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光纤偏振效应导致脉冲展宽的解析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10Gb/s,尤其是40Gb/s以上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光纤的偏振特性已成为限制系统传输距离的主要因素之一。光纤的偏振效应主要包括偏振模色散和偏振依赖损耗。而脉冲均方根展宽是判断信号传输性能的一个主要物理量。本文讨论了光纤线路偏振模色散与偏振相关损耗的相互作用及对信号脉宽的影响。给出了线路偏振模色散矢量和偏振相关损耗矢量之间的关系式,并基于严格的数学方法,导出了在光纤偏振模色散和偏振相关损耗共同作用下的信号均方根脉宽变化的解析形式,同时考虑了光纤色散,啁啾等。该模型可用于分析高阶偏振模色散和偏振相关损耗,任意线性光纤通信系统脉冲展宽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国轩  孙明武 《光学学报》1994,14(10):068-1073
报道了几种国产阶跃型纯石英光在传输XeCl(308nm)准分子激光时的损耗特性及其破坏阈值的实验研究结果,同时也报道了这些光纤的弯曲损耗和弯曲断裂特性,结果表明,这些紫外级石英光纤,最小的透过损耗约为0.33dB/m,表面破坏阈值约为10J/cm^2。  相似文献   

3.
陈振宜 Farge.  C 《光学学报》1998,18(8):124-1127
已研制出一种高性能螺旋芯光纤,这种光纤广泛使用于大电流或强磁场光纤传感系统。其性能指标分别为:螺距1.5mm、芯偏255μm、拍长3.5mm及损耗小于0.5dB/m。  相似文献   

4.
TN25 2005031957 温度对聚合物光纤损耗影响的初步研究=Elementary re- search of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polymer optical fiber [刊,中]/耿宝宏(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王斌…∥光通信研究.-2004(4).-44-46 通过对聚合物光纤(POF)损耗温度特性实验结果的 分析,并结合POF材料的差示扫描量热曲线(DSC曲线), 得出了在实验温度范围内POF损耗的变化规律。探讨了 影响POF损耗的诸因素与温度的关系,从理论上给出了  相似文献   

5.
光纤的光吸收损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春平 《应用光学》1994,15(3):43-48
阐述光纤的光吸收损耗机理,分析几种可能的吸收源并针对光纤谱损实例计算OH含量,提出减少光纤光吸收损耗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光纤传输在通讯领域的运用很大程度地节约了成本,但受到弯曲部分的影响,每经过一个弯曲处光信号就会损耗一部分,因而信号传输距离及弯曲程度决定了光信号的接收灵敏度。在光纤弯曲中,弯曲半径越大损耗就越小,波长不同受到的损耗也不相同,探究影响光纤弯曲损耗的因素也就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光纤包覆层的折射率对光纤传输也会产生影响,为了简化我们将光纤浸没在不同溶液中,以溶液等效包覆层,研究浸没溶液对光纤折射率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探究,验证了光纤曲率半径及弯曲传输距离影响弯曲损耗,光纤输出功率与浸没溶液折射率成正比。可以提供一种很好的测量液体折射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光纤传输理论建立了偏芯光纤理论计算模型.采用保角变换方法将偏芯光纤不对称的三层结构转换成同轴对称的三层结构,得到关于传播常量的特征方程,给出了偏芯光纤弯曲损耗公式.仿真分析了偏芯光纤弯曲损耗和弯曲半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弯曲半径达到3mm时,弯曲损耗几乎为零,同时得到弯曲损耗随偏芯距离的变化关系.运用Rsoft软件中的BeamPROP模块建立偏芯光纤弯曲的光学模型,模拟仿真了弯曲的偏芯光纤中模场分布情况.仿真结果表明,偏芯光纤的弯曲方向与纤芯偏移中心轴线方向相同的弯曲损耗小于反方向的弯曲损耗.  相似文献   

8.
光子晶体光纤弯曲损耗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郭夏锐  杨德兴  赵建林  杨青  杜旭荣 《光子学报》2007,36(10):1817-1820
对光子晶体光纤的损耗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在实验上对两种典型的光子带隙型和全内反射型光子晶体光纤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两种不同结构的光子晶体光纤在弯曲半径2~15 mm范围内的损耗进行了测量.与传统光纤损耗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两种光子晶体光纤的弯曲损耗均不明显,具有很强的抗弯曲损耗能力.实验也证实了光子晶体光纤弯曲损耗存在临界弯曲半径,在大于临界半径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弯曲损耗.从结构上分析并证明光子晶体光纤弯曲损耗随填充比(d/Λ)的增加而减小,填充比越高弯曲损耗越小.  相似文献   

9.
光纤弯曲与抗弯曲光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光纤弯曲后的性质变化,叙述了弯曲损耗与一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匹配包层光纤和压纸内包层光纤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一种对弯曲不灵敏的实用光纤。  相似文献   

10.
对器件用特种单模光纤的弯曲损耗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Matlab对弯曲损耗进行了仿真数值分析,研究了单模光纤宏弯损耗和微弯损耗随光纤波导结构及波长的变化规律,并优化了光纤波导结构,开发出抗弯性能优良的单模光纤,同时具有较低的熔接损耗。  相似文献   

11.
李柯华  曾光晰 《光子学报》1993,22(3):250-255
本文介绍了光纤pH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已开发出的有代表性的光纤pH传感器,并进行了总结讨论。  相似文献   

12.
新型单模光纤偏振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新型D型微孔单模光纤偏振器的制作工艺及其性能参数。其工作波长为1.3μm,光纤偏振器的消光比优于40dB,插入损耗≤2.5dB.制作工艺较为简单,温度变化对器件的影响小,稳定性好,工作波长范围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光纤孤子的基本概念、光纤孤子传输理论以及光纤孤子在光纤传输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最后介绍有代表性的光纤孤子通信试验系统。  相似文献   

14.
光纤制导双向传输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纤制导战术导弹是一种精确制导武器,它主要用于远距离打击敌方的高价值目标,光纤制导战术导弹具有射程远,抗电磁干扰,隐蔽发射,图像制导等一系列优点,因而受到军方的高度重视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光纤双向传输系统是光纤制导导弹系统中一个重要标志性的组成部分。本文详细地介绍弛光纤制导双向传输系统的特点,构成及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5.
李晴棉  高淑琴 《发光学报》1995,16(4):365-367
近年来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各种光纤传感器日臻完善。我们先后制作出光纤微压力传感器、光纤液位传感器、光纤高温传感器以及用于化学溶液的浓度测量等系列光纤传感器。由于社会和生产的需要,在我所过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又研制出光纤编码器的实验样机。本文阐述研制的光纤编码器的工作原理、设计制作及技术指标。并对其应用范围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以几个典型实验为例,简述了光纤在光学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改革了光学设计性实验内容陈旧、题目少的现状,使一些原来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无法观测到的光学现象能够很容易地观察和定量测量。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光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光纤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7.
拉丝张力对光纤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蔡春平 《应用光学》1994,15(6):47-55
分析拉丝张力对光纤轴向应力、拉丝诱导缺陷、光损耗、强度、折射率分布、截止波长、瑞利散射系数等性能的影响。指出拉制光纤必须选择合理的拉丝张力,以确保光纤质量。  相似文献   

18.
光纤全息散斑干涉计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国志 《光子学报》1994,23(5):487-492
脉冲激光经光导纤维传输后,其偏振性变化为随机分布,相干性有所降低,但它用在全息干涉计量中却有突出的优点,对于涉条纹的形成和清晰度没有影响。经常使用的光纤散斑全息干涉系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只用传光束形成物光,参考光,此种系统形成的全息象清晰度有所下降,但做全息干涉计量时对条纹的衬比度和清晰度没有任何影响.另一种类型是物光和参考光都是用光导纤维传输,然后用光纤传象束将物体的象进行传输,再用透镜将其成象在底片上,做双曝光全息干涉时则形成全息散斑干涉计量,用全息方法再现时干涉图类似“杨氏”条纹。本文对上述两种系统,结合实验结果、分三种情况进行了研究。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一)引言;(二)散斑全息干涉计量;(三)结论。  相似文献   

19.
四端光纤补偿网络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蜀  钟先信 《光子学报》1998,27(10):923-928
强度干扰是阻碍强度调制光纤传感器发展及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光纤网络补偿方法对抑制强度干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者经过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先进的四端光纤补偿网络结构.本文对四端光纤补偿网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揭示了网络的特性.这对于强度调制光纤传感器的发展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强度调制光学测量系统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光纤传感器在线检测耐火砖厚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采堂  曾增 《光子学报》1995,24(5):459-463
本文详细论述了光纤在线砖厚传感器的原理,阐述了砖厚偏差量的光纤测量方法以及光纤砖厚传感器的研制。并讨论了用V/F转换器实现A/D转换和单片机智能系统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