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考虑材料循环塑性的疲劳裂纹扩展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一种考虑材料循环塑性性能的研究疲劳裂纹扩展与闭合行为的有限元模拟方法.对所选用的循环塑性本构关系进行了基本实验检验.探讨了在疲劳裂纹扩展有限元分析中网格尺寸的影响,给出了网格优化准则.研究了在循环硬化条件下考虑裂纹合效应时裂纹面张开廓形、裂纹尖端应力、应变场和正反向塑性区的演变规律.对于循环硬化和不同循环应力比R等因素对裂纹张开应力水平的影响也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2.
脆性材料在双向应力下的断裂实验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包亦望 《力学学报》1998,30(6):682-689
研究了脆性材料在双向应力下的断裂特性和失效机理,特别是在平行于裂纹的应力对临界断裂参数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实验上和理论上的研究.采用玻璃、陶瓷等脆性材料进行了平面双向拉伸和单向拉伸试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观测直通裂纹的启裂和扩展过程,证明了双向应力对裂纹驱动力有明显影响,讨论了裂纹扩展的应变准则.  相似文献   

3.
裂纹闭合效应通常是导致I 型裂纹扩展在高载作用下发生迟滞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汽车薄板QSTE340TM 材料,针对不同应力比,高载比条件下疲劳裂纹扩展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论文通过断面分析,针对各参数对裂纹闭合效应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裂纹作用区域随裂纹扩展而动态变化,从而提出了一种对有效应力强度因子幅的修正方法.通过在原有模型中引入幂函数形式的动态变量α,表征裂纹闭合效应的作用比例随裂纹长度的动态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茹东恒  吴昊 《力学季刊》2019,40(3):458-468
金属材料疲劳寿命由裂纹萌生和裂纹扩展寿命两部分组成,其中对于萌生寿命中的小裂纹分析是精确描述裂纹萌生寿命的关键.而小裂纹在扩展过程中由于尺寸相对较小,导致传统线弹性断裂力学预测方法失效,需要对其进行改进,考虑裂纹尖端塑性区引起的残余压应力对小裂纹扩展速度的影响.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对塑性区引起的残余应力的量化,结合小裂纹门槛值特性,提出了一种经验型修正的小裂纹扩展模型,用于定量预测裂纹的萌生寿命.使用铝合金6082-T6缺口试样进行了疲劳实验,并与理论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考虑疲劳裂纹扩展三维效应的James—Anderson修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海军  郭万林  李春 《实验力学》2002,17(4):470-476
James-Anderson方法是一种借助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性能来确定三维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重要实验方法。本文对James-Anderson方法中的疲劳裂纹扩展三维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修正。修正后的James-Anderson方法考虑了疲劳裂纹扩展中由于应力状态而引起的三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和James-Anderson方法相比,修正后的James-Anderson方法得到的应力强度因子和三维数值方法所得的应力强度因子更吻合。  相似文献   

6.
采用动静组合加载实验装置和数字激光焦散线实验系统,进行了0、3、6、9 MPa等4种压应力场中PMMA试件的爆破致裂实验,分析了沿静态主应力方向扩展的裂纹运动学和力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首先,静态竖向载荷在预制炮孔周围产生应力集中,在炮孔壁上下端部处出现最大拉应力;随后,在动态爆炸载荷的叠加作用下,裂纹优先在炮孔壁上最大拉应力位置处起裂,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扩展;裂纹扩展过程中,静态竖向载荷越大,裂纹扩展速度越大,且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值越大。  相似文献   

7.
压荷载下类岩石材料中的锯齿形裂纹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类岩石材料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特别是材料中一些强度相对较弱的晶界的存在等,对形状较为复杂的两种锯齿形裂纹:内张型滑动裂纹和单翼滑动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了分析.结合经典的滑动裂纹模型,讨论了裂纹起裂角、侧压以及翼裂长度等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分析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类岩石材料的断裂损伤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铁路隧道基底破坏力学形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既有铁路隧道底部病害严重的现状,采用模型试验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试验中主要对不同隧道铺底工况进行疲劳试验,以了解不同铺底工况疲劳裂纹的出现时间、扩展情况以及使用寿命等,同时对作用于铺底结构上的压应力及弯应力也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机车轴重荷载作用下,作用于隧道铺底结构顶面的竖向压应力基本在0.2MPa以内,而铺底底面的弯拉应力一般在0.8MPa以上,铺底结构属于受弯破坏;另外,通过试验得到了20cm厚钢筋混凝土的隧道基底结构更优的结论。在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对隧道铺底结构的受力状态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含偏置裂纹三点弯曲梁的动态断裂行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姚学锋  熊春阳  方竞 《力学学报》1996,28(6):661-669
采用动态焦散线方法,对含偏置裂纹三点弯曲梁承受横向冲击的弯曲断裂行为进行了一系列动态断裂力学实验研究,分析了无量纲量a/l的改变(a——初始裂纹偏离梁中心线的距离;l——梁长度的一半)对于裂纹动态扩展行为(裂纹起始状态、裂纹尖端的复合应力强度因子、裂纹扩展速度、裂纹扩展轨迹)的影响,并借助动态光弹性应力分析,对应力波与扩展裂纹的相互作用以及应力波传播规律进行探讨.给出了裂纹尖端复合应力强度因子、裂纹扩展速度的变化、裂纹曲裂轨迹以及方向与梁中应力波传播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CTS试件中复合型疲劳裂纹扩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世骧  胡泓 《力学学报》2006,38(5):698-704
针对复合型循环载荷作用下的金属构件中的裂纹扩展问题进行了实验分析和理论建模. 首先 采用紧凑拉剪试件(CTS)和 Richard研制的复合型载荷加载装置,对承受复合型循环载荷的裂纹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选择了两种金属材料试件,分别承受3种形式的复合型循环载荷的作用,在裂纹尖端具 有相同的初始应力场强度的条件下考察复合型循环载荷对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疲劳裂纹的扩展速率与加载角度有关. 对于同样金属材料的试件,当裂尖处 初始应力场强度相等时,载荷越接近于II型,裂纹增长速率越快. 采用等效应力强度 因子(I型和II型应力强度因子的组合)、裂纹扩展速率及复合强度等参数,以实验数据为 基础,建立了一个疲劳裂纹扩展模型,用来预测裂纹在不同模式疲劳载荷作用下的扩展速率. 为验证其有效性,该模型被应用于钢制试件的数值模拟计算中. 实验结果与模拟计算曲线保 持一致,表明该模型可以用来估算带裂纹金属构件的寿命.  相似文献   

11.
The influence of intake port design on the flow field in a dual-intake valve engin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let port design on the in-cylinder flow. A detailed 3D computational grid incorporating all the features of the Ford Zetec production engine inlet ports, valves and cylinder head was initially created and the flow structure modelled at 5 and 10 mm valve lifts under steady flow conditions. Comparisons of computational result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obtained by laser Doppler anemometry indicate that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predicted well in most regions. Flow generated by different intake port designs was also simulated by introducing air into the cylinder at different directions to the inlet valve axes and the effects of port deactivation, throttling an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were examin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for intake port desig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光塑法对圆柱体的平板间镦粗进行了定量研究;首次运用光塑理论与增量理论定量计算了变形体内的应力;模拟结果与定性物理模拟相吻合,使圆柱体镦粗的刚塑性力学模型拉应力理论得到了深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 L-S 广义热弹性理论, 针对实心圆柱体在外表面受均匀热冲击作用下的一维广义热弹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利用热冲击的瞬时特征, 借助于 Laplace 正、反变换技术及柱函数的渐近性质, 推导了热冲击作用周期内温度场、位移场和应力场的渐近表达式. 通过计算, 得到了热冲击条件下各物理场的分布规律以及延迟效应和耦合效应对热弹性响应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当考虑延迟效应和耦合效应时, 热扰动将以两组速度不同的波的形式向前传播, 延迟效应和耦合效应对各物理场的建立时间, 阶跃间隔和阶跃峰值均产生影响, 且延迟效应和耦合效应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热冲击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J. Ghorbanian  M. Ahmadi 《Meccanica》2012,47(8):1987-2004
The beauty and application of thermal analysis concept leads researchers to one of the main steps for thermomechanical design during engine development. The durability and output potential of such engines is strongly linked to the operating temperature of certain key components. Thus, accurate temperature predictions are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to the continuing engine evolution. From material science point of view, temperature field in engine main components like cylinder head and block is required to evaluate component functionality under specific load and conditions. Moreover, need for more power and less weigh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rgets in engine design,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alternative fuel engines. In order to look at this issue, authors zero in on wide-ranging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y to investigate temperature fields in cylinder head and block of a recently developed turbocharged bi-fuel engine. A?bi-fuel turbocharged engine (CNG and gasoline) were equipped with more than 40 sets of thermocouples and a comprehensive thermal surve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fired engine in the various conditions. Thermocouples were installed on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cylinder block and head to measure material temperatures. Experiments were done both in natural gas and gasoline mode to compare the results. An analytical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natural gas and gasoline modes to understand root and effect of heat transfer differences. The presented thermal analysis could be helpful to know material requirements to design and develop turbocharged natural gas engine which is a good candidate as an alternative fuel engine.  相似文献   

15.
计及机体变形的内燃机主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某四行程四缸内燃机曲轴主轴承,考虑机体变形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曲轴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分析.计算中采用动力学法进行曲轴轴承的润滑分析,采用变形矩阵法计算油膜压力作用下轴承表面的变形.结果表明,与不考虑机体变形影响相比,计入机体变形影响时轴承轴心轨迹基本没有改变,在1个工作循环中的大部分时间轴承最大油膜压力、最小油膜厚度、端泄流量和轴颈摩擦系数几乎没有变化,仅在某些时刻附近轴承最大油膜压力略有减少,轴承最小油膜厚度略有增加.因此在计算精度要求不是非常高的情况下,曲轴主轴承润滑分析可以不考虑轴承表面因油膜压力作用产生的弹性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及拉压不等特性,对双层和多层厚壁圆筒进行弹塑性分析,分别建立了材料相同双层厚壁圆筒最佳分层半径、套装压力和套装过盈量的基本解,以及组合厚壁圆筒的弹塑性统一解,得出统一强度理论参数、拉压比、半径比和组合筒体层数对统一解的影响特性。该结果具有通用性,适用于拉压异性组合厚壁圆筒压力容器的相关问题;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能充分发挥组合筒体的强度潜能,为组合厚壁筒的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彭中伏  陈学军 《力学学报》2018,50(2):307-314
边裂(边缘开裂)是涂层热致损伤的主要模式之一. 边缘裂纹穿透涂层后,常导致界面脱粘从而驱使涂层与基体剥离,最终丧失对基体的保护作用. 本文以热应力强度因子表征边缘裂纹的扩展驱动力,研究筒壁涂层在热对流作用下的边裂行为. 首先,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得到了瞬态温度场及热应力场的封闭解. 其次,运用Fett等的三参数法确定了筒壁涂层边缘裂纹的权函数. 最后,基于叠加原理和权函数方法计算了边缘裂纹的热应力强度因子. 探讨了无量纲时间、边缘裂纹深度、基体/涂层厚度比、热对流强度等参数对热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热应力强度因子的峰值既非发生在热载荷初始时刻,也非发生在热稳态时刻,而出现在时间历程的中间时刻;增大热对流强度不仅可提高热应力强度因子的峰值,而且使峰值提前出现;其他条件相同时,热应力强度因子随着边缘裂纹长度的增大而降低;增大涂层厚度或减小基体厚度可增强涂层抵抗瞬态热载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湍流边界层的一种简单、快速计算方法, 用以求解强吸气作用下旋转圆筒表面边界层流动. 首先, 理论分析了同心圆筒间的旋转流体运动, 外筒静止、内筒旋转且为多孔吸气条件. 强吸气情况下旋转流动主要表现为内筒壁面附近的边界层流动, 基于这一事实得到了周向速度分布的解析表达式. 其次, 通过引入新参数扩展Cebeci-Smith代数湍流模型, 使其能考虑流线曲率、壁面吸气、低Reynolds数效应等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 采用解析修正和经验参数对模型进行调整. 同时, 基于Reynolds应力湍流模型的仿真结果, 校准代数湍流模型中的经验参数. 最后, 给出基于广义Cebeci-Smith湍流模型的旋转壁面边界层流动的迭代算法, 该算法适用于需要特殊迭代过程的轴向及周向流动均匀情况. 计算了不同旋转速度和吸气强度组合工况下的边界层流动, 其周向速度和湍流强度分布与基于Reynolds应力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 并且表明, 当Reynolds应力湍流模型数值模拟预测内筒边界层为稳定层流时, 该方法也再现了相同初始条件下的层流边界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L-S广义热弹性理论,研究了处于磁场中无限长理想圆柱导体在边界受热冲击作用时的电磁热弹耦合问题.建立了广义电磁热弹耦合的有限元方程,为避免积分变换方法求解带来的精度丟失.采用将有限元方程直接在时间域求解的方法,得到了圆柱体中的温度、位移、应力、感应磁场和感应电场的分布规律,反映了热的波动性及电磁热弹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将有限元方程直接在时间域求解,可以获得各物理量的准确分布.得到温度在热波波前处的阶跃,准确地反应热波的波动效应.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湍流边界层的一种简单、快速计算方法, 用以求解强吸气作用下旋转圆筒表面边界层流动. 首先, 理论分析了同心圆筒间的旋转流体运动, 外筒静止、内筒旋转且为多孔吸气条件. 强吸气情况下旋转流动主要表现为内筒壁面附近的边界层流动, 基于这一事实得到了周向速度分布的解析表达式. 其次, 通过引入新参数扩展Cebeci-Smith代数湍流模型, 使其能考虑流线曲率、壁面吸气、低Reynolds数效应等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 采用解析修正和经验参数对模型进行调整. 同时, 基于Reynolds应力湍流模型的仿真结果, 校准代数湍流模型中的经验参数. 最后, 给出基于广义Cebeci-Smith湍流模型的旋转壁面边界层流动的迭代算法, 该算法适用于需要特殊迭代过程的轴向及周向流动均匀情况. 计算了不同旋转速度和吸气强度组合工况下的边界层流动, 其周向速度和湍流强度分布与基于Reynolds应力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 并且表明, 当Reynolds应力湍流模型数值模拟预测内筒边界层为稳定层流时, 该方法也再现了相同初始条件下的层流边界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