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实现虚实融合,带给使用者增强式的信息空间感受,在此背景下阐述了基于移动端的交互式增强现实应用设计流程,该应用基于Unity3D平台,借助PTC的Vuforia SDK插件实现。该文详细描述了三维模型、图片识别、多媒体信息和人机交互等功能的实现过程。测试表明增强现实应用提高了互动体验性,为使用者带来新鲜感和沉浸感,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Javaweb和PHP的服务端,Android 4.4的移动客户端,设计并实现了一套集师生交流、教学管理和学生能力测试为一体的移动教学辅助系统。该系统包括论坛子系统、作业子系统、考试子系统和视频点播下载子系统4个模块。在数据存储方面,服务端采用My SQL数据库,客户端采用SQLite数据库。通过使用Android Junit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移动增强现实应用中,动态场景对于用户表达自身想法十分重要,但是现有编著工具对于动画编著的支持不足.针对该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手持移动设备的增强现实应用编著工具.该工具提供了可视化连续帧动画的编著方法,用户无需编码即可快速创作动态场景.通过实验与问卷调查评估该工具的系统性能及易用性.结果表明,该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编著方法不仅高效且易于使用.  相似文献   

4.
快速响应码QR(Quick Response Code)是一种信息隐藏量大且使用广泛的编码,通过使用QR码代替传统的增强现实标识,并使用基于灭点的空间校正算法实现对QR码的倾斜校正,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QR码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在此基础上使用ARTool Kit和ZXing开发了原型系统,验证了基于QR码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的广泛前景.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是对展品进行收藏、研究、展示的场所,并承担着向社会公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任务。古生物化石是一种以化石硬体的形式再现的史前生命,由此阐明生物的演化和发展历程,是自然科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也每每成为自然历史类博物馆中收藏、展示的重要题材和内容。近年来,古生物化石作为探索早期生命奥秘不可缺少的部分,备受学术界和世人的关注。因此,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之时,如何在古生物学这门科学与观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人们能够认识和理解生命演化的“昔日”和“今朝”,并对明天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诸如此类的…  相似文献   

6.
移动办公自动化是使用无线通信网络和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完成的办公自动化技术。本文提出了如何在现有网络版的OA系统基础上,通过Restful Web服务的方式及JSON数据传输格式,把已有的功能扩展到基于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上,对移动OA系统涉及的Android平台上的实现技术进行研究,实现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OA系统的研发。  相似文献   

7.
移动增强现实,是当下主流的移动端新技术,依赖于三维技术的仿真交互。文化宣传对于任何城市而言,其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文化传播的路径是文化互通,旅游是互通的主要方式。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引入,对于各地的文化特色体系来讲,可以起到非常有效的助推作用。本文基于城市及位置服务的移动增强现实展开讨论,阐述如何采用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对城市文化进行宣传以及优化。  相似文献   

8.
赵越 《科技资讯》2013,(6):26-26
随着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手持设备的普及,使得基于移动增强现实的学习形式成为可能。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增强现实的发展现状,接着阐述了应用于移动增强现实学习的手持设备,然后阐述了移动增强现实学习的应用及其优势,最后分析了其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针对文化遗产资源缺少生动逼真、沉浸感的展示的问题,基于增强现实技术,融合人工智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物体6D姿态估计算法的增强现实博物馆展示系统,用于文化遗产三维可视化展示。物体的6D姿态估计是指检测图像中出现的物体,并且估计其相对观察者的3D位置和方向。在增强现实领域中,6D姿态估计用于测量真实环境中物体的姿态,并将虚拟物体以正确的姿态添加到它们上面。针对增强现实系统中场景和对象融合精度低、速度慢的问题,研究了一种端到端的物体6D姿态估计网络,实现从RGB图像中进行物体目标检测以及姿态估计,提出的方法使用并联网络结构提取高分辨率特征,可以保留更多的空间信息,提升预测物体关键点的精度,使用一个姿态推理网络方式替代传统的数学计算方法,从关键点中得到物体的姿态,实现端到端姿态估计,提升检测速度。在该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结合云计算、5G通信等多项技术的增强现实分布式框架,实现移动端的增强现实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物体6D姿态估计方法的准确率达到92.6%,运行速度达到30帧/s,满足增强现实应用的需求,可用于增强现实博物馆展示系统,为其提供生动的互动内容,突破文化遗产实物的时空局限性,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新闻资讯的传播与获取逐渐趋向于即时化和移动化。分析研究Android和IOS移动终端平台的应用和开发技术,结合校园即时新闻资讯的传播特点,提出了在不同移动终端平台下校园即时新闻资讯系统的设计并实现系统展示。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针对一种基于光学跟踪器的增强现实系统展开研究。包括基于光学跟踪器的增强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整体架构分析,以及标志点的设计方法等。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增强显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13.
当前的校园展示多采用虚拟现实开发,该技术让用户完全沉浸入虚拟世界,但忽略了现实世界的信息。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叠加虚拟信息,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感知体验。基于Unity3D+ARCore+Tensor Flow设计了带平面检测、多图像和物体识别功能的增强现实应用,详细描述了虚拟对象、触屏交互、平面检测、图片和物体识别的实现过程和注意问题,说明了在脚本和UI设计中的性能优化方法。测试表明多标识物识别提升了应用的实用性,物体识别功能丰富了应用内涵,增加了校园展示的设计方法,拓展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基于IT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使用云存储的存储技术,结合智能客户端开发,设计了课程移动学习平台.移动端提供两种访问方式:APP访问和微信公众号访问.系统具有较高的扩展性,目前以数据库、数据结构两门课程为依托,充分地实现了教学安排、课程资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微课浏览、作业布置、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功能.系统将学生零散的时间有效整合起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里为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网络学习资料和互动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基于移动终端的增强现实地下管线可视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移动终端基于增强现实的地下管线可视化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使用移动端传感器和摄像头获取位置、姿态及影像信息,然后结合空间数据库中的数据对管线的虚拟位置进行计算,对三维场景进行渲染并与现实实景进行融合,实现了地下管线的动态实时可视化展示.最终开发了基于Android移动端的郑州大学地下管线增强现实系统.  相似文献   

16.
《河南科学》2016,(3):388-392
野外样品采集过程中,传统纸质的数据记录与保存方式存在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利用天地图应用程序接口(API)建立基于安卓的移动地理信息系统(GIS)野外数据采集平台.系统主要功能为样品信息采集与管理,包括地图视图、数据信息编辑以及数据库管理三个模块.文章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实现方法,为野外数据采集和研究提供准确、高效、可靠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分析介绍了基于Zxing下移动端与PC端交互的新型购物系统.意在弥补国内外购物模式单一的现状,在移动互联的时代,这种新型购物模式是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组合,既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传统购物"看得见,摸得着"的购物体验,又避免了笨重的购物车和繁琐的排队付款.也大大降低了商家在货架上摆放重复货物上的成本.新型购物系统由服务器模块、移动模块、PC模块三大部分组成,产品实物包括用户手机APP和商家电脑端.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移动学习平台系统视频资源数据展示能力弱、师生互动交流较为困难以及移动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设计和实现了基于JavaEE和Android的移动学习平台系统.该系统服务器端采用JavaEE最新整合框架SpringMVC4+Spring4+Mybatis3(SSM),使得展示层、控制层、业务层以及数据持久层四层分离,降低了各层之间的耦合度,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移动客户端采用自定义树形扩展算法实现N级视频课程资源目录结构,提升了系统资源展示的灵活性;采用蓝牙技术实现多人聊天,增强了师生互动性;缓存采用LruCache中的LRU算法避免图片出现内存泄漏问题.实践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以显著提高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增强现实作为虚拟现实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医学、军事以及娱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把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户外导航中,通过把正方形标记中黑色边框与中心图像分离的方法,以及多目标识别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用户感兴趣的二维图像导航系统,使用移动电脑和网络摄像机实验发现,系统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稳定有效.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一种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开发模型和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使用该移动学习系统,学员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的普通PC,也可以利用Android设备来学习、交流,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教学资源和时间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