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吸附制冷中硅胶吸附性能衰减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分析了导致硅胶吸附性能衰减的可能原因,并根据硅胶在吸附制冷中可能遇到的环境条件,制造了多个试样,通过实验的方法表征了这些试样的比表面积、硅羟基含量以及吸附量等参数,获得了等温吸附曲线。根据数据比较的结果,硅胶吸附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粉尘等杂质污染因素是导致硅胶吸附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对酸泡、洗涤方法处理衰减试样吸附性能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对恢复硅胶吸附性能的方法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合理利用率较低,为了有效利用秸秆可再生能源,该研究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磷酸活化法制备吸附制冷用活性炭。根据制备的粒状炭料进行了亚甲基蓝吸附量的测试,研究了玉米秸秆制备的炭料的活化机理、产率和吸附性能,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分析方法对活性炭性能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制备粒状玉米秸秆活性炭的最优工艺条件:试验用磷酸质量分数55%、固液比1∶3、活化温度450℃,活化时长为3h。  相似文献   

3.
吸收制冷循环极限制冷温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吸收制冷循环的极限制冷温度概念,以自行复叠吸收制冷(ACAR)循环为例分析了多种因素对极限制冷温度和COP等性能参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制冷剂的配比是影响ACAR循环极限制冷温度等性能的关键因索,为此计算得到了理沦最佳制冷剂配比。同时,分析了传统吸收制冷循环的特性,并在相同条件下和ACAR循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CAR循环可以获得低得多的制冷温度,具有高得多的COP,用于深度冷冻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吸附制冷系统中吸附器内的非均匀的温度场和非均匀的吸附浓度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吸附器在工作暂停时段以及重新启动后吸附器内的工作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在不同时刻系统暂停对系统运行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正常运行时,吸附剂内温度场和浓度场都存在很大的梯度,因此,停机过程中,吸附剂内仍然持续着温度和浓度的迁移过程,再重新启动后,其循环的特征参数已与停机时有一定区别,区别大小与循环中的停机时刻以及停机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5.
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的吸附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推导出由一条吸附等温线和同一吸附质的汽化潜热,计算吸附热的简化模型。对水和乙醇在自制复合吸附剂、13X分子筛、硅胶和活性炭上的吸附热进行了计算;对吸附热与吸附量的关系进行了关联,给出了拟合方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吸附量条件下,水在复合吸附剂上的积分吸附热比在13X分子筛上低11%~17%;乙醇在复合吸附剂上的积分吸附热较在活性炭上低23%~27%。该研究为吸附制冷系统结构设计提供了计算吸附热的简便算法。  相似文献   

6.
吸附制冷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热力学原理对吸附制冷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推导出了各过程的热力计算公式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性能系数 COP的表达式。同时也探讨了系统的各个工作温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吸附制冷过程中 ,适当地降低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和吸附温度 ,同时适当地提高脱附温度 ,可以提高系统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7.
吸附制冷中的蓄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一台余热驱动的带有水蓄冷器的单吸附器吸附空调系统进行了实验分析,研究了系统的吸附制冷过程和水蓄冷器的作用与影响,并对该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吸附式蓄冷这种无能量损失的蓄冷方式的放冷过程进行了实验分析,比较了蓄冷式系统和双吸附器连续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活性炭-氨吸附式制冷循环中吸附床的传热传质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吸附床由6个吸附单元组成,吸附单元为壳管式换热器,吸附工质对是活性炭-氨。利用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的概念,建立一个吸附单元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显示出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得出了吸附床内某种平均温度和平均压力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非平衡吸附与固体吸附制冷循环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固体吸附制冷循环中,实际的吸附(解吸)过程都是非平衡吸附过程,这使实际的吸附制冷循环与理论上的平衡吸附组成的制冷循环有差距。本文比较了不同表面扩散速度系数下吸附反应器在运行中的内部温度场和吸附率分布,并从热力学循环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文中分析及结论有助于深入认识吸附反应器在制冷循环中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低品位热能驱动的绿色制冷技术,吸附式制冷吻合了当前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总趋势.文中对所设计的氯化钙-氨吸附制冷管在不同热源温度和冷却方式下分四种情况进行了性能试验:200℃热源温度水冷、200℃热源温度空冷、350℃热源温度水冷和350℃热源温度空冷.按照制冷的速率、可获得的最低制冷温度和制冷温度在0℃以下可维持...  相似文献   

11.
三效吸收制冷循环的性能分析和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建立了使用溴化锂溶液作为工质的三种流程的三级三效吸收制冷循环模型,进行了性能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并联流程循环的性能系数COP最高;同时本文进一步对并联流程和串联流程的三效吸收制冷循环分别进行了关于溶液分配率和总体热交换面积分配率的优化计算,得到了不同设计工况时面积分配率与COP的关系,为三效吸收循环的最优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填料型绝热吸收器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绝热吸收器内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水蒸汽传质强化过程,本文首先建立了溴化锂溶液降膜绝热吸收循环实验台,然后分析了喷淋溶液温度、喷淋溶液流量、喷淋溶液浓度和吸收压力等参数变化对吸收过程传质系数的影响,并得出有指导意义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回热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论上可回收的热量很多,实际上,由于吸附床传热系数的限制,使得回热量大大减少。同时长时间回热也减慢了吸附床的升降温速率,影响了系统运行的制冷量和能效比。本文通过对计算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分析,确定了回热过程及回热时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沸石分子筛/泡沫铝复合吸附剂及其吸附制冷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一种强化传热传质的沸石分子筛/泡沫铝复合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用HotDisk热物性测量仪测量了其导热系数为2.89 W/mK。基于平衡吸附对其吸附制冷的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并与沸石分子筛-水吸附制冷系统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虽然由于金属铝的热容影响,使系统COP下降,但制冷功率有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较好传热传质性能的吸附式制冷用吸附单元管,该吸附单元管直接用烟气加热、空气冷却, 可以用于沸石等高温吸附剂。该吸附单元管在加热/冷却流体侧和吸附剂侧均设了翅片,吸附剂内部的传热尺度不大于 2.5 mm,最大传质尺度不大于11 mm。通过数值计算和由吸附单元管组合而成的吸附床的性能初步试验,证明该结构形式的吸附单元管具有优良的传热传质性能。  相似文献   

16.
许峰  黄永仁 《波谱学杂志》2000,17(6):475-482
根据WBR理论,采用"改进的矩阵计算方法",计算出了强偶合体系较为完整、准确的弛豫方程组,并根据此方程组分析研究了J偶合对横向弛豫、纵向弛豫和交叉弛豫的影响,获得了一些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针对HAT循环在热电联供能力、水回收和烟气排放等方面的问题,采用多种类型的吸收式热泵系统与其结合,对六个综合系统进行模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表明,循环效率方面,采用增温型热泵且放热用于系统内部,其效率要高于向外放热的增热型热泵;水回收方面,开式循环热泵的水回收率高且回收水量灵活,同时排烟温度也高,在110℃以上;热电联供方面,热电输出效果与热泵系统的选择关系密切,对于文中可实现热电联供的三个系统,热电效率分别为0.6285,0.7677,0.6383.  相似文献   

18.
1引言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吸收式制冷以及吸收制冷工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氟利昂与有机溶剂组成的工质对是当前人们研究得较多一种工质对,其中R22/DMF(二甲基甲酸胺)体系曾被认为是较有前途的一种新型制冷一吸收工质对[‘]。然而,随着蒙特利尔议定书所规定HCFC禁用日期的;临近,R22即将被淘汰,因此,研究吸收制冷中R22的替代问题已变得越来越重要。ZI质物性本文涉及的主要计算有:溶液的汽液平衡计算、制冷剂的汽液平衡计算和工质的恰值计算等。本文中制冷剂之间的汽液平衡由改进PT…  相似文献   

19.
汽轮机排汽系统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试验设计方法、响应面近似建模方法及优化算法与排汽系统参数化造型程序及CFD求解软件相结合,应用于汽轮机排汽系统优化设计与分析.并以300/600 MW汽轮机低压排汽系统模型为研究对象,在两种入口条件下应用该方法对其进行了气动优化设计.与原始排汽系统相比,优化后扩压性能有较大的改善,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气动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表明排汽系统入口条件和几何参数都会影响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20.
接触式机械密封流固耦合模型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不同密封压力下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性能,考虑密封端面的压力变形和表而微凸体接触,建立了密封端面的流同力耦合模型,给出了数值求解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了密封压力对御封关键性能指标的影响.该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密封压力的增大,端面间液膜厚度,泄漏率明显增加,密封压力对液膜压力、接触压力的分布影响较大.该模型能较好地用于接触式机械密封流田耦合问题的分析和密封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