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PW1K,BHandHLYP和MPWB1K方法,结合6-31+G(d,p)基组优化了烯丙醇与臭氧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通过同一水平的振动频率分析确认了中间体和过渡态.反应路径上的驻点都在HL理论水平下进行单点能量校正,并进行了MPW1K/6-31+G(d,p)水平下的零点振动能校正(ZPE).对反应机理的详尽分析表明臭氧抽取烯丙醇羟基基团中H的通道的反应势垒比臭氧加合烯丙醇双键基团通道的反应势垒高,臭氧与烯丙醇双键加合生成臭氧化物为最可几反应路径.在加合反应历程中,氢迁移通道需经过氢迁移和离解等复杂过程,最终要产生少量的OH自由基,与烃烯类臭氧化反应产生大量OH自由基的结果相反. 相似文献
4.
用半经验AM1方法研究了C_(70)与臭氧环加成反应的反应机理。采用Berny梯度 法优化得到反应的过滤度,并进行了振动分析确诊。计算结果表明:臭氧在C_(70) 6-6单、双键上的环加成反应均为复杂反应,由三步组成:第一步是O_3分子与C_ (70)的6-6单、双键发生1,3-偶极环加成反应,生成分子臭氧化物(即中间体I), 6-6双键加成为放热反应,6-6单键加成为吸热反应,活化势垒分别为84.7和181. 2 kJ·mol~(-1);第二步是中间体I的加成,C-C键断裂,生成两性离子中间体II 的放热反应,其势垒分别为61.3和13.3 kJ·mol~(-1);第三步是中间体II脱去一 个Q_2分子生成具有环氧结构的C_(70)O,均为放热反应,活化势垒分别为169.3和 101.2 kJ·mol~(-1);第三步是中间体I脱去一个O_2分子生成具有环氧结构的C_ (70)O,均为放热反应,活化势垒分别为169.3和101.2 kJ·mol~(-1),从反应机理 和动力学角度解释了6-6双键加成优于6-6双键加成优于6-6双键加成优于6-6单键 加成的原因。O_3分子与C_(70)6-6双键的加成反应是协同且同步进行的,与6-6单 键的加成反应是协同但不同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6.
采用BMC-CCSD//B3LYP/6-311G(d,p)方法对CH3SH+CN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反应中涉及的各稳定点的构型、振动频率和零点能在B3LYP/6-311G(d,p)水平下计算得到,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存在两种反应机理,5条可能的反应通道.SN2机理由于能垒太高,与直接氢抽提机理相比可以忽略.该反应的最可行通道为CN中的C原子进攻SH中的H原子经由一个前期和一个后期分子络合物生成产物CH3S和HCN.计算得到的反应焓变与已有实验值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7.
8.
9.
O(3P)+O2H→OH+O2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O(3P)与O2H反应生成羟基和氧分子的反应机理. 在PW91/6-31+G水平上用梯度解析技术全自由度优化上述反应物、产物和反应路径上的中间体及过渡态几何构型, 并通过频率振动分析加以确认, 计算IRC反应路径及中间体异构化过程, 确定了此反应的可能反应通道. 结果表明: 该反应是多通道多步骤的强放热反应. 首先形成顺式或反式O3H富能中间体, 此过程无能垒; 然后跨过一个能垒分解成产物OH和O2. 通道IM1→TS1比IM2→TS2克服的能垒要大, 反应放热372.822 kJ*mol-1. IM1TS3IM2 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工作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计算研究了不同电场强度下偶氮苯衍生物2'-对甲苯偶氮基-1,1':4,4'-三苯基- 4,4'二羧酸(TTDA)顺反异构化反应的机理. TTDA经过C—N1=N2角度顺反异构化过程存在三种可能的异构化模式 (N=N偶氮基团中与大取代基相连的N原子称为N2, 与小取代基相连的N原子称为N1), 绕N1或N2原子的反转和绕N1=N2键旋转. 计算结果表明, 加入沿z轴的电场(以三联苯侧链C1→C2方向为z轴正方向), 旋转路径为反应最优路径. 此外, 还研究了沿N=N键方向加入电场(以N2→N1方向为z轴正方向), 在电场强度Fz=0.00 V•Å-1时, N1反转路径能垒较N2反转路径高. 当–0.62 V•Å-1<Fz≤0.93 V•Å-1时, 旋转路径为优势路径. 当加入沿z轴的反向电场–0.93 V•Å-1≤Fz≤–0.62 V•Å-1时, N2反转为优势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亚烷基卡宾与丙烯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二阶微扰理论研究了单重态亚烷基卡宾与丙烯环加成反应的机理,采用 MP2/6-31G~*方法计算了势能面上各驻点的构型参数、振动频率和能量。根据所得 势能面上的能量数据可以预言,反应(1)的a途径和反应(2)的b途径将是单重态 亚烷基卡宾与丙烯环加成反应的两条相互竞争的主反应通道,两反应途径均由两步 组成,(I)两反应物分别生成了富能中间体INT1a和INT2b,它们均是无势垒的放热 反应,放出的能量分别为60.28和26.33kJ·mol~(-1).(II)中间体INT1a和INT2b分 别通过过渡态TS1a和TS2b异构化为三元环产物P1和四元环产物P2,其势垒分别为 16.43和12.73kJ·mol~(-1)。 相似文献
14.
15.
Aun团簇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燃料化学学报》2017,45(12):1473-1480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Au10、Au13和Au20三类团簇的稳定性和对水煤气变换(WGSR)反应的催化活性,考察了各物质在Aun团簇上的吸附行为和微观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三类Aun团簇的稳定性顺序为Au10Au13Au20,而Aun团簇中电子离域性及吸附能力大小趋势为Au13Au10Au20。在三类Aun团簇上,水煤气变换反应的控速步骤均为H2O的解离,但其反应机理路径有所不同。Au10团簇上为羧基机理,COOH*中间体直接解离;Au13团簇上为氧化还原机理,两个OH*发生歧化反应;Au20团簇上为羧基机理,COOH*和OH*发生歧化反应。通过对三类团簇上的最佳反应路径进行比较发现,Au13团簇在低温下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HNCO与CX(X=F,Cl,Br)自由基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按BERNY能量梯度解 析全参数优化了HNCO与CX(X=F,Cl,Br)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通过 振动频率分析确认了中间体和过渡态,内禀反应坐标(IRC)对反应物、中间体、 过渡态和产物的相关性予以证实,对各驻点进行了零点能校正(ZPE)在此基础上 计算了反应能垒。研究结果表明,与HNCO和其它小分子自由基反应不同,HNCO与 CX自由基反应首先发生分子间H原子迁移,随后N与CX的C(1)原子相互靠近成键并 生成较稳定的中间体,再发生N-C(2)键的断裂,完成N向C(1)上的迁移并进一 步解离为产物。反应按反应物→TS1→IM→TS2→产物通道进行。反应为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17.
NH自由基与臭氧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在HF/6-31 ++ G**水平研究了臭氧与NH三线态活性自由基反应的微观机理,优化得到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和产物的几何构型.用MP2/6-31++G**//HF/6-31 ++ G**方法计算能量,同时进行零点能校正.研究结果表明:NH三线态活性自由基与O3反应首先生成稳定中间体HNO3,然后中裂解生成HNO和O2. 相似文献
18.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CH3SS与OH自由基单重态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在B3PW91/6-311+G(d,p)水平上优化了反应通道上各驻点(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用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和频率分析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在QCISD(T)/6-311++G(d,p)水平上计算了各物种的单点能,并对总能量进行了零点能校正.研究结果表明,CH3SS与OH反应为多通道反应,有5条可能的反应通道.反应物首先通过不同的S—O键相互作用形成具有竞争反应机理的中间体IM1和IM2.再经过氢迁移、脱氢和裂解等机理得到主要产物P1(CH2SS+H2O),次要产物P2(CH2S+HSOH),P3(CH3SH+1SO)和P4(CH2SSO+H2),其中最低反应通道的势垒为174.6kJ.mol-1. 相似文献
19.
20.
丙三醇脱水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理解纤维素热解初期的脱水反应机理, 采用Gaussian 03程序中的密度泛函理论UB3LYP/6-31++G(d,p) 方法, 对模型化合物丙三醇脱水反应机理进行了量子化学理论研究. 设计了6种可能的脱水反应途径, 对各种反应的反应物、产物和过渡态的结构进行了能量梯度全优化, 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各反应途径的标准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 计算结果表明: 除了形成中间体IMa和IMb的反应外, 其它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温度高于400 K时, 丙三醇开始发生脱水反应; 与1-2-脱水反应相比, 1-3-脱水反应的反应势垒更低, 其活化能为233.75 kJ/mol; 当反应加入金属离子Li+时, 有利于脱水反应的发生, 这时1-2-脱水反应的活化能为201.95 kJ/mol, 1-3-脱水反应的活化能为202.14 kJ/mo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