/L.  相似文献   

17.
四种重金属对绿蟾蜍蝌蚪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导了4种重金属离子对绿蟾蜍蝌蚪的96h(小时)急性毒性.Ag~+、Cu~(++)、Hg~(++)和 Cr~(+6)的96hLC_(50)值分别是0.29ppm、1.1ppm、0.7ppm 和50ppm.四种重金属都是腐蚀剂,能使蝌蚪皮肤溃烂或脱色,其中以银和铜的腐蚀性最强.不同金属的中毒表现明显不同.由于蝌蚪对重金属的敏感性,蝌蚪作为监测水体污染的检测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