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我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周光召先生的报道大约是在1951年,党中央发出 "学习成为中国青年特别突出任务"的号召,当时周先生是北大学生,报道说他又红又专,要青年学生向他学习.  相似文献   

2.
周光召先生是我的老师,1956 年我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时,周光召先生给我们全年级 120 位同学讲授电动力学课程.从1962 年起,我又在周光召先生指导下从事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的科学研究.以后又和周光召先生合作进行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的前沿探索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周光召先生是我们亲密的同事、敬爱的老师、尊敬的老所长、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而且是中国科技战线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战略家,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国防建设作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能够与这样一位大家共事并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我们感到无比的荣光和自豪。周先生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确立了"开放、流动、竞  相似文献   

4.
我最早知道周光召这个名字,是在1960年前后,当时我在莫斯科学习,苏联物理学界最权威的俄文期刊是<实验与理论物理>.我在阅读这份杂志时,注意到周光召发表的多篇基本粒子理论方面的论文.当时他是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青年研究员,他的成果已得到高度评价,这位杰出的青年学者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我于196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成为黄祖洽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生,和我同时考取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的何汉新同学。1965年10月下放劳动锻炼回来,我们才第一次见到先生。那时我生病住院,先生来看我,给我开了一个书单,上面列了三本书:Conrad L Longmire写的Elementary Plasma Physics,L.D.  相似文献   

6.
费恩曼教授关于部分子模型的研究中,曾和我有很多讨论,曾邀请我去他家,我用一整天的时间向他详细解释我和吴大峻工作的细节,包括已发表的及没有发表的结果.后来在Stony Brook conference(1969)会议中他在口头上提起我和大峻的工作不下十余次,但是,在正式发表的论文上,他从来不提我和大峻的名字也从不引我们的文章;在私下,他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王淦昌先生是清华学堂改为四年制大学后,于1929年夏在物理系第一级毕业的;当时和他同班的,只有施士元、周同庆和钟间,一共四人.作者是物理系第十级的.在"十年"树人的现代,王先生实际上是我们的老师一辈,因此,我们常称他王老师.不过,这是解放以后的事了.解放以前,对大学里的教师,一般都称先生.  相似文献   

8.
不知不觉,我们尊敬的光召老学长已届耄耋之年,已从事物理工作55年了.夜深人静,我凝看着光召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时的成绩单,遥想光召当年为了多学一点知识而主动要求晚上管理图书馆的场景,思绪万千.回顾光召先生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研究的历程,清华的广大师生深深以他为荣.  相似文献   

9.
朱重远 《物理》2008,37(5):348-351
今年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戴元本院士80华诞,屈指算来,他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已有50余年.我与戴先生相识于1963年8月,当时,我考取了张宗燧先生的研究生,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报到,见到了已经研究生毕业担任着副研究员的戴元本先生.  相似文献   

10.
赵凯华 《物理》2015,(4):245-246
沈克琦先生是我尊敬的师长,我在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带过我们班一年的光学实验课。沈先生在我毕业留校任教后的不同时期,担任过物理系和校级领导,以及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期间多次安排和举荐我承担重要的教学任务、行政职责和社会工作。1958年我从苏联留学归国,他便亲自找我谈话,要我讲授物理类四个系二年级的普通物理课——电磁学和光学。这门课分两个大班,每班二三百人。北京大学物理系一贯重视基础课教学,  相似文献   

11.
王守竞先生1984年6月19日在美国去世,至今已整整一年.王守竞先生对我国早期物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很值得我们回顾和纪念. 王守竞于1904年农历11月 18日生于苏州,幼年受启蒙教育于苏州私立彭氏小学,1918年进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学习,1922年毕业后考取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是1925年成立的清华大学的前身),1924年赴美留学(同年赴美留学的有周培源先生),1926年获哈佛大学理科硕士学位,192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旋即获得美国全国研究委员会研究资助. 王守竞聪明过人.他的洋溢才华早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来.他在清华学校甲子(19…  相似文献   

12.
张之翔 《物理》2002,31(12)
胡宁先生是我的老师 ,195 2年到 195 3年 ,他先后教我们班的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两门课 .我们都感到胡先生教课教得好 ,他具有大家风范 ,高瞻远瞩 ,概念清晰 ,引人入胜 ,深受同学们的敬佩和爱戴 .当时我们只知道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而不知道他还会作诗填词 .他在这方面是深藏不露的 .一直到 1980年初 ,我才从别人传抄他的一首七律游莫愁湖 ,得知他会写旧体诗的 .这首诗水平之高 ,令我惊叹不已 .其中颔联“浅浪轻移环佩动 ,流光迅掠玉容秋”和尾联“乌衣王谢与飞燕 ,写入荒烟俱未留” ,写得才情并茂 ,风韵极佳 ,吟咏起来 ,兴味无穷 ,在当代人…  相似文献   

13.
<正>吴钦义先生是我国波谱学领域著名专家.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他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长春参加祖国大东北的建设,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51年,他赴抚顺合金钢厂开展钢铁及铁合金的炉前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经过刻苦钻研,1953年他领导的团队成功建立了钢铁炉前快速光谱分析法,使得电炉钢的冶炼时间由原来每炉10  相似文献   

14.
不知不觉,我们尊敬的光召老学长已届耄耋之年,已从事物理工作55年了.夜深人静,我凝看着光召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时的成绩单,遥想光召当年为了多学一点知识而主动要求晚上管理图书馆的场景,思绪万千.回顾光召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研究的历程,清华的广大师生深深以他为荣.记得光召曾殷切期望清华学生:“能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一页的人并不多,希望清华的学生中能多出些可以毫无愧色地写在中国的历史上的人.”光召无疑是能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一页的人.此时此刻,研究以他为代表的一代人的成才之路,探索大学如何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我想大概是光召愿意看到的一份贺礼.  相似文献   

15.
我敬爱的导师余瑞磺先生已于1997年5月19日仙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做为他的学生和长期助手,我感到万分悲痛.当时在美任教,重任在身,我无法回国参加葬礼,成为终生憾事.1955年我自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吉林大学金属物理及X光教研室,给先生做助教.先生是X光结晶学的知名  相似文献   

16.
周光召 《物理》2008,37(5):321-322
1992年5月17日,吴大猷先生在时隔46年后第一次重返祖国大陆,他在李政道教授及其夫人秦惠莙女士陪同下,从台北转道香港来北京.他虽是以个人身份,但当时是海峡对岸来访者中现职最高的人,他那时已87岁高龄了,而且有病在身.我们都感到压力很大,生怕有闪失.我在机场迎接他时,见他虽然坐在轮椅上,但精神很好.除李政道教授夫妇外,只有一位学者谢云生教授作为秘书陪同,并无前呼后拥的随从.那天在北京机场,有很多两岸的记者.他对记者们的提问,谈笑自如.  相似文献   

17.
我自从1950年代中期得以转学理论物理,就知道周光召这位杰出学者和学长的名字.然而,真正近距离、面对面的接触,是从1977年全国自然科学长远规划会议期间光召主动找到我和于渌,建议共同研究闭路格林函数开始.这次长达八年多的合作,一直延续到光召成为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成员和领导之后.  相似文献   

18.
吴有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者,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研究的组织者.他一生中培养了许多物理人才,至今还活跃在我国物理学领域中. 我不是吴老的学生,但吴老对我的关心和教诲决不亚于对他自己的学生.三十  相似文献   

19.
正1956年我从上海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工作,喀兴林先生是我尊敬的长辈,崇敬的老师,在先生专攻的量子力学领域,我涉足不多,但在多年的工作接触与交往中,喀先生在我  相似文献   

20.
我敬爱的导师余瑞璜先生已于1997年5月19日仙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作为他的学生和长期助手,我感到万分悲痛.因当时在美任教,我无法回国参加葬礼,成为终生憾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