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光源线度对双缝干涉光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菲涅耳原理讨论了光源线度对双缝干涉光强分布的影响,并得了一般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陈军  叶金祥 《光学学报》1998,18(6):38-741
介绍了用于测量星光装置激光远场空间分布的高衰减倍率与成像系统。它是高功率激光产时监测系统的组成部分。衰减器减倍数可以在10^-2--10^-12间变化,衰减成 给定条件下引入的附以像差被控制在2倍衍射极限之内,总的波像差小于2λ/3。  相似文献   

3.
空间光强自动测试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灯具空间光强测试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空间光强测试新方法。建立了灯具空间光强自动对中的数据模型,介绍了空间光强自动测试装置的组成和测试原理。借助二维扫描系统和专用测试软件绘制出空间光强的三维图形,从而可快速求出灯具x和y轴的光强分布曲线以及发散角,故而可获得所需的测试信息,并可通过全过程测试得到更加丰富的测试信息及测试报告。最后给出将一投影灯置于离探测器5m处的测试结果,按文中所述测试原理测得的峰值光强为2634.4cd,发散角为15.25°。  相似文献   

4.
基于单层体光栅的耦合波理论和矩阵光学知识,推导出飞秒脉冲通过多层体光栅衍射后的耦合波方程,并由此得到衍射光强谱和瞬时衍射效率表达式.研究结果发现衍射光强谱和瞬时衍射光强分布是与多层体光栅的结构参量,如中间填充层厚度、光栅层厚度、光栅常量及体光栅材料的折射率调制度有关系的.通过调节这些参量,获得了不同形状和不同宽度的衍射脉冲.该结果可用于设计基于多层体光栅的光通信和光脉冲整形器件.  相似文献   

5.
在量子成像中,光源散斑强度的独立性与随机性影响了图像重建的质量,现用的赝热光源是由高斯分布的激光束调制而成。针对反射式量子成像技术中赝热光源的传输特性,结合水体散射理论,研究了重建图像的均方误差与光源光斑强度分布和光斑尺寸的关系,以及对常用的图像重建算法成像质量的影响,针对光强分布不均提出加权平均归一化算法。仿真结果显示,光斑强度分布越均匀成像质量越高,加权平均归一化算法能减小光强分布不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所得结果有助于数字微镜空间光调制器的赝热光源反射式水下量子成像系统中对光源的优化和成像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极紫外光刻是下一代大容量集成电路制造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而碎屑的减缓及阻挡一直是极紫外光刻光源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了双纳秒激光脉冲辐照锡靶产生的等离子体碎屑的动力学演化。结果表明, 等离子体碎屑强烈依赖于预脉冲的能量及其与主脉冲的时间延迟, 当预脉冲能量为30 mJ, 双脉冲时间间隔150 ns情况下, 大部分锡离子的能量从2.47 keV降低到0.40 keV, 降低了6.1倍, 碎屑得到了有效抑制。通过对碎屑动能角分布的测量, 发现此方法可以有效减缓全角度范围的激光锡等离子体碎屑, 并且越接近靶材法线方向, 碎屑的动能减少得越多。  相似文献   

7.
极紫外光刻是下一代大容量集成电路制造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而碎屑的减缓及阻挡一直是极紫外光刻光源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了双纳秒激光脉冲辐照锡靶产生的等离子体碎屑的动力学演化。结果表明,等离子体碎屑强烈依赖于预脉冲的能量及其与主脉冲的时间延迟,当预脉冲能量为30 mJ, 双脉冲时间间隔150 ns情况下,大部分锡离子的能量从2.47 keV降低到0.40 keV,降低了6.1倍,碎屑得到了有效抑制。通过对碎屑动能角分布的测量,发现此方法可以有效减缓全角度范围的激光锡等离子体碎屑,并且越接近靶材法线方向,碎屑的动能减少得越多。  相似文献   

8.
上海同步辐射装置波荡器光源空间相干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华  闫帅  闫芬  蒋升  毛成文  梁东旭  杨科  李爱国  余笑寒 《物理学报》2012,61(14):144102-144102
利用高斯-谢尔光源模型理论与交叉谱密度函数在自由空间传输的规律, 研究了上海同步辐射装置波荡器光源(BL15U)的空间相干性; 讨论了预聚焦镜、单色器对光束空间相干性的影响;实验测量了单色光狭缝S2处光束的横向相干长度(Z方向). 理论计算表明, S2处光束的横向相干长度为66.5 μm,但实验测量结果为27 μm. 理论与实验相差较大的原因是由于S2上游光学元件预聚焦镜或单色器周期性高频振动导致了光束空间相干性的退化.实验结果表明,上海同步辐射装置波荡器光源已有较强的空间相干性, 可以满足微米尺度的硬X射线相干性实验.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证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测试中信号光的光束质量,从波动方程出发,推导出传统的衍射光源布拉格声光作用的耦合波方程。根据测试对光束质量的不同要求,借助有限差分方法分析衍射场光强的空间三维分布,发现声场振幅的不均匀分布会影响声光衍射场的光强分布,光强分布不均造成实验中信息光源的探测难度。通过光强空间分布研究增大有效通光孔径到3 mm,解决了声光调制器光束衍射质量问题,改进后的光束质量达到实验要求。该研究方法适用于改进声光器件工作参数。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同步双脉冲激光聚焦击穿水介质产生激光空泡的运动过程。分析了该条件下产生的四种典型激光声信号特性,初步计算了光声能量转换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脉冲激光的能量差,可以控制激光声信号峰值间隔,提高激光声信号脉宽;两空泡之间无量纲距离为1.5时,溃灭过程中出现融合现象,融合过程中空泡热力学能转化为机械能,融合后形成的单个空泡能量变大,其溃灭产生的激光声信号主频降低;同步双脉冲激光聚焦击穿情况下的光声能量转换效率为6%~10%。  相似文献   

11.
12.
Translated from Zhurnal Prikladnoi Spektroskopii, Vol. 48, No. 1, pp. 160–162, January, 1988.  相似文献   

13.
A direct nonperturbative measurement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ight intensity in a strongly scattering medium is performed using an optoacoustic method. It is shown that near a surface the intensity can be five times greater than the incident intensity, and the absolute maximum of the intensity is observed at a depth ℓ(1–R)(1–4.0R) determined by the photon transport mean free path ℓ and the effective light reflection coefficient R of the boundary separating the scattering and external media. Pis’ma Zh. éksp. Teor. Fiz. 70, No. 3, 187–191 (10 August 1999)  相似文献   

14.
15.
通常只有使用较为昂贵、精密的实验设备才能获得 MCT探测器响应波长的偏移量 ,才可确定 MCT探测器 Franz- Keldysh(以下简写为 F- K)效应的强度。提出一种表征 MCT探测器 F- K效应有效强度的简易方法 ,即用 MCT探测器在零偏压及反偏压时的输出电压比来表征其 F- K效应有效强度的强弱。实验结果证实了这种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6.
17.
The distribution of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ver the beam cross section was measured for radiation generated by single-path parametric amplification (three-photon interaction) in KDP (Type II phasematching). The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is introduced for cell culturing and related illumination experiment. Two kinds of designs were used. The first type put the cell along with the bio-medium directly on top of the analyzer of the microdisplay and set a cover glass on it to retain the medium environment, which turned the microdisplay into a bio-container. The second type introduced an optical lens system placed below the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to focus the light spots on specific position. Detail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for the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human melanocyte cell (HMC) is introduced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cep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cond type is much more suitable than the first for precision required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