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考察了Pd(acac)_2/Ph_3P均相体系催化丁二烯和醇类调聚反应,比较了Pd(acac)_2/Ph_3P催化不同醇类与丁二烯调聚反应的结果。研究了Pd(acac)_2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探索了其它过渡金属络合物如镍和铑络合物催化丁二烯与甲醇调聚反应。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载体负载的Pt-Ni双金属和单金属催化剂上乙醇重整和1,3-丁二烯加氢反应性能, 以考察氧化物载体对双金属结构和催化活性的影响. 所用的氧化物载体包括γ-Al2O3, SiO2, TiO2, CeO2以及高比表面积(HSA)和低比表面积(LSA)ZrO2.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催化剂, 用CO化学吸附、透射电镜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进行催化剂表征,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间歇反应器进行化学反应评价. 对于乙醇重整反应, Pt-Ni双金属催化剂优于单金属催化剂, Pt-Ni双金属催化剂活性顺序为TiO2 > SiO2 > γ-Al2O3 ≈ LSA-ZrO2 > CeO2 > HSA-ZrO2. 对于1,3-丁二烯加氢反应, 在SiO2, TiO2和HSA-ZrO2载体上双金属催化剂优于单金属催化剂, Pt-Ni双金属催化剂活性顺序为SiO2 > CeO2 > γ-Al2O3 > LSA-ZrO2 > HSA-ZrO2 ≈ TiO2. 相似文献
6.
7.
1,3-二甲氧基-2-吗啉-N-基戊1-烯-4-酮(11a)的酸水解经证实发生部分重排, 生成1,3-(1a)和1,5-二甲氧基乙酰丙酮(2a)的混合物, 并通过与氰基乙酰胺缩合, 分别形成3-氰基-4-甲氧甲基-5-甲氧基-6-甲基吡啶-2-醇(3a)和3-氰基-4,6-双(甲氧甲基)吡啶-2-醇(4a)加以证实, 前者还转化为维生素B6. 在相应的乙氧基序列中, 除得到1b丶2b丶3b和4b外, 还分离了反向缩合产物3-氰基-4-甲基-5-乙氧基-6-乙氧甲基吡啶-2-醇(5b) . 对Fedoronko 等为1,3-二甲氧基丙酮的重排-水解为丙酮醛提出的烯丙型重排机制提出了质疑. 事实上, 这一重排更可能是一利热过程的[1.3]单键迁移过程和提供了支持的事例. 相似文献
8.
1,4-二锂四苯基-1,3-丁二烯与溴甲烷反应生成顺,顺-和顺,反-2,3,4,5-四苯基-2,4-己二烯。其分子结构和比例由MS、NMR及X射线单晶分析所确定。讨论了产物的生成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合成了含荧光发色团的杯芳烃衍生物1,3-二β-萘甲基杯[4]芳烃1,研究了它在极性溶剂及非极性溶剂中的光物理与光化学行为,并通过萘发色团荧光及光二聚反应研究了杯[4]芳烃衍生物的构象。 相似文献
10.
在促进自由基型反应的条件(紫外光照射、无溶剂、室温振荡48小时)下,双[1,3-二苯基-2-咪唑烷叉](Ⅰ)与过量四氯化碳反应后生成较复杂产物(转化率约24%),自其中可分离检定二氯化物Ⅲe(约39%),一氯化物Ⅳ(约15%)及少量六氯乙烷.双体Ⅰ与1-氯丁烷反应(转化率约11%),亦可得二氯化物Ⅲe(约52%).同样,自过量1-溴丙烷可得二溴化物Ⅲd(产率约59%,反应转化率约29%),自过量碘乙烷可得二碘化物Ⅲb(产率约70%,反应转化率约41%).在离子型或异裂性的反应条件(室温、乙腈溶液、无引发自由基因素)下,各卤素与双体Ⅰ迅速反应,并以100%转化率及高产率形成其相应二卤化物Ⅲ.计:二氯化物Ⅲe,产率98%;二溴化物Ⅲd,产率90%;二碘化物Ⅲb,产率90%.新化合物Ⅲe及Ⅲd的结构通过几近定量的化学转化、紫外吸收光谱的对比、不同方法合成同一产物的熔点及混合烷点的对比以及元素分析得到证明.本工作说明,双体Ⅰ的反应方式不仅限于作为亲核卡宾Ⅱ的来源.双体Ⅰ本身是活泼分子,既能参与离子型反应,也能参与自由基型反应. 相似文献
11.
利用X-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光谱、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研究了硅胶负载的聚乙烯吡啶-聚[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钯催化剂的结构.发现催化剂中活性组分除钯(0)外,还存在少量钯(Ⅱ).第二种高分子的存在可以影响钯(Ⅱ)的相对含量.催化剂中钯以很小的粒子均匀分布在载体上,因此具有良好的催化加氢性能. 相似文献
12.
13.
用密度泛函方法在B3LYP/6-31G**水平上研究了1-三氯锡烷基-2,3-丁二烯和2-三氯锡烷基-1,3-丁二烯与甲醛的反应.优化得到各驻点的几何构型,通过振动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对过渡态进行了确认,解析了反应路径.并用SCRF(PCM)方法在同一水平上对在CH2Cl2溶液中的两反应进行了研究.计算了两反应在气相和CH2Cl2溶液中的活化能垒、自由能和平衡常数.结果表明,反应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主要得到1-三氯锡烷基-2,3-丁二烯与甲醛反应的产物.该结果与实验事实一致. 相似文献
14.
1,4-二锂-1,2,3,4-四苯基-1,3-丁二烯与四溴化碳反应生成顺,顺-1,4-二溴-1,2,3,4-四苯基-1,3-丁二烯。其分子结构由MS、IR、NMR谱及X射线单晶分析确定。由于取代基间的空间排斥,产物分子发生很大的扭曲而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相似文献
15.
1,3-二甲氧基-2-吗啉-N-基戊-1-烯-4-酮(11a)的酸水解经证实发生部分重排,生成1,3-(1a)和1,5-二甲氧基乙酰丙酮(2a)的混合物,并通过与氰基乙酰胺缩合,分别形成3-氰基-4-甲氧甲基-5-甲氧基-6-甲基吡啶-2-醇(3a)和3-氰基-4,6-双(甲氧甲基)吡啶-2-醇(4a)加以证实,前者还转化为维生素 B_6.在相应的乙氧基序列中,除得到1b、2b、3b 和4b 外,还分离了反向缩合产物3-氰基-4-甲基-5-乙氧基-6-乙氧甲基吡啶-2-醇(5b).对 Fedoronko 等为1,3-二甲氧基丙酮的重排-水解为丙酮醛提出的烯丙型重排机制提出了质疑.事实上,这一重排更可能是一种热过程的[1.3]单键迁移过程和提供了支持的事例.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硅胶负载的聚(4-乙烯吡啶)或聚(2-乙烯吡啶)-聚(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钯催化剂(P4VP-PSM-Pd/SiO2和P2VP-PSM-Pd/SiO2),研究了合成条件、组成等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及对丙烯酸甲酯的催化加氢性能。发现,同时含两种高分子的催化剂比只含一种高分子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对丙烯酸甲酯的氢化反应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且能重复使用,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同时还研究了其它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硅胶负载的聚(4-乙烯吡啶)或聚(2-乙烯吡啶)-聚(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钯催化剂(P4VP-PSM-Pd/SiO_2和P2VP-PSM-Pd/SiO_2),研究了合成条件、组成等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及对丙烯酸甲酯的催化加氢性能。发现,同时含两种高分子的催化剂比只含一种高分子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对丙烯酸甲酯的氢化反应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且能重复使用,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同时还研究了其它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全氟(3,4-二甲基-4-乙基己烯-[2])(1)虽早已合成,但有关它的反应至今报道不多。本文报道化合物1和烯丙醇在不同条件下的亲核取代反应和2-(1′-烯丙氧基四氟乙基)-全氟(3-甲基-3-乙基戊烯-[1])(2)的化学转化。1和烯丙醇的反应随溶剂和碱的变化而得到不同的产物。1和烯丙醇钠在FC-113中,于-40℃左右反应可得到2。若1与过量烯丙醇、三乙胺在35°~40℃反应40min,则得到2-烯丙氧基-全氟(3,4-二甲基-4-乙基已烯-[2])(3),但产率很低,绝大部分回收原料,并获得3-三氟甲基-3-五氟乙基-2,2-二氢五氟戊酸烯丙酯(5a)。若1与烯丙醇、碳酸钾在丙酮中于50~60℃反应,则主要产物为4和5a。以上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NMR,~(19)FNMR,IR和元素分析等证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以三(对甲基苯基)膦,亚磷酸三(对甲基苯基)酯,亚磷酸三(对氯苯基)酯,亚磷酸三(邻甲氧基苯基)酯,亚磷酸三苯基酯等为配位体,以二羰基乙酰丙酮铑为催化剂母体,研究1—庚烯醛化反应的动力学和反应产物的分布,用动力学结果和测得的催化剂体系的红外光谱羰基伸缩振动频率与文献[1]结果比较,进一步说明烯醛化反应的速率不仅决定于其反应的控制步骤,而且与反应体系中活化络合体的浓度有关.亚磷酸三(3,4-二甲基苯基)酯有利于活化络合体的形成,其作为配位体时,醛化反应的速率较其它配位体高得多,同时由于其较大的立体化学效应,提高了对产物中直链醛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1.1,2-双(对-氯苄基胺基)乙烷是鉴定醛的适宜的试剂。这二胺与一般酮不起作用。2.制备二十种新的固体1,3-双(对-氯苄基)二氮国衍生物。3.2-取代-1,3-双(对-氯苄基)二氮国可用稀盐酸分解为相应的醛和二胺的盐酸盐。此反应几为定量的。4.合成了两种新的化合物:N,N′-二乙酰-1,2-双(对-氯苄基)乙烷及 N,N′-二苯甲酰-1,2-双(对-氯苄基胺基)乙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