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卖油郎独占花魁》是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第三卷,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除男女主人公——秦重、莘瑶琴外,鸨母刘四妈也不容忽视。在故事中她以虔婆的身份出现,巧言善辩,左右逢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她影响了女主人公莘瑶琴的决定,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促成了莘瑶琴与秦重的结合,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同时,刘四妈这一人物形象还蕴涵着时代特点,反映了小说艺术的演进。  相似文献   

2.
在斯皮瓦克翻译的德里达的《论文字学》的译者前言中,斯皮瓦克主要阐释了"解构是一种阅读"的中心策略,这是斯皮瓦克对解构思想的最核心的解释。它阐明了斯皮瓦克对解构的基点性认识,即解构的实现是一种文本的认知过程,它来源于不同经验视域的主体的解读。也就是说,解构是阅读主体居于主导地位的,分别建立在文本同一性和差异性基础上,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这种认知能够在文本的双面性中,发现显在文本所不知道的潜在文本,展现被传统语言霸权所遮蔽了的他者世界。  相似文献   

3.
启蒙就是真正做的思考的独立。雅克.德里达以"解构"入手开创了人类思想的新篇章。他质疑语言学、语言和话语中心主义,强调差异,把自己全部溶入了人类的批判生活。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和文学批评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引起了学界的激烈论争.批评界一些学者认为解构是一种否定性的、并且只消解不建构的哲学.事实上,德里达的书写论、中心观、意义观处处表明:解构是针对语言符号、词语、书写的传统价值定位所进行的一场全面质疑,反映的是一种真正的哲学精神,其实质是一种肯定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部文艺作品的对读与比较,认为尽管这两部作品在时空上毫无交点,但都有如此众多的相似之处,其答案可将其归结为一种共通的"人性",这种"人性"是放之世界古今而皆准的,这种"人性"使世界各国的一系列优秀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遥相呼应,使文艺作品成为无国界的世界性的财富,它们可以通过极其相似的艺术构思,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种族与文化的相互唱和。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在他的《逻辑研究》第二卷的"第一项研究"中,对意义与表达、表达与标志等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语言哲学和意义理论实行解构的基本策略,就是通过对胡塞尔所作的一系列本质性区分中所包含的内在矛盾的揭示,达到对这一系列区分的有效性及作为其前提和预设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在场形而上学原则进行瓦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术思潮的重要内容。《东方学》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影响可谓深远。书中赛义德有关"东方主义"学科体系建构的阐述折射出文本虚构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复杂关联。历史知识的文本化通过对历史本质和历史观等方面的质疑客观上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但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方法的局限性也正是在试图破除现代性困局的历史解构过程中愈加凸显。  相似文献   

8.
9.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里不仅考量了语言对人的存在的限定性问题,还对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共同语言”进行了深刻反思,在他看来,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实际上是一个被普通话化了的时代。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便是语言对人存在的原初性的遮蔽。作为一种相对于普通话的边缘话语,马桥方言固然和其他语言一样具有限定人存在的话语功能,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它对普通话的疏离,从而具备了一种强大的颠覆性力量。  相似文献   

10.
《黑暗之心》讲述主人公马洛对库尔兹的寻觅之旅,小说以终极真理探寻失败的方式解构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揭示小说中语言的无能及二元对立项间关系的不稳定性,本文旨在说明《黑暗之心》不仅阐释了终极真理的不可得,并进一步解构了自身,表明文本意义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郭静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1):51-52
以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为文本,以著名文学评论家萨义德提出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深入探索作者在小说中对东方主义进行解构的原因,并总结反东方主义情结在小说中的体现。最后提出只有挣脱狭隘的东方主义束缚,才能使不同世界的文化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翻译伦理的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其内涵亦不断深化。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观察了各种翻译伦理的归纳与描述后,在翻译身体学基础上,通过改造含有vert-词根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翻译伦理,其核心思想又与女性主义翻译的精髓不谋而合。以赛珍珠译《水浒传》中三位女性形象的相关素材为例,发现颠覆的伦理和多样化的伦理既是女性主义翻译家从事翻译活动时所遵循的规范,亦是她们所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中国影视业的发展,影视音乐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的辅助产物,对影视作品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一批优秀影视音乐制作团队和大量优秀影视音乐作品的产生,中国影视音乐也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本文以2014年热播电视剧《红高粱》中的音乐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中国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及其对影视作品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羚羊与秧鸡》作为一部描绘未来反乌托邦场景的推测小说,是对传统政治体系和价值观的解构。小说对传统政治体系和价值观的消解主要表现在:对宏观政治的消解,对宗教信仰的消解和对科学理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发端,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呈现符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宗教构建着一个民族的独特身份。"林中空地"是一处独特的空间,以其特殊的宗教仪式构建着一个黑人族群的宗教身份。白人集团——"空间表征"的构想者和书写者——以基督大爱的名义,介入黑人的空间,规训社会空间的秩序。于是,基督大爱完成了《宠儿》中黑人们的宗教身份的解构。  相似文献   

16.
隋琳的文学批评是观察大庆作家的眼睛。大庆的作家以生活为源泉,创作了富含本地特色的作品。作为大庆的文学批评家,隋琳通过以文本为特征的作家论、诗性思维与文学批评中的性别意识对大庆市主要作家进行解析,从而肯定了王清学的才学小说,杨利民的生活戏剧,潘永翔的风景诗和张爱华的小女人散文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绩,并对他们进行了相应的风格定位。隋琳的文学批评有文本阅读和情感积淀的特征,这决定了她冷静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相结合的批评特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恶搞的典范文本<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例,从美学的角度切入,考辨"恶搞"的词源,分析其流行的原因,概括其美学特征,最后作出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旨在破除传统概念、观点等。用这一方法分析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西游记》,可以看出其中贯穿着较明显的解构痕迹。吴承恩以游戏笔法对神佛进行解构,消除了其身上的种种光环,体现出一种诙谐的智慧与幽默。同时,吴承恩的生平经历对这种思想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辛亥:摇晃的中国》以解构主义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别样的"辛亥革命,有助于人们了解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辛亥革命;反思百年沧桑,质疑辛亥革命的神圣与光荣,启迪了读者的思维;而关于如何真正实现辛亥革命的百年超越则是一个更为深刻和有意义的问题。毕竟,人类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20.
针对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调,德里达举起了捍卫马克思精神的大旗.他所高举的马克思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批判,更是一种给人以未来的"弥赛亚的召唤".正武这种批判精神,为其解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打下了链接的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