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用UPS、XPS、AES和功函数测定等方法考察了氯对Ni(110)上CO共吸附的影响。预吸附的氯强烈降低了CO的吸附速度和饱和吸附量,减少了CO-Ni的平均偶极矩。UPS和XPS结果表明,氯的共吸附使CO的1π和O(1s)移向较高的结合能,而5σ则轻微移向较低的结合能。氯能取代表面吸附的CO并伴随总功函数的下降。氯的强电负性和空间位阻减小了Ni-CO的键合作用,从而降低了CO的吸附键能,并使C-0  相似文献   

4.
汪雷  唐景昌 《物理学报》1999,48(1):186-192
对CO和K共吸附在CO{1010}表面的系统进行了O的1s NEXAFS理论研究,证实吸附分子CO的键长比气体状态时增长约0.01nm.用MSC(多重散射团簇)理论计算谱与实验结果比较发现:在原π峰右侧出现了一个新的弱结构.证明了此结构是由于K通过钴衬底对CO的间接作用造成的,它具有π共振的性质. 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使用HREELS,XPS及TDS在室温下考察了氧吸附Fe(110)上的CO吸附态,观察到了振动频率为2120cm^-1的CO弱吸附态,3种检测手段的结果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6.
范朝阳  鲍世宁 《物理学报》1995,44(3):492-497
通过高分辨率电子能量损失谱和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等表面分析手段研究了CO在1ML/Fe/Cu(110)表面的吸附性质,在该双金属表面存在两种吸附态-明显倾斜的低频吸附态和其C-O伸缩频率明显高于CO在Fe甚至略高于在Cu单晶面的顶位吸附态。  相似文献   

7.
利用紫外光电子谱(UPS)对乙烯(C2H4)和乙烯(C2H2)气体在Ru(1010)表面的吸附及与K的共吸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衬底温度超过200K,乙烯即发生脱氢反应后,σCH和σCC能级均高结合方向移动.在室温下、σCH和σCC能级位置与乙炔在Ru(1010)表面的吸附时的分子能级完全一致.乙烯发生脱氢反应后的主要产物为乙炔。衬底温度从120K升到室温,Ru(1010)表面上乙炔的σCH和σCC能级均未发现变化.室温下乙炔仍然可以在Ru(1010)表面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在有K的Ru(1010)表面上.室温时σCH谱峰几乎消失.碱金属K的存在促进了乙炔的分解.  相似文献   

8.
何丕模  Jacobi  K 《化学物理学报》1999,12(5):607-614
对氧在Cs和CO共吸附物预覆盖的Ru(0001)上的吸附进行了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9HREELS)研究。在没有Cs预覆盖的情况下,氧在CO预覆盖的Ru(0001)上吸附形成CO+O的混合相,并引起CO吸附表面键弱化;在低覆盖度Cs预覆盖的Ru(0001)上,适量的CO吸附导致形成(2×2)-Cs+2CO的共吸附畴,接着进行O2离解吸附,HREEL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结果表明随着氧的吸附,Cs和CO  相似文献   

9.
10.
CO与Cs在Ru(101-0)表面上共吸附的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研究结果表明:CO在有Cs覆盖的Ru(101-0)表面上有两种吸附状态,除了与CO在清洁表面上相似的一种吸附状态以外,还有一种新的吸附状态,它的C—O伸缩振动频率比前者低得多.在CO暴露过程中,CO分子首先吸附在低C—O伸缩振动频率的状态,随着CO覆盖度的增加,两种吸附状态的C—O伸缩振动频率都向高频方向移动.两种吸附状态的C—O伸缩振动频率也与Cs的覆盖度有关.当CO覆盖度饱和后,在Cs覆盖度较高的表面上两种吸附状态的C—O伸缩振动频率相对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
朱立  鲍世宁  徐亚伯  王浭 《物理学报》1990,39(10):1691-1696
本工作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对Fe(110)面CO和K的共吸附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三种CO吸附状态,表现为不同的C—O振动频率,当θk=0.03时,存在与K近程、中程和远程三种不同相互作用的CO,当θk=0.06时,与K远程作用的CO吸附状态消失,近程作用的CO占据主要地位,所有CO的C—O振动频率均随CO暴露量的增加向高波数方向移动,随着表面K的增多,CO—Fe振动损失峰消失。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张耀举  路文昌  张涛 《物理学报》1990,39(12):1952-1958
本文应用紧束缚模型和单电子理论研究了几种小分子在Pd(100)面上的共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Pd(100)面上两个吸附分子(或吸附原子)间的间接相互作用随吸附质与衬底之间的耦合强度的减小呈现振荡性衰减的趋势,并且,当O2或H2存在时,NO在Pd(100)面上的解离将受到影响,此外,根据两吸附质之间的间接相互作用,推断出一些吸附层结构,这些结果与实验结果作了比较。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刘森英  罗平 《光谱实验室》1995,12(3):61-65,34
本文应用Recursion方法,计算了CO在Cu(001)表面不同位置(顶位、桥位和空位)吸附的电子结构,分析了CO与Cu表面原子之间的键作用。分析表明CO在顶位吸附时,Cpx(py)-Cuds(1号)和Cpx(py)-Cud2(ds)(2号)之间存在较强的键作用,这有利于CO在顶位吸附。桥位和空位吸附时,CO与表面原子形成的键较弱,是不稳定的。计算结果得到了实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用红外透射光谱法,在295~368K范围内,作CO在AgY分子筛上的等温吸附线,建立CO在Ag_n~+原子簇上的等量吸附热,其值为35.6kJ/mol,对应吸附熵值为0.163kJ/mol·K,从而获得了Co与Ag_n~+的吸附键能量为42.20kJ/mol。  相似文献   

15.
H_2在Ni,Pd与Cu表面的解离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强  谢建军  张涛 《物理学报》1995,44(11):1805-1813
用EAM方法(embeded-atommethod)研究H_2在Ni,Pd与Cu的(100),(110)与(111)面上的解离吸附.首先通过拟合单个H原子在Ni,Pd与Cu不同表面上的吸附能和吸附键长,得到H与这些金属表面相互作用的EAM势,然后计算H_2在这些表面上以不同方式进行解离吸附时的活化势垒E_a,吸附热q_(ad)与吸附键长R.并给出H_2在(110)面上解离吸附的势能曲线.计算结果表明H_2的解离吸附与衬底种类、衬底表面取向及解离方式有关.H_2在Ni表面上解离时活化势垒很低,而在Cu表面解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氢-钯表面的5参数Morse势,用对势方法研究了氢原子在Pd(n(100)×(111))-(011)台阶面上的吸附和扩散,获得了氢原子在该台阶面上的吸附位,吸附几何,结合能和本征振能,并给出氢原子在台阶下四重位的吸附优先于台阶面上的三重位吸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理论分析给出台阶对氢原子表面扩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CO和NO在铜氧化物表面上吸附赝势从头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低覆盖度下CO分子在Ni(110)表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态。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覆盖度情况下, CO分子优先垂直吸附在短桥位,其次是顶位和长桥位。垂直短桥位吸附、顶位吸附相应的振动频率分别是1850.52 cm-1、1998.08cm-1。态密度的研究结果表明:CO分子和Ni原子在-10 eV -8 eV,-8 eV—-6 eV及1 eV -5 eV能量范围内发生了杂化作用。-10ev -8ev能量范围内的杂化主要来源于C、O原子的s轨道、pz轨道与Ni原子s、p、d轨道的杂化作用。-8ev—-6ev能量范围内的杂化作用主要来源于C、O原子的py、 px轨道与Ni原子d、s轨道的杂化作用。轨道间的杂化作用是吸附作用的主要来源。 我们计算的吸附位置与相应的振动频率与相关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钆在MgO薄膜表面吸附的特性,首先在经硫代乙酰胺(CH3CSNH2)处理的GaAs(100)表面外延生长P型半导体MgO(110)薄膜,然后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研究钆在此表面的吸附,结果发现由于Gd/MgO界面的能够弯曲使Mg2p向高结合能端位移0.4eV,而且从实验结果推断,钆与衬底反应很弱,并且主要以团簇的形式吸附。  相似文献   

20.
鲍世宁  黄清龙  徐亚伯 《物理学报》1989,38(7):1154-1161
本文报道了用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谱对一氧化碳分子在铁(110)表面上吸附的取向进行的研究。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比较表明,在低温下(≈150K)较低覆盖度时,一氧化碳分子直立在铁表面上,分子轴线与铁表面法线的夹角不超过10度。 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