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化学传感膜的结构特征和发光机理,推导并提出量化作用于膜传感器的多种荧光猝灭因素的多元线性模型.结合三杯法,该模型可简便地求出反映不同荧光猝灭机理的特征参数.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测定并计算了芘丁酸膜传感器对应于呋喃妥因等23种药物多种荧光猝灭因素的响应数据和响应参数.结果表明,传感膜对分析物的响应特征往往能得到主要猝灭因素响应模型的近似反映,这为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化学传感器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伟  陈坚  相秉仁  安登魁 《化学学报》2001,59(1):109-114
根据光纤化学传感器的结构与信号传输特征,推导并建立了适合于定量描述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光纤化学传感器对待测物响应的非线性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为更加简捷、直观地反映响应信号与待测物浓度的函数关系,建立可线性化的回归方程,准确预报待测物的浓度,提出了多模型回归技术建立此类光纤化学传感器定量分析模型的方法。为难定量分析模型的适用性,将该法应用于芘丁酸光纤化学传感器对甲硝唑、呋喃妥因和氧氟沙星等待测物响应的最佳数学模型的选择之中。结果表明,所选的数学模型对各待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浓度都能进行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过渡金属离子对荧光分子 1 萘胺二乙酸钠 (NADA)的荧光猝灭现象及其猝灭机理 ,并基于此建立铜离子传感体系。该铜离子传感器的检测限为8.2 7× 1 0 - 6mol/L ,定量检测范围为 2 .6 9× 1 0 - 5~ 1 .2 0× 1 0 - 4 mol/L。  相似文献   

4.
基于荧光猝灭的磷酸盐光化学溶胶-凝胶传感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对荧光物质铝-桑色素进行包埋,根据荧光猝灭原理制取了对水体中磷酸根离子有较好响应的光纤光化学传感膜;研究了温度、pH值对传感膜荧光强度的影响以及膜的响应时间、泄漏性、光稳定性及干扰情况等性能指标;该传感膜的响应时间t95%=6min,磷酸根离子的线性范围在0.1-7.0mg/L,检出限为0.02mg/L。  相似文献   

5.
DPAN光纤化学传感器过程分析水中微量Cr(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基于荧光多元猝灭响应原理的DPAN光纤化学传感器在线测定Cr(Ⅵ)的方法。敏感膜配方为0.3μmolDPAN,该膜性能稳定,测定Cr(Ⅵ)的响应机制以动力学猝灭和共振能量转移为主,膜和光纤端部的间距为6mm,采用001×7号阳离子交换树脂排除干扰,流速为3 0ml·min-1,建立了过程分析Cr(Ⅵ)条件。DPAN FOCSMQ和PC机联用测定Cr(Ⅵ),线性范围为0~10μg·ml-1,检出限为0.087μg·ml-1,日内和日间精密度<5.3%,回收率在97.0%~104.0%之间,测定工业电镀废水样品的Cr(Ⅵ)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6.
罗峰 《分析科学学报》2011,27(2):175-178
选用3,3,3-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前驱体,制备氧光化学传感膜材料.利用4,7-二苯基-1,10-邻菲咯啉钌(Ⅱ)([Ru(dpp)3(ClO4)2])为氧荧光猝灭指示剂,通过优化制备条件获得对氧浓度变化具有敏感响应的传感膜.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氧传感膜对水体中的溶解氧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5~16.0 mg/L,最...  相似文献   

7.
以柚子皮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稳定性好、量子产率高的水溶性氮掺杂碳点(N-C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N-CDs传感平台对槲皮素呈现出高灵敏、高选择性猝灭型响应,检出限为60 nM。同时,通过荧光寿命的测定,发现该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此外,该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血清和尿液中槲皮素的检测,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重现性,表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铜离子对罗丹明B标记的多肽的荧光猝灭作用, 构建了一种用于铜离子检测的荧光传感器. 利用共振光散射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荧光寿命测试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铜离子检测的传感机理, 发现铜离子的加入诱导多肽结构发生变化而使罗丹明B荧光团彼此靠近, 从而导致铜离子与多肽之间发生聚集诱导荧光猝灭. 实验结果表明, 该传感器检测铜离子的线性范围为5×10?4~1×10?2 μmol/L和0.1~7 μmol/L, 检出限为0.29 nmol/L, 且拥有良好的选择性, 能用于湖水样品中铜离子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氧传感器的研究最主要的是氧猝灭传感器,它是基于降低荧光强度,或通过时间分辨荧光进行测定。研制氧传感器的关键在于制备性能优良的氧传感膜。即要求使用对氧敏感性较强的荧光指示剂。其敏感物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有机金属络合物,如钌络合物,锇络合物等。另一类是多环芳香烃和卟啉,如芘二丁酸,四苯基卟啉等。本文使用的是有机金属络合物联吡啶钌(Ru(bpy)3Cl2),它在蓝色波长光的激发下能产生红色荧光,而氧对其荧光具有猝灭作用。通过检测荧光被猝灭的程度则可达到检测氧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发光多孔硅的化学传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卫军  沈中励 《分析化学》1997,25(5):604-609
发光多孔是一种新型的光电器件材料。其荧光的猝灭或增敏,以及其电学特性的变化可作为化学伟感信息用于电化学传感技术。本文评述了自发光多孔硅首次报道以来在化学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设计合成了结构简单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传感分子1,3,4-噻二唑类衍生物(1), 实现了水-乙醇(体积比1∶9)混合溶剂中Hg2+的荧光猝灭型选择性灵敏传感, 荧光猝灭常数达5.5×105 mol-1·L, Hg2+线性响应范围为5.0×10-6~5.0×10-5mol/L. 基于等摩尔连续变化法、红外光谱和核磁滴定实验结果提出了传感分子1与Hg2+的1∶1型结合模式, 其中1-位S原子和2-位胺N原子为Hg2+配位原子; 结合光谱变化讨论了Hg2+结合显著增强分子内电荷转移的荧光猝灭机理.  相似文献   

12.
采用Suzuki偶联反应将合成的芴-苯和咔唑-苯共聚物接枝到经化学改性的纸纤维素上,制备了可用于硝基芳烃检测的传感纸纤维素.荧光猝灭研究显示,由于两种传感纸纤维素具有的大比表面积和孔道结构有利于2,4-二硝基甲苯(DNT)蒸气分子的快速扩散,因此二者比薄膜态具有更高的荧光猝灭效率.荧光猝灭的可逆性研究显示,两种传感纤维素经过四次猝灭-恢复循环后,对DNT气态分子依然具有较高的猝灭效率,表明制备的纸纤维素具有良好的荧光猝灭可逆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直角三杯法结合荧光分光光度计扫描图谱,观察5种无机离子对敏感膜光谱的影响,探讨5种离子引起膜荧光猝来的不同因素,包括动态猝灭,内过滤,共振能量转移等因素中一种或几种之和,图法了量化的各猝灭因素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氧分子能有效地猝灭金属有机络合物的荧光的原理,研制了一种氧传感器。  相似文献   

15.
基于荧光聚合物的光纤传感器测定四环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甲基丙烯酸 [9]蒽甲基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共聚 ,制备了一种含蒽的荧光共聚物 (PAMB) ,基于四环素 (TC)对PAMB共聚物膜荧光的可逆猝灭作用 ,研制了一种测定TC的荧光光纤传感器。在 2 .0 2× 10 - 7~ 2 .0 2× 10 - 4mol·L- 1TC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传感器对TC的响应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响应和恢复时间均小于 30s ,碱金属、碱土金属离子及常用药物对TC测定没有干扰。将传感器应用于TC药物样品的测定 ,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光纤氧传感器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光纤氧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情况,探索了光纤和荧光指示剂的进展,阐述了氧传感技术和制作氧传感膜的机理及光纤氧传感器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光纤氧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咔唑为原料合成了2个荧光化学传感器,所得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经元素分析以及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验证.通过在25℃下进行荧光光谱滴定,研究了传感器在体积比为1∶1的二甲基亚砜/水缓冲溶液[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盐(Tris-HCl),pH=7.4]中对Cu2+和Fe3+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传感器与Cu2+和Fe3+形成1∶1的配合物并导致荧光猝灭,并对Cu2+离子和Fe3+离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识别和荧光传感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从荧光指示剂的设计原理、固定方法及传感器材料三方面,对荧光化学传感器近年来的进展作了评述,特别是对一些新型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及纳米传感新材料的发展作了重点介绍。此外,对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王英  刘万卉 《分析化学》1998,26(11):1289-1292
基于5-硝基巴比土酸对增塑的PVC膜中苯并恶唑类化合物的荧光猝灭作用,研制了测定水溶液中5-硝基巴比土酸的荧光光纤传感器。传感器具有重现性高,选择性,可逆性好,响应时间短,操作简便等特点,对5-硝基巴比土酸的检出限为9.52×10^-7mol/L。  相似文献   

20.
在水相中合成了巯基丙酸(MPA)包覆的CdTe量子点(QDs),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 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CdTe QDs与绿原酸(CH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CHA可显著猝灭CdTe QDs的荧光, 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荧光猝灭值与CHA的浓度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 推断其主要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 并实现了荧光光谱法测定CHA. 向CdTe QDs-CHA体系中加入血管紧张素Ⅰ(AngⅠ)后, CdTe QDs荧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逐渐恢复, 从而实现了CdTe QDs的荧光可逆调控. CdTe QDs荧光的猝灭与恢复过程对于荧光传感的设计以及荧光可逆调控机理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