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了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正丁醇/水体系三元相图,确定了溶致液晶区的存在.应用2H核磁共振的方法结合液晶纹理像片做对照,对液晶的精细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手段对液晶的相态转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油醇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混合体系溶致液晶的相图及层状液晶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极性基较小时,其相行为类似于脂肪醇,易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共同形成层状液晶。当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极性基较大时,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易形成六角液晶。在混合体系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3.
在25C下,绘制了3—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C8TAB)/正丁醇/水体系的三元相图.确定了它们区域的边界范围.在液晶区域内选取一系列样品点,用偏光显微镜拍摄了相应的照片,与丈献相互对照,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增加,该体系从层状→层状与六角状液晶共存→六角状→层状、六角状和立方状液晶共存→立方状液晶→层状向微乳液过渡. 相似文献
4.
海藻酸钠溶致液晶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激光散射技术,偏光显微镜、熔点偏光显微镜及X-光衍射等方法剖析了海藻酸钠水溶液聚集态结构,它表现出明显的向列型液晶态特征。升温或降低浓度,液晶行为分别增强或减弱。存放导致溶液分层,上清液各向异性小于下层混浊液,经离心处理,这种差异增大。存放还引起粘度下降,估计这与液晶生成会使粘度下降有关。离心后的上清液在存放中会再度出现混浊,久置后再度分层,由此推测可能存在向列型液晶-各向同性相平衡。 相似文献
5.
在十二烷基苯酸钠(NaDBS)和正庚烷水溶液中分别加入脂肪醇和NaCl时,研究了体系中的相态结构和相转变的规律。在较高浓度的 NaDBS体系中长链醇(从正戊醇到正辛醇)促使层状液晶相的形成,短链醇如正丁醇和正丙醇的加入则无液晶态结构出现.NaCl的加入引起液晶相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介晶单体4,4′二羟基α,α′二甲基苄连氮与不同摩尔比的对苯二甲酰氯和癸二酰氯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共聚而得系列聚合物P1~P7·通过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WAXD)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热致及溶致液晶性能、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单体DDBA与聚合物P1~P6均为向列型热致液晶,呈现清晰的丝状织构,但聚合物的热致液晶性能随刚性链段对苯二甲酰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所有聚合物均具有溶致液晶性能,其织构从柳叶状逐渐变为砂粒状;聚合物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在320℃以上,且热稳定性随... 相似文献
7.
绘制了C12NBr/正丁醇/正癸烷/水的拟三元体系相图.确定了它们区域边界范围,用电导法测定了微乳液区域内微乳液结构的变化过程.在液晶区域内选取一系列样品点,用^2H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液晶纹理相互补充和对照,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在恒定温度下,随含水量增加,体系的液晶相结构发生如下变化,从层状→层状与六角状液晶共存→层状、六角状与立方状液晶共存→立方状液晶→微乳液.当组成固定时,体系的液晶相结构随温度的变化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25℃下,绘制了3-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C8NBr)/正丁醇/水体系的三元相图.用电导法确定了微乳液区域的变化过程.在液晶区域内选取一系列样品点,用偏光显微镜拍摄了相应的照片,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该体系的液晶变化为从层状→层状与六角状液晶共存→六角状→层状、六角状和立方状液晶共存→立方状液晶→层状向微乳液过渡。 相似文献
9.
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溶致液晶相图及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油醇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混合体系溶致液晶的相图及层状液晶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极性基较小时,其相行为类似于脂肪醇,易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共同形成层状液晶。当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极性基较大时,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易形成六角液晶。在混合体系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更强一些,表现为相图中形成的液晶区域较大。当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确定时,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复配比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复配可形成液晶的范围更宽。 相似文献
10.
甲壳质及其衍生物溶致液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甲壳质及其衍生物形成液晶态的基本结构条件及制备液晶性甲壳质衍生物的一些主要的化学改性途径。讨论了结构因素对甲壳质衍生物液晶临界浓度的影响,甲壳质衍生物形成的主要液晶态织构,以及温度对甲壳质衍生物/二氯乙酸溶液的相变的影响。简述了甲壳质的成纤性和液晶纺丝。 相似文献
11.
在SDS/C4H9OH/H2O体系中,以微乳液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以O/W微乳液为介质比以双连续结构微乳液为介质制备的泡沫稳定性高。以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液晶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液晶含量过多反而降低了泡沫的稳定性。在微乳液单相体系和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中所制的泡沫,其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2.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2):174-176
在25 ℃下,
绘制了3-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C8TAB)/正丁醇/水体系的三元相图.确定了它们区域的边界范围.在液晶区域内选取一系列样品点,用偏光显微镜拍摄了相应的照片,与文献相互对照,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增加,该体系从层状→层状与六角状液晶共存→六角状→层状、六角状和立方状液晶共存→立方状液晶→层状向微乳液过渡.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双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的溶致液晶的流变性质.根据体系流变性质的变化和偏光显微镜照片发现,随双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体系中依次可以形成胶束、层状液晶、六角状液晶和立方状液晶.用液晶的空间构型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溶致液晶及其显微织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寿颐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3)
溶致液晶是液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详细地研究和讨论了目前溶致液 晶体系中存在的主要的液晶相(SL, M, NL, Nbx, Nc,ChL.及 Chc)及其特征的显微 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25℃下测定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戊醇/水三元体系的相平衡,确定了液晶区域的边界范围,在液晶区域内选取一系列样品点,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液晶纹理对照,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在恒定温度下,该体系存在着两个液晶区域,并且随含水量的增加,液晶结构发生不同的变化.当组成固定时,体系的液晶相结构随温度升高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董炎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4(6):928-934
用偏光显微镜和透射光强分析技术,观察乙基纤维素-间甲酚和乙基纤维素-苯酚两个溶致液晶体系条带织构的生长和松弛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条带织构生成的临界浓度高于液晶态形成的临界浓度,但低于两相并存向安全各向异性转变的浓度。 相似文献
17.
3-羟基-4-N,N-二甲胺基黄酮具有强的溶致变色性质,其丙酮溶液中含有少量水时,具有正常Stokes位移峰的发射波长红移,荧光强度显著增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丙酮中水含量测定的荧光分析方法,在体积分数为0.1-10.0%的水含量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水的体积分数线性相关,对0.5%及5.00%的水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2%和2.3%,丙桐中可能存在的微量醇类和醛类杂质对无影响,该法简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简称SDS)与正丁醇不同配比时的文题内容。结果表明:只有当SDS与正丁醇配比在一定范围内才形成微乳状液;当SDS含量较低时,存在由正胶束经过双连续结构到逆胶束的大片微乳状液区;当SDS含量较高时,正胶束和逆胶束微乳状液之间被液晶相所分割。测定了分相区的部分系线,结果表明:富水相的SDS含量值高于富油相的SDS含量。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对溶致性液晶高分子苯并唑类聚合物及其模型化合物进行了电子顺磁共振(EPR)的研究,讨论了EPR谱图随测试温度和热处理温度的变化。从EPR谱图线型和线宽结果可以用孤子-反孤子,极化子模型对其顺磁中心进行讨论。这种“受限”静态缺陷以及较低的自旋密度是这类高分子与其它共轭高分子如反式聚乙炔不同,掺杂不会有效地提高其导电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