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还原气氛退火对Ag-Cu纳米颗粒光学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43kV和30kV加速后的Ag、Cu离子按相同的剂量在室温下先后注入到非晶SiO2玻璃.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注入样品的价态分布,发现Ag、Cu仍以金属态形式存在.注入后光学吸收谱显示吸收峰的位置在442nm,说明在该实验条件下,SiO2玻璃表层很有可能形成了Ag--Cu纳米合金颗粒.样品在还原气氛下从300~800℃每隔100℃退火1h后,发现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的位置发生了蓝移并在500℃时出现双峰,表明退火过程中Ag—Cu纳米合金颗粒开始分解成Ag和Cu纳米颗粒.随着退火温度的上升,Ag、Cu纳米颗粒生核生长,当退火温度高于600℃时Cu颗粒尺寸变小,当退火温度高于700℃时Au颗粒才开始变小.  相似文献   

2.
用硼氢化钠作还原剂,制备出两种相对稳定的含银纳米颗粒的水溶胶,用透射电镜(TEM)和光学吸收谱对这些颗粒进行了表征.当被还原的银离子较少时,所形成的银纳米颗粒较小,吸收峰呈现二极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当被还原的银离子较多时,银纳米颗粒尺寸变大,并出现二极和四极共振吸收峰.在Ag纳米颗粒形成后,对其溶液稀释,发现其峰形保持不变,而峰位会出现红移,最大红移量可达到10 nm.透射电镜研究表明,低浓度溶胶中的Ag纳米颗粒尺寸较为均匀,平均直径12 nm.高浓度溶胶中的纳米颗粒尺寸呈双尺寸分布特点,少量颗粒直径小于14 nm,大部分颗粒直径大于20 nm.  相似文献   

3.
利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在硫酸体系中制备了多孔氧化铝模板,用交流法在模板中沉积了Au-Ag复合纳米阵列,并研究了其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吸收特性.和单独的Au、Ag纳米线阵列不同,Au-Ag复合纳米阵列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有两个横向吸收峰,一个纵向共振吸收峰.Au-Ag复合纳米阵列的纵向等离共振波长可以通过改变Ag的生长时间进行有效调节.实验结果发现,Au沉积对后续沉积Ag的最佳沉积电压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使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含量Ag纳米颗粒掺杂的Ag-TiO2复合光阳极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同时,研究了不同含量Ag纳米颗粒掺杂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g的掺入增强了吸附在Ag-TiO2复合光阳极上的染料对光的吸收,显著地提高了对应电池的短路电流.在Ag掺入量为0.20%的时候,对应的电池具有最佳的性能,其短路电流为10.66mA/cm2,开路电压Voc为697mV,光电转换效率为5.59%,显著优于纯TiO2光阳极电池的效率.其性能的改善主要归因于掺入Ag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效应使电池光阳极对光的吸收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5.
将MEVVA源(metal vapor vacuurm arc ion source)71出的Ag,Ni离子以不同的剂量比在室温条件下注入到高纯非晶二氧化硅玻璃,透射电镜明场像以及光学吸收谱证明了该样品中形成了Ag,Ni会属纳米颗粒.样品在空气中邀火,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光学吸收淆变得平缓,当退火温度达到600℃时,Ni被部分氧化,用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测最样品的磁学特性,结果显示在外磁场为0~80kA/m时表现为铁磁性,在外磁场为80-240kA/m时表现为抗磁性。  相似文献   

6.
应用固体经验电子理论,并联系 G.Inden 的有序转变温度与原子间作用能的关系式,计算了 CuZnAl 记忆合金的 A_2到 B_2,B_2到 DO_3两种有序转变温度随合金元素变化的规律。计算得出的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符合得相当好,表明所采用的理论模型可以说明 CuZnAl 合金的记忆性能和用来指导探索新的记忆合金。  相似文献   

7.
采用复合靶共溅射技术,在单晶 Si基片和石英玻璃基片以及钠硅酸盐玻璃基片上分别制备得到了 Au Li Nb O3 和 Au Na Nb O3 纳米复合颗粒膜.利用 X 射线衍射谱和电子能谱对复合膜的结构和物相进行了分析.观测到 Au Li Nb O3 纳米复合频粒膜在593 nm 波段存在强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相似文献   

8.
用真空扭摆仪测量了铁氮合金的冷加工内耗峰,合金元素 Mn,Si,Cu 伎峰变宽,峰高和峰温降低。注意到这个峰叠加在一个很高的背底上,背底影响着峰的形状,高度和峰温。在300℃以下时效过程中,峰温,峰高和背底都逐渐下降并最后达到稳定。作者认为代位式合金元素有削弱铁中间隙杂质和位错交互作用的效应,时效和背底影响冷加工峰的测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用M-C方法计算低能V+注入花生种子的深度-浓度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表明,低能重离子注入植物种子后的深度-浓度分布曲线是一个非对称高斯分布,直接用LSS理论计算该分布,与实验结果差别甚大.本文根据植物种子的结构特点,对靶材料进行了处理,并对LSS理论进行了修正,用M-C方法计算了初始能量为200keV的V 注入花生种子的深度-浓度分布,得到了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的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10.
微量稀土La和Y在铜中的分布及对电导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两种稀土金属La、Y的不同添加量和不同退火温度对纯铜性能的影响以及它们在铜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添加适当的稀土可提高纯铜的电导率,无论Y还是La最佳添加量均为0.05wt%,且稀土Y的效果更好;退火温度对不同含量的Cu—RE合金的电导率影响有所不同,Cu—Y合金的电导率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升高;Cu—La合金退火后的电导率波动比较大;铸态纯铜的硬度随稀土的增加而增加。稀土与铜形成化合物,呈颗粒状分布在晶内,晶界处也有稀土富集。  相似文献   

11.
Cu离子注入石英玻璃及退火后的透射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剂量分别为1×10  相似文献   

12.
通过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Au-Ag-SiO2复合纳米金属颗粒膜.实验结果表明颗粒膜的光学吸收峰及共振波长的位置依赖于颗粒膜中金属的介电常数,粒子尺寸,金属的相对体积比;颗粒膜共振波长随着颗粒膜中Au和Ag相对体积比而改变,提高退火温度可以提高复和颗粒膜的光学吸收峰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锌、镉、汞、铅硫化物半导体极超微粒子的制备以及它们的光谱性质,比较了它们的粗、细粒子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差异,用量子化粒径效应解释了当超微粒子的粒径减小时出现的能级分裂.同时讨论了上述物质的极超微粒子在老化过程中的行为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采用硝酸镥与硝酸铕混合溶液共沉淀法制备Lu2O3:Eu粉体,并对比不同沉淀剂及滴加方式对粉体颗粒形貌及尺寸的影响.通过对沉淀先驱物在600℃和1200℃温度下焙烧前后的DTA/TG与XRD测试分析发现:草酸沉淀先驱物在600℃焙烧失去结晶水,并在1200℃完全转化为Lu2O3.从所制备粉体的光谱中检测到265nm和300nm吸收峰和613nm与626nm荧光发射峰.经对比发现,采用氨水反向滴加制备的粉体颗粒最细小均匀,平均尺寸约为50nm.  相似文献   

15.
在二价镍配合物催化剂存在下,用3,6-二氯哒嗪与2,5-二溴噻吩格氏(G rignard)试剂共聚合成了哒嗪与噻吩共聚物,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1H-NM R)等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该合成方法所得共聚物的收率为75%,而且溶解于DM F、DM SO等普通溶剂.共聚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 is)中在410nm处观察到最大吸收峰.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对所得聚合物的结晶性和热稳定性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由ε探讨SERS效应的电磁增强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能够产生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的典型金属--银出发,讨论其在光频段的介电函数及与此介电函数相关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进而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理论讨论SERS效应的电磁增强机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金属颗粒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Mie理论和非线性光学的基本原理,利用束缚元法等方法计算得到了不同环壁厚度下金纳米环的三阶极化率增强因子.当金纳米环壁厚度d逐渐减小时(d/a由1→0,其中a为环半径),其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频率由684nm逐渐红移,且速率逐渐增大,而且其等离子共振频率处三阶极化率增强因子F^(3)(ωR)随着环壁厚度的减小先增大,而后逐渐减小(d/a≈0.2时,F^(3)(ωR)达到最大).金纳米环的这种性质,为制备非线性光学器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比表面积Ce-Zr-O复合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 Ce(NO3 ) 3 · 6 H2 O和 Zr(NO3 ) 4· 5 H2 O为原料 ,采用共沉淀法 ,合成了高比表面积的 Ce- Zr- O复合氧化物 .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 ,溶液的 p H值及陈化时间等对比表面积的增加影响较大 .当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为 70 % ,p H值为 9.5 ,陈化时间为 12 0 h,92 3K焙烧 2 h后 ,样品的比表面积达到 2 79.6 9m2 / g.FT- IR分析显示 ,样品经 92 3K焙烧后 ,Ce- Zr- O上残留的活性剂已基本除去 .TG- DTA分析表明 35 3K干燥后的样品在 TG曲线上有两个明显的失重过程 ,与 DTA曲线相对应有两个吸热峰 ,第一个表示吸附水和丙酮的脱去过程 ,温度在 393K,失重率为 7.4 3% ;第二个吸热峰在787K,可能是表面活性剂的分解峰 .氮气的吸 -脱附实验揭示 ,该吸 -脱附等温线属于 型等温线 ,是中孔多孔物质的吸附类型 .另外 ,样品经 973K焙烧 ,比表面为 2 30 .6 9m2 / g;10 73K焙烧后 ,比表面为12 0 .5 5 m2 / g;经 1173K焙烧 ,仍有 5 3.5 3m2 / g.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是一种同时测定镁和锌的新方法,在氨性缓冲溶液中,显色剂邻苯二酚紫与镁、锌形成蓝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均在635nm,本方法选择635nm为测定波长,680nm为参比波长,按系数倍率双波长标准加入法原理处理数据,实现了镁和锌的同时测定,并应用该法直接测定了水中镁和锌的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多体摄动理论研究CO:LiCl(001)-(1X1)表面的激发态性质、CO分子激子态随时演化及其寿命. 首先用局域密度近似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CO分子吸附在LiCl(001)-(1X1)表面的几何结构; 随后运用GW近似研究LiCl块体、LiCl(001)-(1X1)干净表面以及CO:LiCl(001)-(1X1)表面的准粒子能带结构, 引入电子-空穴相互作用, 求解二粒子格林函数的Bethe-Salpeter方程(BS方程), 并得出其电子-空穴激发态及光学吸收谱, 将计算得到的光吸收谱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最后基于吸附系统CO:LiCl(001)-(1X1)的BS方程的解, 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得出的分子激发态的随时演化. 因衬底和吸附分子之间的耦合作用, CO分子激子态在随时演化的初始阶段呈现非常快的衰减, 其寿命仅为0.75fs. CO分子激子态的空穴大幅度地向衬底转移, 而激子态的电子仍然滞留在CO分子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