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作为珠算的故乡,理应将祖国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三晋大地作为晋商崛起的发祥地,弘扬晋商精神、传承晋商文化,责无旁贷。珠算与晋商之关系,可谓是“珠联璧合”,携手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商业辉煌。因此,弘扬晋商精神、传承珠算文化不仅是我们每个晋商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中华民族世代相守的物质文明的延续,可以说珠算文化源远流长、晋商精神世代传颂。  相似文献   

2.
郭伟,山西省汾阳市珠算协会会长,因其成功发掘我国明代珠算泰斗王文素及其著作《算学宝鉴》的历史和科学价值,被珠算界美誉为"为晋商算学大师圆梦的人"。美誉的背后,是郭伟先生对事业、理想的执著追求。这种精神让人感动,就让我们沿着郭伟先生的足迹,去解读他为珠算事业呕心沥血的崇高品质……  相似文献   

3.
正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历程。探究其历史,珠算与晋商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既成就了一代代晋商,又被一代代晋商传承发展,走向科学之巅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商珠算文化。一、晋商与珠算同步发展当代晋商学研究专家孔祥毅,在《晋商商帮溯源》一文中指出:"上古最早的商业活动从山西晋南萌芽,历经汉、唐、宋、元。山西商业发展有一个突出特点,就  相似文献   

4.
中国珠算申遗成功.对珠算界乃至国人都是一件大事。额手称庆日,数典祭祖时。我们理应为古今中外传承、弘扬珠算文化的功臣歌功颂德。  相似文献   

5.
<正>地方珠算协会是中华珠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保护的组织者,也是执行者;是推广者,也是创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传承弘扬传统优秀中华文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珠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承、发展珠算文化,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地方珠算协会应加大珠算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建设珠算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建好用好珠算传统文化阵地。坚守珠算文化阵地,展示中华珠算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珠算故事、传播珠算文化,展现中国珠算文化新形象。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更是我们民族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国珠算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贡献巨大。珠算文化不仅代表着"另一类知识体系",是古代中国数学、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开启现代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珠算科学文化,推动珠算珠心算教育教学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需要广大珠算传承人刻苦钻研,坚守初心,为珠算文化传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珠算的认识仍局限于它的工具性,这使珠算教育面临挑战。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重视和发挥珠算文化的教育价值,是我们理性认识珠算的出发点,也是传承珠算的目的之一,传承与创新发展,是珠算具有生命力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8.
正提起晋商和徽商,大家都会想到中国商业文化的文明历史,在我国古代的两大商邦中,晋商尤为引人关注。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之一,历史可查询到春秋战国时期。明代和清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众商邦之首,在我国商业界称雄约六百年。晋商崇尚"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洁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径,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恪守其业,天之鉴也"。  相似文献   

9.
趣话算盘     
正山西省祁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在晋商的大本营祁县乔家大院,座落着一家专门收藏、研究、弘扬晋商文化和珠算文化的博物馆——山西晋商珠算博物馆,共陈设有算盘2000多件。馆内算盘展品令人叹为观止,最大的长8米,最小的长仅1厘米,算盘珠隐约可辨。明清时期,晋商汇  相似文献   

10.
《珠算与珠心算》2017,(3):I0002-I0003
2017年6月23日,由山西省珠算心算协会、晋中市珠算心算协会主办,祁县财政局、晋商珠算博物馆协办的“晋商文化与珠算”学术论坛在山西省祁县隆重举办。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会长张弘力、副会长王朝才,  相似文献   

11.
正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珠算曾经作为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计算工具,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究其历史,珠算与晋商文化有着相依相存的内在联系,珠算成就了一代代晋商,而晋商又将珠算的商用功能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12.
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珠算在2013年12月4日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具有中华民族深厚底蕴的珠算文化已经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同时也印证了珠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由此唤醒人们对珠算历史与文化的再认识、再思考,提醒我们要责无旁贷地对其加以保护、传承与发展,让中华民族这一特有的文化瑰宝更多地惠及人类、服务全球。  相似文献   

13.
铃木久男先生是日本知名珠算史专家,也是世界级珠算史研究大师。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率团二十余次来中国访问考察,为探求中国珠算史的真谛,踏遍中国很多省市,详细缜密地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结识多位中国珠算史学者,曾与中国珠算史专家李培业共同主编《世界珠算通典》。1981年11月在陕西省户县作了题为"珠算是中国人发明的"学术报告,纠正了"中国珠算西来说"的说法。他以简要的文笔介绍了他对《算学宝鉴》的评价:《算学宝鉴》是中国最卓越的算书之一,是中国算书中关于算盘学术的有价值的三本文献之一;在中国的算书中,该书解说各种算法的详尽程度,亘古迄今从未见过,实在令人惊异不止。  相似文献   

14.
十年了,一些老同事还能从渐已泛黄的旧照片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一些新同事已经接过了传承珠算文化的接力棒。熟悉的文字,新鲜的算式,承继着珠算人"坚韧至恒"的精神。十年辛苦不寻常,或平平淡淡,或风风雨雨,我们毕竟一路走来。十年前,《黑龙江珠算》期刊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改刊为《珠算与珠心算》,2006年被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确定为会刊,寄托着全体珠算人的希望,她架起了珠算  相似文献   

15.
正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珠算是中华文化瑰宝,已被世界所认可。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在中国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一种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的传承既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正在实施的珠心算教育就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民族精神的发扬。作为一所有着六十年发展历程的传统老校,牡丹江市人民小学以"传承珠算文化,开启学生心智"为己任,在幼儿园、小学开展珠心算特色教育,从2014年9月起至今,已走过五个整年,从传承珠算国粹、成就学校特色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珠心算进入学  相似文献   

17.
"君子之至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君子治学,立志高远却又基础扎实。在"中华珠星"栏目中,我们走访了钟情于珠算60载的八旬老教师梅国祥。在他交织着珠算浮沉和个人生活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在历史长河中珠算人默默担当的身影,感受到了珠算人浓郁沉淀的珠算情怀,体会到了珠算传承精神的深厚源长。梅国祥老人用自己的人生为这种珠算传承之风做了很好的诠释,现将此文刊载于此,一同分享给那些热爱珠算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感受珠算老教师的朴实与精彩。  相似文献   

18.
现代计算工具诞生以前,凡有商业的地方就要用到珠算,而商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珠算技术的进步。晋商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一,带着一把算盘闯天下,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珠算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可以说珠算与晋商在相互交融中互相促进,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重点部署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系列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珠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要鼓励“珠算进校园”,让珠算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正>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财政部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珠算心算传承发展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把算盘内化为人的脑映像进行计算,实践证明具有开发智力潜能的科学价值。"并要求"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加强对珠算文化及相关文化传统的研究和阐释,进一步挖掘珠算文化内涵,探索珠算心算的科学内涵、启智功能与作用原理,形成珠算心算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