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压裂缝几何特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煤储层压裂改造基本理论为基础,对石油系统相关压裂参数的计算模型进行修正,建立起适合本地区储层的水力压裂计算模型;通过分析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压裂工艺、压裂工艺参数及煤储层力学特征,建立了裂缝几何尺寸计算的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关计算程序;应用建立的数学模型,代入沁水盆地樊庄、郑庄区块压裂井的压裂施工参数,进行了压裂缝几何尺寸计算,结合压裂施工工艺与气、水产能进行了施工适用性评价,优化了压裂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2.
精准预测煤层含气量是煤层气资源量评价及开发方案制定的关键之一,传统预测方法应用范围有限且预测误差较大。为了进一步提高含气量预测精度,以博文盆地M煤层气田GM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含气量主控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优选出了9个煤层含气量影响主控因素,提出基于高斯过程回归、支持向量机及集成装袋树等机器学习算法的煤层含气量预测模型,对比分析各方法优缺点,进而优选出最佳的含气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斯过程回归精确度最高,预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4.5%,适用于本气田煤层气的含气量预测;支持向量机泛化能力强,但是超平面的绝对化导致预测精度降低;集成装袋树并不侧重于训练数据集中的任何特定实例,对于噪声数据其基本不受过分拟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地质分析、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沁水盆地南部(以下简称沁南)煤层气的排采特征、产气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产能主控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上产措施建议。结果表明,沁南煤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水产量平面差异大,直井见气时间1-9个月,达产时间为6-18个月,面积降压区产气效果好,中、高产气井具有较长稳产期;含气量、渗透率、构造部位、压裂多裂缝、排采控制对煤层气产能影响大,应在开发有利部位实行非均匀布井,面积降压排采;压裂应根据天然裂缝发育情况选择压裂方式,天然裂缝发育区,应增大压裂规模以形成更大控制面积的裂缝缝网;天然裂缝不发育地区,应采取控制多裂缝的工艺,增加主裂缝长度、宽度为主。排采应连续,降液速度不超过5m/d,见气后应控制好放气速度。  相似文献   

4.
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系统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沁水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构造聚煤盆地,也是国内首个实现煤系天然气商业化开采的区块。盆地内石炭-二叠系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吸附能力强、含气量大,目前产能已超过20×108m3,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以煤田、煤系天然气勘探阶段积累的资料为基础,系统探讨了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认为构造演化、埋藏史和热演化、沉积体系和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沁水盆地两期生气都是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煤系赋存状态为印支、燕山和喜山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断裂及陷落柱发育区含气量低;区内煤层埋深呈现北部深南部浅,中部深东西部浅的特点,南部热演化程度高,煤系天然气含量大;沉积体系影响煤层的空间展布;水文地质条件关系着煤系天然气的形成和保存,弱水动力区为煤系天然气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利用已有钻孔煤层气资料通过相关关系拟合获得了研究区煤层底板标高与含气量间的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及地震解释获得的煤层底板标高数据预测了研究区8号主采煤层含气量分布.经后期煤层气探井实测数据验证,其预测精度达到85%以上.预测结果分析表明,远离断层的井预测精度高,而靠近断层的井预测误差大,其误差值在-1.86~4.32 m3/t之间.认为研究区煤层含气性总体受煤层底板标高(构造)控制,但复杂的小规模断层对煤层气具有聚集和散失双重作用,构造发育和展布规律应该是研究区煤层气靶区优选的首要考虑指标.  相似文献   

6.
基于测井资料和煤岩心含气量化验分析资料,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优选了煤层含气量的敏感性测井参数,在煤岩心含气量分析化验数据归位的基础上,建立了煤岩心含气量-测井相统计模式,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对测井相-煤岩心含气量统计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筛选了有效的煤层含气量测井建模数据库。基于神经网络非线性数学方法,利用筛选后的有效煤层含气量测井建模数据构建了研究区内煤层含气量的多测井参数非线性预测模型,并利用所构建模型对研究区内的煤层含气量进行预测。煤岩心含气量室内分析数据与预测结果对比表明,该整套方法能较好地对煤层含气量进行预测,预测精度能够满足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含煤地层众多,煤种较为齐全,煤种地域分布严格受区域地质三分性区划控制,明显可分为秦巴山腐泥无烟煤区、渭北高变质烟煤区和陕北高原低变质烟煤区,煤变质程度由南向北依次递降,聚煤作用强度则随时间推移由南而北逐渐增强;层位分布与区域地质背景息息相关,明显受制于各地质单元的地质发展历史、地质结构特征和变质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芦岭井田煤层瓦斯地质因素定性定量分析认为,区域地质构造是控制矿井煤层瓦斯的关键地质因素;各自然地质单元瓦斯赋存情况受其围岩力学性质、断层分布、煤层厚度等地质因素控制.埋藏深度对瓦斯赋存起主导控制作用,浅部大多以压出、倾出为主,进入一定深度后,多表现为突出.在瓦斯防治实践中,应根据不同地质单元、不同埋藏深度分别制定...  相似文献   

9.
针对赵庄矿井在基建施工中矿井涌水量较大的问题,结合矿井施工中实际涌水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主采3号煤层的充水因素,对矿井安全生产中防治水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晚奥陶世塔中I号坡折带处于台地边缘相带的礁滩镶边体系中,发育了多个礁(丘)、滩的沉积旋回组合,总厚达100~300m,其单个旋回的礁、滩体皆为有利的油气储集体。研究表明,该区礁滩体岩性、岩相的组合是储层发育的重要基础;礁型岩性地貌隆起和海平面相对变化所控制的成岩早期暴露溶蚀是控制储层发育分布的主要因素;多期油气运聚及其伴随的埋藏溶蚀作用的改造改善了礁滩体储层孔隙的储集性能;后期构造破裂作用增加了礁滩体储层的连通性和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influences on the reservoir permeability, t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nd the fluid flow pattern caused by hydraulic fracturing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fluid f...  相似文献   

12.
根据瓦斯含量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种控制因素对瓦斯含量的影响.认为上覆基岩厚度和埋深是影响Ⅱ煤层瓦斯含量的主控因素,能预测井田未采掘区煤层瓦斯含量分布规律.为防治瓦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山西沁水煤层气田地质特征和钻井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庄区块位于沁水盆地东南部斜坡,为山西组3#煤层发育区,井区周围厚度在5.6m左右。钻遇山西组3#煤层顶界的深度为450m~475m。井身结构为二开结构。文章总结了14项钻井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可推广。  相似文献   

14.
沁水煤盆地煤层分布广泛,厚度稳定,煤变质程度高。通过对柿庄南区块的山西组3#、太原组15#煤层的区域构造地质、沉积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煤层气储层等特征的分析,认为该区寺头断层水力封闭,3#煤层顶板以厚泥岩为主,15#煤层顶板为分布稳定的石灰岩层,储层封盖性好,煤层裂隙发育渗透性好,气含量高,储层埋藏深度适中,是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贺西煤矿地质构造、地质勘探钻孔探明的瓦斯基础参数分析发现煤层埋藏深度是影响该矿瓦斯含量和压力的控制因素。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分别与煤层的埋藏深度成近似线性关系,并由此预测了生产采区生产区域的瓦斯含量和压力,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小于20%。贺西煤田的瓦斯风带深度为225 m,瓦斯带内瓦斯含量和压力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27~8.64 m3/t和0.1~1.45 MPa。研究结论能作为瓦斯抽放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的127口煤层气井的测井、录井及产能数据资料,完成了对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古构造的恢复及控气作用的研究。研究选取了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沁南研究区二叠系顶面剥蚀量,其结果表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地层剥蚀量整体北部大,南部小;且剥蚀量具有逐渐向四周扩散的趋势。恢复了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在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的古构造,三个时期的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古构造特征较为类似,整体呈现南低北高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坳陷区、斜坡区和隆起区。从古构造角度来看,研究区相对隆起区和斜坡区是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而深坳区则不利于煤层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17.
王俊芳 《太原科技》2011,(10):96-99
掌握煤矿煤层的瓦斯含量与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有效防治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从煤层埋藏深度、煤的变质程度、围岩条件、地质构造、地下水的活动等方面,分析了煤层瓦斯含量及其分布规律,为煤矿安全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