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杂环硝胺是重要的含能化合物,研究表明:用羰基取代环胺中的次甲基,可以提高炸药的结晶密度,进而提高爆速,比如硝基甘脲及我国20世纪70年代就已合成的六硝基六氮杂三环十二烷二酮。如果将呋咱基引入到氮杂稠环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以取代结构中的羰基,则又有可能创造一类密度及能量都非常高的炸药。基于该思想,文中利用两种化合物DAF和1,4-甲酰基-2,3,5,6-四羟基哌嗪(DFTHP),合成了目标炸药分子:六硝基六氮杂三环十四烷对二呋咱(HHTTD)及前体化合物六氮杂三环十四烷对二呋咱(HTTD)。文中给出了HTTD的合成方法及HTTD的硝化反应,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HHTTD的合成方法并对羟胺缩合反应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HTTD及HHTTD的结构见图1。  相似文献   

2.
莪术醇进行环外双键断裂氧化和酸催化氧桥开环加成2步反应后,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一种新型的莪术醇衍生物(2). 应用1D NMR和2D NMR测试了化合物2的1H NMR、13C NMR、1H-1H COSY、gHSQC、gHMBC,对化合物2的1H和13C化学位移进行了全归属,结合其红外光谱和质谱,推得化合物2为8-羟基-12-异丙基-2-甲基-三环[6.2.2.01,5]十二烷-10-氧杂-6,9-二酮,并比较了莪术醇,莪术醇双键断裂氧化产物(化合物1),化合物2的1H NMR、13C NMR数据变化.  相似文献   

3.
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设计合成了含长链多氟烷基的螺环化合物. 通过对反应产物的1H MR、 13C NMR、2D NMR和IR、MS谱及X-衍射图的分析,对最终反应产物10-(5-氯-2,2,3,3,4,4,5,5-八氟-戊烷基)-11-(1-碘-甲基)-6,14-二氧杂-螺[4.2.4.2]十四烷-7,13-二酮进行了结构确证和分析. 讨论了该类化合物的谱学行为和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4.
以L-脯氨酸为原料合成了刚性手性二氧大环多胺(12S)-1, 4, 7, 10-四氮杂二环[10.3.0]十五烷-3, 11-二酮,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13C NMR和质谱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化合物为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2(1)2(1)2(1),晶体结构数据为:Mr=258.33,a=0.51019(8)nm,b=1.26981(18)nm,c=2.0130(3)nm,V=1.3041(3)nm3,D=1.316g/cm3,μ=0.097mm-1,F(000)=560,Z=4,R1=0.0712,ωR2=0.1302.化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N-H…O)形成了一系列沿a轴的微孔手性通道.  相似文献   

5.
4-苯基-2-苯偶氮基-1-硫代-3, 4-二氮唑硫酮-5的谱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苯基-2-苯偶氮基-1-硫代-3,4-二氮唑硫酮-5(C14H10N4S2)由双硫腙与二硫化碳发生加成闭环反应时获得。文章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的跟踪对双硫腙与二硫化碳的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讨论了反应历程,提出该反应的机理是亲核加成;并通过IR谱和NMR谱,对标题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一种有效的环境友好的“一锅煮”法合成13-乙酰基-9-甲基-11-羰基-8-氧代-10,12-二氮杂三环[7.3.1.0~(2,7)]十三碳-2,4,6-三烯。该法用廉价易得的溴化镁作催化剂,在无溶剂存在下,由起始原料水杨酸,乙酰丙酮和脲通过Biginelli缩合反应伴随着分子内的Michael加成反应一步完成。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飞行时间质谱以及红外光谱数据表征了产物的结构为一氧桥多环化合物,而不是带有自由羟基的二氢嘧啶酮。最后由质谱给出的精确质量及其所代表的元素组成推出了该化合物的质谱裂解途径。  相似文献   

7.
4-氨基-4'-氯二苯甲酮的合成及光谱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硝基苯甲酰氯和氯苯在无水三氯化铝催化下 ,生成 4 硝基 4’ 氯二苯甲酮。以二硫化钠为还原剂 ,将其还原成重要有机中间体 4 氨基 4’ 氯二苯甲酮。通过多因素正交实验 ,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 :反应温度 92℃ ,反应时间 2 5h ,4 硝基 4’ 氯二苯甲酮 :Na2 S2 =1∶1 7(mol) ,回收率为 85 80 % ,纯度为98 0 8% ,熔点 177~ 179℃。采用元素分析 ,1H ,13 C核磁共振波谱 ,红外光谱及质谱法表征了目标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并对化合物红外光谱吸收峰及核磁谱带进行了归属分析。阐明了质谱主要碎片离子的裂解途径。此研究可为无致癌性的禁用染料中间体替代品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1,2-二氢-4-(4-羟基苯基)(2H)二氮杂萘-1-酮的N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多种二维核磁共振谱,即:2D同核化学位移全相关谱(TOCSY),2D NOESY谱,2D 异核多量子相关谱(HMQC)和2D异核13C-1H多键 相关谱(HMBC),对化合物1,2-二氢-4-(4-羟基苯基)(2H)二氮杂萘-1-酮的1H和13C NMR 谱线进行了完整归属,从而系统地分析和讨论了该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2,3-二甲氧基苯甲醛和联苯胺为原料,在无水甲醇溶剂中合成了一种新的Schiff碱,收率为86.0%.反应的最佳条件是2,3-二甲氧基苯甲醛与联苯胺的比例为3:1,反应时间为1h,反应温度为30℃.这种新的Schiff碱结构利用IR和UV光谱表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取并归属了二十一种以前未见文献报道的N-取代苯并氮杂冠醚化合物在氯仿中的1H和13C NMR谱,提供了一批原始数据。讨论了这批化合物中氮原子上取代基对于其1H和13C NMR行为的影响以及(胺类)苯并氮杂冠醚化合物在溶液中的构象转动问题。按其不同的NMR待性将这批新合成的化合物分成酰胺类苯并氮杂冠醚化合物(Ⅰ系列)和胺类苯并氮杂冠醚化合物(Ⅱ系列)两个系列(见图);并确认Ⅱ系列化合物在氯仿中都有所谓"稀释位移效应",而Ⅰ系列化合物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发生稀释位移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溴代正丁烷与1-(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咪唑(化合物1)为原料合成了溴化1-(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3-正丁基咪唑盐(化合物2),它是葡萄糖衍生的手性N-杂环卡宾前体.化合物2的结构中存在多个手性碳原子,导致它的核磁共振(NMR)谱较为复杂.在此,用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IR)以及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LC-HRMS)对它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1D和2D NMR谱(包括1H NMR、13C NMR、DEPT135、DEPT90、DEPT45、COSY、1H-13C HSQC、1H-13C HMBC)对化合物2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2.
5-(4-吡啶基)-1,3,4-(口恶)唑-2-硫酮(C7H5N3OS)是异烟肼与二硫化碳发生加成闭环反应时获得.文章初步讨论了反应历程,提出该反应的机理是亲核加成,并通过IR谱和NMR谱对标题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热稳定性测试表明:该化合物在506℃时完全分解.  相似文献   

13.
(3R)-4-[(4-甲基苯磺酰基)]-1,4-噻嗪-3-酰基-[(2R)-2-氨基-4-甲基]-戊酸异丙酯(代号:HD5-6),是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FK506结合蛋白家族(FKBPs)配体,具有显著的促神经再生作用,有望在临床实现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本文采用多种核磁共振(NMR)技术,包括1H NMR、13C NMR、DEPT、1D NOESY、1H-1H COSY、1H-13C HSQC和1H-13C HMBC等,并结合质谱(MS)、紫外光谱(UV)和红外光谱(IR)等方法对此化合物进行解析,对其1H和13C NMR谱峰进行全归属,通过多种谱学技术确证了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新近合成的二氰基二硫纶和菲咯啉-5,6-二酮混配锰(Ⅱ)、铁(Ⅱ)及钴(Ⅱ)配合物MLL′(L=mnt2-,1,2-二氰基乙烯-1,2-二硫醇离子;L′=phen-5,6-dione,菲咯啉-5,6-二酮)红外-远红外光谱实验数据。在红外及远红外光谱中,特征ν(CN),ν(CO),ν(CC),ν(CN),ν(C—S),ν(M—S),ν(M—N)吸收较强,远红外光谱表明配合物中M—S键比M—N键强。利用群论方法分析了标题配合物MLL′的简正坐标和配位模式,探讨了这类配合物的红外光谱与结构的关系。标题配合物中过渡金属离子与二氰基二硫纶和菲咯啉二酮形成四配位的畸变四面体构型,其对称性近似于C2和C2V。  相似文献   

15.
以苯并[1,2-b∶4,5-b´]二噻吩-4,8-二酮为原料合成了一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单体2,6-双(三甲基锡)-4,8-双(2-乙基己氧基)苯并[1,2-b∶4,5-b´]二噻吩. 通过多核1D和2D NMR技术(包括1D 1H、13C、119Sn、117Sn NMR、DEPT、选择性1D TOCSY及2D1H-1H COSY、gHSQC、gHMBC)表征了目标分子结构,完成了 1H、13C、119Sn 与117Sn NMR化学位移归属,并探讨了该化合物的NMR谱线特征.  相似文献   

16.
10-羟基喜树碱的合成及光谱表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喜树碱在30%过氧化氢氧化作用下生成喜树碱氮氧化物(OPT), 然后在浓硫酸催化下,光化学重排反应得到10-羟基喜树碱。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氧化反应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75 ℃,30%双氧水用量48 mL,溶剂乙酸用量350 mL(相对于0.01 mol喜树碱);光化反应条件:溶剂为V(1, 4-二氧六环)∶V(乙腈)∶V(H2O)=6∶2∶1,浓硫酸为催化剂,经过硅胶柱层析提纯,回收率为49.9%,纯度为99.5%,熔点272~273 ℃。通过红外光谱、质谱, 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等手段对目标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吸收峰及核磁谱线进行了归属分析,开发新的喜树碱衍生物提供了光谱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enantiomeric composition and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4-Amino-3-(benzo[b]furan-2-yl)-Butanoic Acids and of 4-Amino-3-(thien-2-yl)-Butanoic Acids 1 may be accurately determined by 1H and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derivatives 3 prepared by reaction with chiral reagents. Correlation with HPLC is signal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