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应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控制电位电解法等电化学方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粉防己碱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并对相关电化学动力学参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粉防己碱在玻碳电极上发生了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氧化反应,其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子转移数为2、质子转移数为2、电荷转移系数为0.62。粉防己碱的峰电流随着DNA的加入而降低,且峰电位发生正移,表明粉防己碱与DNA通过嵌插方式相互作用生成复合物,同时计算了两者反应的结合数以及结合常数,结果显示粉防己碱和DNA以1∶1结合形成粉防己碱-DNA复合物,结合常数为4.27×103。 相似文献
2.
应用旋转圆盘电极和电化学阻抗法研究了二茂铁在Tris-NaC l(pH=7.2)缓冲溶液中于旋转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阻抗行为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二茂铁于旋转电极的伏安曲线呈现明显的极限电流平阶,而其交流阻抗谱则出现两个电容弧.二茂铁与DNA的作用,若受扩散过程控制则其极限扩散电流随DNA浓度增大而减小,而在电化学控制过程中则表现为电化学反应电阻随DNA浓度增大而增大.根据旋转圆盘电极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表明由这两种方法数据拟合求得的二茂铁条件电位速率常数能够很好地相互吻合,但如存在DNA时,则其条件电位速率常数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3.
采用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毛蕊异黄酮(CYS)与DNA的作用。CYS与DNA作用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现出一定的减色效应,其荧光光谱则表现出增色效应,表明两者能够发生相互作用。电化学研究表明在p H 4.4的HAc-Na Ac缓冲溶液中,CYS在金电极上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在0.35~7.04μmol/L和7.04~70.36μmol/L的浓度范围内,CYS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CYS与DNA作用后,CYS的氧化峰电流显著减小,峰电位发生正移。根据DNA加入前后,峰电流及峰电位的变化,计算了CYS与DNA相互作用前后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4.
柔红霉素在钴离子注入修饰玻碳电极上与DNA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钴离子注入修饰电极研究了柔红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柔红霉素以嵌入方式与DNA发生作用,形成非电活性的结合物.加入DNA后,柔红霉素的电化学行为没有改变,仍为扩散控制.用非线性拟合得到柔红霉素与DNA的结合常数K=1.09×108cm3/mol,结合数s≈4.DNA分子结构中的1个螺旋结合2个柔红霉素. 相似文献
5.
核黄素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电位扫描、旋转环盘电极和微分电容等方法研究了核黄素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H〈6的介质中,观察到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波,它是可逆的二电子反应,其还原产物RFH2在电极上的吸附为弱吸附,溶出性能良好,在6〈pH〈10的介质中,出现两个分离但仍有部分重叠的氧化还原波,相应于两步单电子反应,还原所生成的RFH和RFH2发生吸附,很难溶出。在pH〉10的介质中,仍然出现两个分离但有部分重叠的氧化还原 相似文献
6.
7.
8.
9.
利用示差脉冲伏安法研究了烟酰胺(NA)与小牛胸腺DNA在pH 8.0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双链DNA(dsDNA)或单链DNA(ssDNA)的存在导致NA的峰电流明显降低且峰电位负移,表明NA与DNA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了复合物,且其作用模式主要是静电模式,但NA与dsDNA的相互作用强于与ssDNA的相互作用,可用于识别dsDNA和ssDNA.通过dsDNA加入前后峰电流的变化,计算得出NA与dsDNA结合常数β=4.946×10(11),结合位点数m=3.此外,NA的峰电流Ip与DNA质量浓度在1~14mg/L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10-5A)=-0.03451cDNA(mg/L)+1.7408,相关系数R为0.9998.该法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选择性,可用于样品中DNA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在pH 3.00的B-R缓冲溶液中,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甘草苷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建立了测定甘草苷的DPV法。实验结果表明,甘草苷于1.16 V (vs.Ag/AgCl)处产生一个氧化峰,峰电流和甘草苷的浓度在2.00×10-6~3.50×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25×10-7 mol/L。该法用于实际样品甘草、胃康灵和逍遥丸中黄酮含量的测定(以甘草苷为对照品),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1%、98.9%和102.0%。此外对电极反应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循环伏安法(CV)、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方波伏安法(OSWV)等电化学技术研究了隐丹参酮在玻碳电极(GCE)上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并用计时电量法和恒电位库仑电解法等对其在电极表面的吸附行为及氧化还原机理进行了探讨.此外利用自组装DNA修饰玻碳电极研究了隐丹参酮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了黄芩素(baicalein, 缩写BAI)在玻碳电极(GCE)与聚-L-赖氨酸修饰的玻碳电极(PLL/GCE)上的电化学行为. 发现BAI不能在裸玻碳电极上产生明显的氧化还原信号, 但在PLL/GCE上有一对可逆性较好的氧化还原峰出现.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 氧化峰电流与BAI的浓度在5.0×10-7~1.0×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R为0.998, BAI检测限为4.8×10-8 mol/L(信号与噪声比S/N=3). 配10份相同浓度溶液, 每次测定后需重新修饰电极, 连续测定10次, 所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3%, 平均峰电流为1.48 μA. 这表明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重现性. 将该方法用于BAI在尿样中的回收率分析,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木犀草素在0.04 mol/L B-R(pH 4.00)缓冲溶液中于 0.478 V(vs.SCE)和 0.450 V(vs.SCE)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当向该溶液中加入DNA分子后,通过比较电化学参数转移系数α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的变化.可知木犀草素嵌入DNA碱基对间形成了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从而使得峰电位正移,峰电流下降;通过二者的紫外吸收光潜对其嵌入作用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木犀草素的氧化峰电流Ipa与DNA质量浓度在2~12 mg/L的范围内基本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a(10-5A)=8.68-0.322 pDNA(mg/L),相关系数r为0.989;建立了定量检测DNA的方法.并求得木犀草素和DNA嵌入作用的结合常数β=3.02×1011,结合数m=2.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二氢杨梅素-锌配合物(DMY-Zn),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TG-DTA)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与Zn2+离子形成了配合物,其组成为[C15H10O8Zn].2H2O。采用EB为荧光探针利用荧光滴定法和粘度法进一步研究了二氢杨梅素-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发现二氢杨梅素-锌配合物与DNA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能和EB竞争与DNA结合,插入到ctDNA相邻的碱基对中,其作用方式为插入作用,Stern-Volmer线性猝灭常数Ksq为1.01。 相似文献
16.
17.
Kui JIAO Qing Xiang WANG Wei SUN Fang Fang JIAN College of Chemistry Molecular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Qingdao 《中国化学快报》2005,(4)
The interaction of metal complexes with DNA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by differentmethods such as spectrophotometry, light scattering technique, fluorometry1-3. Manycomplexes such as Co(phen)2 ,Co(en)2 ,Fe(EDTA)2- etc.4,5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3+ 3+their effect on DNA has been studied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genemutation, anti-cancer or cancer-induced reason and DNA targeted drugs. In this paper,a new cobalt complex was synth… 相似文献
18.
KuiJIAO QingJunLI WeiSUN ZhenYongWANG 《中国化学快报》2005,16(3):382-384
The recognition interaction of rhodamine B (RB) with DNA was studied in pH 7.5 Britton-Robinson (B-R) buffer solution by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An irreversible oxidation peak at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was obtained at 0.92V (vs. SCE). After the addition of DNA into the RB solution, the peak current of RB decreased apparently without the shift of peak potential. The electrochemica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charge transfer coefficient α and the electrode reaction standard rate constant ks of RB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DNA were determined, which did not change, indicating that a non-electroactive complex was formed, so the concentration of RB in the solution decreased and the peak current decreased corresponding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