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采用原位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氯化银(PMMA AgCl)核壳结构复合纳米微球,通过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IR),热分析(TG DTA)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在四球试验机上对其摩擦学行为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PMMA AgCl核壳结构复合纳米微球用作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能显著提高基础油的失效负荷.  相似文献   

2.
微波加热制备PS/SiO2复合纳米微球及其摩擦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微波加热法合成了表面功能化的聚苯乙烯/SiO2复合纳米粒子,分别用FTIR、TEM及TGDTA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能使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可制备出以SiO2纳米微粒为核,PMMA、PS为壳层的核壳结构复合纳米微球,微球粒径约15nm,颗粒较均匀,并且在有机溶剂中有良好的分散性,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3.
以Na2B4O7·10H2O和La(NO3)3·6H2O作原料,油酸作改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硼酸镧纳米棒。利用X-衍射仪、FT-IR光谱仪、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四球摩擦试验机考察了其在植物油中的抗磨减摩性能,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钢球表面磨斑的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定了磨斑的元素组成。结果表明,硼酸镧呈纳米棒结构,其直径为50 nm、长达500 nm。硼酸镧纳米棒能显著提高植物油的抗磨、减摩性能,当添加剂的含量为1wt.%时,植物油的抗磨、减摩性能达到最佳。XPS分析结果表明,在钢球表面形成了一层含油酸的吸附膜和一层含Fe2O3、B2O3和La2O3等物质的润滑膜,这种润滑膜起到了良好的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XPS,FTIR,DSC,TGA等多种现代分析手段表征了硬脂酸修饰ZrO2 纳米微粒的结构.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首次评价了表面修饰ZrO2 纳米微粒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ZrO2 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抗磨减摩性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N-二异辛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DIMB)和2-硫酮-苯并噻唑-3-甲基鄄巯基乙酸异辛酯(MBES)两种含氮杂环抗磨添加剂, 用SRV型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它们在芋类基础油中的抗磨减摩性能, 对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摩擦膜进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NES)分析, 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摩擦膜的表面形貌. 结果表明, 添加剂DIMB和MBES具有很好的抗磨性能, 但没有减摩性能. XANES分析结果表明, 添加剂MBES形成的摩擦膜完全由硫酸亚铁组成, 而添加剂DIMB形成的摩擦膜的次表面和本体主要由二硫化铁组成, 未测量到硫酸盐或硫化铁, 但摩擦膜表面部分被氧化成硫酸亚铁. AFM 测试结果表明, 与含1.5%(w)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抗磨添加剂的钢块磨损表面相比较, 分别含1.5%(w)DIMB 和1.5%(w)MBES添加剂的钢块磨损表面出现了深而宽的“犁沟”.  相似文献   

6.
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聚苯乙烯/油酸/氟化镧复合纳米微球,通过TEM、XRD、FTIR、TG-DTA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在四球试验机上考察了其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复合纳米微球具有核壳结构,平均粒径约30nm,作为新型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7.
聚苯乙烯/Ag核壳结构纳米微粒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PS)/Ag复合纳米粒子,进一步利用分步聚合技术实现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微球表面功能化,分别用TEM、XRD、TG-DTA及FT-IR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合成了以Ag纳米微粒为核,PS、PMMA为壳层的核壳结构复合纳米微球,其中Ag纳米核平均粒径约12 nm,复合微球粒径约25 nm,颗粒较均匀并且在有机溶剂中有良好的分散性,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8.
在油酸钠/十六烷基溴化铵乳液体系中合成了表面修饰中空LaF3纳米微粒.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DTG)、能谱分析(EDS)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同时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LaF3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时, 添加浓度和施加载荷对其抗磨减摩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此纳米微粒的表面为油酸修饰, 具有中空结构, 平均粒径约17.5 nm; 表面修饰中空油酸/三氟化镧纳米微粒作为成品润滑油的添加剂, 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另外, 对中空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稀土化合物磷酸镧,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磷酸镧,商品添加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及两者的复合添加剂对通用锂基脂摩擦学行为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观察分析了钢球磨损表面形貌及其元素的化学状态。研究结果表明:磷酸镧和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均可增加通用锂基脂的承载能力,磷酸镧可提高锂基脂的减摩抗磨能力,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对基础脂的减摩抗磨性能的作用效果不稳定。含上述添加剂的锂基脂在摩擦副表面发生化学吸附或摩擦化学反应,生成由锂基脂和添加剂共同作用形成的边界润滑膜,从而改善锂基脂的润滑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合成的两种无灰型含磷/硫化合物为润滑添加剂, 以可生物降解的菜籽油作为基础油, 用四球机研究了体系的抗磨减摩性能, 以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NES)对所形成的摩擦膜和热膜进行了表面分析, 并初步探讨了其润滑机理. 摩擦学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含磷/硫化合物作为菜籽油的润滑添加剂时, 具有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 XPS和XANES分析结果显示, 摩擦膜和热膜主要由吸附层和反应层组成; 在表面膜中, 磷主要以磷酸盐或焦磷酸盐等形式存在, 而硫主要以硫酸盐的形式存在. 研究结果还表明, 摩擦热在两种不同添加剂的摩擦膜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叔丁基苯胺经二甲基化、甲酰化得到5-叔丁基-2-二甲氨基苯甲醛;L-苯甘氨酸经LiAlH4直接还原,得到的二齿手性氨基醇与上述醛经缩合、还原,得到新型三齿手性氨基醇(2S)-2-[(5-叔丁基-2-二甲氨基)苯基]甲氨基-2-苯基乙醇。用红外光谱(IR)、质谱(MS)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2.
Olivine LiFePO4/C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were synthesized using monodisperse polystyrene (PS) nano-spheres and other carbon sources. The structure, morphology,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FePO4/C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 tests,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measurements, and Rama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LiFePO4/C materials have an ordered olivine-type structure with small particle sizes. Electrochemical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LiFePO4/C cathode material synthesized from 7 wt.% PS nano-spheres delivers an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y of 167 mAh g-1 (very close to the theoretical capacity of 170 mAh g-1) at 0.1 C rate cycled between 2.5 and 4.1 V with excellent capacity retention after 50 cycles. According to Raman spectroscopy and EIS analysis, this composite had a lower I D/I G, sp 3/sp 2 peak ratio, charge transfer resistance, and a higher exchange current density, indicating an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due to the increased proportion of graphite-like carbon formed during pyrolysis of PS nano-spheres, containing functionalized aromatic groups.  相似文献   

13.
采用葡萄糖水热碳化法合成了一系列碳层包覆的NiFe2O4核壳八面体(NiFe2O4@C). 通过调控葡萄糖的含量可以有效控制NiFe2O4表面包覆的碳层厚度. 利用X射线衍射(XRD)、 拉曼光谱(Roman)、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对NiFe2O4@C的组成、 结构、 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表面水热碳层对NiFe2O4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NiFe2O4的光催化活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其表面包覆的碳层厚度, 碳层厚度为5.5 nm的NiFe2O4@C-3展现了最佳的光催化活性. 荧光光谱(PL)、 瞬态光电流和电化学阻抗谱(EIS)表征结果证明, NiFe2O4@C的光催化性能的提升归因于在NiFe2O4核和碳壳之间形成了异质结, 有效地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和分离效率. NiFe2O4@C复合材料展现了较好的稳定性和可回收性, 在污水处理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首次以钛酸纳米管(NTA)为Ti的前驱体,以尿素为N源,采用水热法制备N掺杂TiO2纳米微粒,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UV-Vis DRS)、透射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产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尿素的掺杂量、水热温度对N掺杂TiO2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并以亚甲基蓝为模型反应物考察了其在可见光下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样品UN-130-1/2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满足食品及医药等领域的检测需求,研制了黄芩素纯度标准物质。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黄芩素纯度标准物质原料定性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定量核磁技术(Quantitativ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QNMR)对黄芩素的纯度进行了定值,并用HPLC法对黄芩素纯度标准物质进行了均匀性检验和稳定性考察。对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价,研制的黄芩素纯度标准物质的定值结果和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98.8%,0.8%(k=2)。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光外差,速度调制吸收光谱技术,测量了氧气分子离子在11385-12100cm^-1的多普勒分辨吸收光谱,获得的谱线被指认到该分子离子第二负带的(2,19)、(3,20)、(5,21)跃迁谱带.利用全局拟合方式,得到了涉及能级的精确分子常数.  相似文献   

17.
通过高通量实验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的Ce3+离子掺杂亚磷酸锰(NH4)4[Mn4-xCex(HPO3)6](简称JIS-10∶xCe3+) 无机开放骨架材料. 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PXRD)谱图、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微量元素能谱(EDS)、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光致发光(PL)光谱等手段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 并研究了Ce3+离子掺杂浓度、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晶体相变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波长260 nm的光激发下, Ce3+离子在500 nm处有1个绿光发射带而Mn2+离子在590 nm处有1个黄光发射带. 调变JIS-10∶xCe3+材料中Ce3+离子的掺杂浓度发现, 当x=0.06时, 即Ce3+离子的掺杂浓度较低时, 样品的发射颜色为黄绿色, 其CIE坐标为(0.38, 0.48); 当Ce3+离子的掺杂浓度增加时, 绿色发光带的增长快于黄色发光带的增长, 从而调整发射颜色; 在x=1.33时观察到最强的发射, 浓度过高发生浓度猝灭.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元醇还原法将2.4~5.4 nm范围内粒径均一、尺寸可控的Ru纳米粒子负载在ZrO2上,研究了Ru的粒径对Ru/ZrO2催化剂上苯部分加氢性能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N2物理吸附、H2化学吸附、H2-程序升温脱附(H2-TPD)、粉末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表明,用于还原的醇的种类及添加剂乙酸钠的浓度对Ru粒径有显著影响.在苯部分加氢反应中,Ru/ZrO2催化剂有明显的粒径效应.随着Ru粒径的增大,苯的转换频率(TOF)提高,环己烯初始选择性(S0)则呈火山型变化趋势,选择性最高时的Ru粒径为4.4 nm.1,2-丙二醇还原得到的Ru/ZrO2催化剂上S0及环己烯得率最高,分别可达82%和39%.结合催化剂的表征和加氢结果,讨论了Ru粒径影响苯部分加氢活性和选择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同步辐射高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了金团簇在部分还原TiO2-(1×1)表面的生长和稳定性.价带谱实验结果观察到非常少量金团簇的沉积导致了Ti^3+的3d峰完全消失,表明金团簇成核在TiO2-(1×1)表面的氧缺陷位.Au4f芯电子光电子能谱实验结果证明了TiO2-(1×1)表面氧缺陷位向金团簇转移电荷.还对比研究了化学剂量比和部分还原的TiO2-(1×1)表面上金团簇的热稳定性.当金团簇尺寸相近时部分还原的TiO2-(1×1)表面上金团簇要比化学剂量比的TiO2-(1×1)面上金团簇稳定;在相同的表面上尺寸大的金团簇要比尺寸小的金团簇稳定.  相似文献   

20.
The electron momentum spectroscopy of the inner valence orbitals 3a1 and 2b2 of methylene fluoride was studied by electron momentum spectroscopy(EMS).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using a high resolution(ΔE=1.15 eV FWHM,Δp=0. 1 a. u.)(e,2e)EMS spectrometer. The experimental momentum profiles of these two orbital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calculated by Hartree-Fork method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