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曹平  杨先贵  辛阳  王公应 《分子催化》2011,25(6):520-526
用焙烧法制备了碳酸二甲酯(DMC)与乙酸苯酯(PA)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DPC)反应的正交晶系MoO3催化剂,并用N2吸附-脱附法(BET)、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手段,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逐渐减小,正交晶系MoO3的(11...  相似文献   

2.
甲基叔丁基醚裂解制备高纯度异丁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制备了一系列用于甲基叔丁基醚(MTBE)裂解制异丁烯反应的硅酸铝催化剂,评价了其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用X光衍射(XRD)、物理吸附、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等技术对催化剂结构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合适的助剂、适宜的温度下焙烧有助于MTBE裂解制异丁烯硅酸铝催化剂的性能改善和活性提高。在催化剂的物化性质中,与活性关系较密切的是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总酸量和B酸与L酸的比值。同时发现,一种添加助剂并经过特殊处理的催化剂WVI,在常压、WHSV为2 h-1条件下,反应温度从220 ℃提高到360 ℃,累计时间达3 840 h时,MTBE转化率可达99.9%,异丁烯选择性可维持在99%。  相似文献   

3.
双金属氰化物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备了基于钴氰化锌的双金属氰化物配合物(DMC)催化剂,并\r\n用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r\n的结构与组成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以及该催化体系催化环氧烷烃开环聚\r\n合的特点.结果表明,含ZnCl2和叔丁醇的非晶态DMC催化剂具有最高的\r\n催化活性.该催化体系使聚合物的分子量可控,不饱和度很低(<14μ\r\neq/g),逐步聚合所得到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较窄(Mn/Mw<1.4\r\n8).13CNMR分析结果表明,甲基氧丙环均聚物的链结构具有无规立构\r\n的特点,且链节分布几乎都为头-尾方式.IR分析结果表明,甲基氧丙\r\n环-环氧乙烷共聚物的链结构是无规分布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掺杂过渡金属盐(La、Ce、Zr、Mn)对亚铁锌双金属氰化物(DMC)固体酸催化剂合成生物柴油的影响,并采用XRD、FT-IR、ICP、BET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1%的镧、铈、锆、锰金属盐对催化剂的活性都有提高,其中,添加1%镧的DMC催化剂活性最高,在醇油摩尔比16∶1,反应温度160 ℃,催化剂加入量2%条件下,反应7 h,脂肪酸甲酯收率达到99.3%。过渡金属盐引入对催化剂的组成没有影响,但使得催化剂更加分散,颗粒粒径更小,比表面积变大,有利于催化剂和反应物的接触,从而提高了催化剂活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掺杂过渡金属盐(La、Ce、Zr、Mn)对亚铁锌双金属氰化物(DMC)固体酸催化剂合成生物柴油的影响,并采用XRD、FT-IR、ICP、BET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1%的镧、铈、锆、锰金属盐对催化剂的活性都有提高,其中,添加1%镧的DMC催化剂活性最高,在醇油摩尔比16∶1,反应温度160℃,催化剂加入量2%条件下,反应7h,脂肪酸甲酯收率达到99.3%.过渡金属盐引入对催化剂的组成没有影响,但使得催化剂更加分散,颗粒粒径更小,比表面积变大,有利于催化剂和反应物的接触,从而提高了催化剂活性.  相似文献   

6.
以水热处理的纳米HZSM-5为载体,通过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改性制备了一种具有较高脱硫活性和稳定性的EDTA-NiMo/HZSM-5催化剂,并用XRD、ICP、FT-IR、27Al MAS NMR、TG-DTA、Py-IR及NH3-TPD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EDTA与载体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相互作用减弱了金属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间的作用力,抑制非活性NiAl2O4、Al2(MoO4)3的形成,有利于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且添加的螯合剂与金属组分镍可以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在硫化过程中能改变催化剂的硫化顺序,促使有效脱硫活性中心的形成,提高了催化剂的脱硫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波辐射法制备出不同助剂含量的CuLi/AC(活性炭)催化剂, 考察了其在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使用X射线衍射、 扫描电子显微镜、 比表面积、 H2程序升温还原、 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CO程序升温脱附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 添加适量的Li有助于铜物种还原为低价态的Cu0, 形成颗粒尺寸更小、 分布更加均匀的铜纳米颗粒, 并高度分散在活性炭载体表面. 催化剂活性与表面单质铜的含量有关, 即Cu0是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物种, 并且Cu0的晶粒尺寸越小, 催化剂活性越好. 添加Li后增加了催化剂表面的CO弱吸附位, 有利于CO对Cu-OCH3的插入反应, 因此提高了催化活性. 随着Li含量的增加, DMC的时空收率逐渐升高, 当Li添加质量分数达到0.15%时, DMC的时空收率达到最高值540.6 mg·g-1·h-1, 甲醇转化率为4.5%, DMC选择性为81.4%.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由过渡金属助剂改性的Ca-Zr催化剂,对其低温下甲醇与碳酸丙烯酯(PC)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甲酯(DMC)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列过渡金属改性的Ca-Zr催化剂上DMC选择性的顺序依次为Co-Ca-Zr> Cu-Ca-Zr> Ca-Zr> Fe-Ca-Zr> Ni-Ca-Zr> Zn-Ca-Zr。其中,Co改性的Co-Ca-Zr催化剂在35℃、甲醇/PC物质的量比为15及催化剂用量为4%的条件下反应2 h,PC的转化率可达84.3%,DMC的选择性可达94.5%。结合XRD、FT-IR、XPS和CO2-TPD等表征结果发现,催化剂的碱性位强度增加可以提高PC的转化率,而总碱性位含量提高则降低DMC的选择性。Co改性的Ca-Zr催化剂具有最少的碱性位和最高的强碱性位站比,因而表现出较高的PC转化率和DMC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双金属氰化物(double mental cyanide,DMC)是一种用于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PO)共聚反应的催化剂。DMC催化剂是具有晶体结构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其催化活性与结晶度密切相关。加入配体、共配体能够破坏立方晶体结构、增加无定形态结构从而降低结晶度。研究证明,以叔丁醇为配体的DMC催化剂活性较高,但是对共配体的使用则鲜有报道。本研究使用不同共配体(Span80、Tween80、D400、D2000)对DMC催化剂改性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降低结晶度,提高催化剂活性;二是减小催化剂粒径。此外,利用PO与CO2的共聚反应对催化剂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使用D2000作为共配体改性后的DMC+D2000催化剂,催化活性为1547 g/gcat,聚合产物中碳酸酯单元占聚合部分的质量分数为25.3%,选择性为92.1%。  相似文献   

10.
针对催化剂活性组分脱落问题,采用载体预处理和添加硅溶胶的策略来强化活性组分负载,微波单模腔中催化燃烧甲苯以考察催化剂活性,并对牢固负载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研究表明,常温下采用10%盐酸溶液对蜂窝状堇青石(CH)载体预处理、硅溶胶添加量与载体吸水量比值为0.125条件下所制备的Cu-Mn-Ce(硅溶胶)/CH催化剂脱落率为0.0129%,明显低于Cu-Mn-Ce/CH催化剂的0.950%。Cu-Mn-Ce(硅溶胶)/CH催化剂具有更小的活性颗粒尺寸、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样的活性晶体,在甲苯进气浓度1000 mg/m3、进气量0.12 m3/h、微波功率200 W和床层温度350℃条件下,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燃烧效率和矿化率分别为98.5%和87.9%;连续实验43 h后,催化剂活性保持稳定且活性组分脱落率低(0.0328%)。硅溶胶的添加增强了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生成的硅氧烷化学键提高了活性组分的结合牢固度。  相似文献   

11.
A new kind of novel double-metal cyanide (DMC) complex catalyst was made and developed by reaction of an aqueous solution of zinc chloride and potassium hexacyanoferrate with complexing agents to form a precipitate of the DMC. For obtaining favorable catalyst activity, organic complexing agents such as t-butanol and polyols were employed. The complexing agent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catalyst structure, and was required for an active catalyst. Two kinds of polyether polyol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DMC catalysts. High-resolution 13C NMR and 1H NMR spectra were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sequence and stereoirregular structure of the polyether polyo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ad-tail addition and a random stereoirregular structure were dominant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polyether polyols which were made by DMC catalysts.  相似文献   

12.
Double metal cyanide (DMC) complexes based on Zn3[Fe(CN)6]2 were synthesized using different molar ratios of ZnCl2 to K3[Fe(CN)6] and special complexing agents. IR spectroscopy, electron spectroscopy for chemical analysis,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other analytical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se catalysts.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se DMC catalyst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 complexing agents as well as to the different molar ratios of ZnCl2 to K3[Fe(CN)6]. In additi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morphology and noncrystalline content of DMC catalysts. High-activity catalysts could be prepared by controlling the structure of DMC catalysts by incorporating complexing agents. The active species of DMC catalysts for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are Zn2+, [Fe(CN)6]3–, Cl, and the compound of their ligands.  相似文献   

13.
亚铁锌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固体催化剂催化合成生物柴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Fe(Ⅱ)-Zn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固体催化剂用于一步催化酯交换和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具有易分离、流程简单,不受水毒性影响的优点。将水溶性金属氰化络合物亚铁氰化钾和金属化合物氯化锌反应,并结合有机配体叔丁醇制备了基于亚铁氰化锌的双金属氰化物络合物(DMC)。并研究了DMC固体催化剂催化菜籽油合成生物柴油过程中,助络合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醇油摩尔比、反应时间、体系中水和脂肪酸含量等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甲酯产率最高可达98%。催化剂可循环使用,6次循环使用后回收率仍达93.45%,适宜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制备了具有不同铜/锌(氧化物质量比)的CuO-ZnO-Al2O3/HZSM-5复合型催化剂,考察了其对CO2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的催化性能,并采用H2-TPR、XRD、BET、IR及XPS等表征方法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中的铜/锌对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晶相结构以及还原难易程度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所制备的四种不同铜/锌的复合催化剂中,以Cu/Zn=1/2的催化剂反应性能最为理想,虽然它们的还原峰位置和比表面积相差不大,但在反映催化剂各组分间相互作用的IR谱图中则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别。XPS结果表明,活性组分铜以Cu+和Cu0两种形态存在,支持Cu+和Cu0共同组成合成甲醇活性中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Fe-Zn双金属氰化物催化环氧丙烷开环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Fe Zn双金属氰化物 (DMC)催化剂合成了数均分子量 30 0 0~ 12 0 0 0的聚氧化丙烯二元醇 .着重考察了聚合反应的温度、加料方式等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了Fe Zn双金属氰化物催化环氧丙烷开环聚合的反应特征 .实验发现 ,采用Fe ZnDMC催化剂 ,聚合物分子量可控 ;在较高温度下聚合所得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呈双峰形 ,显示反应体系中至少存在两类活性中心 ,这可能与催化剂中存在两种价态的络合物有关 ,当降低聚合温度时 ,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呈单峰形 ,可能是一类活性中心没有引发 ;实验中还发现单体分批加料时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较窄 ,而一步加料法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则很宽  相似文献   

16.
制备出了用于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的负载铜基催化剂CuO-La_2O_3/AC。考察了预处理的活性炭载体对反应性能的影响。采用XPS技术表征了催化剂的表面性质。结果表明,CuO-La2O3/AC催化剂具有催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活性:反应性能依赖于催化剂表面的CuO和Cu2O物种;用盐酸预处理的活性炭载体可明显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高温水蒸气处理对ZnHZSM-5活性中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X-射线衍射、能谱表面分析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研究了高温水蒸气处理对HZSM-5和ZnHZSM-5催化剂的影响,并以丙烷芳构化作为探针反应考查了催化活性中心的变化.高温水蒸气处理对分子筛的结晶度影响不大,但水蒸气处理使得分子筛骨架铝脱出,脱出的铝在表面富集,分子筛锌交换位的骨架铝脱出较难,脱铝导致分子筛的酸性减弱.高温水蒸气处理后的HZSM-5和ZnHZSM-5催化剂的丙烷反应活性都降低,在ZnHZSM-5上丙烯的选择性增加,反映了具有脱氢活性的锌的强L酸中心数目相对B酸中心减少较少,进一步说明了处于离子交换位的锌离子对骨架铝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敏  杨永  陈立班 《催化学报》2015,(8):1304-1311
首次在共沉淀过程中添加18-冠-6醚络合生成的钾离子得到了均一的高活性冠醚络合的锌-钴双金属催化剂,并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红外(TGA-IR)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了表征.元素分析发现K含量为1.2%. FTIR表明未加冠醚络合的双金属催化剂离心后上下部分呈现不同的络合状态,而冠醚络合的双金属催化剂仍保持均一. SEM表明冠醚络合的双金属催化剂为均一松散的结构.由于生成的钾离子被冠醚络合,不影响聚合反应效果. TGA-IR表明冠醚不仅络合K离子,还参与对金属活性中心的络合. XRD表明此催化剂具有低的结晶度.所制冠醚络合的锌-钴双金属催化剂能成功催化CO2与环氧丙烷共聚,其中CDMC3催化得到的共聚物碳酸酯含量为47.8%,副产物环状碳酸酯为1.5%,催化效率高达5122 g/g催化剂(32600 g/g Zn),明显优于不添加冠醚以同样工艺制备的DMC1(共聚物碳酸酯含量29.2%,副产物环状碳酸酯3.3%,催化效率4100 g/g催化剂(16300 g/g Zn).与不添加冠醚8次洗涤离心得到的DMC2相当(共聚物碳酸酯含量48.3%,副产物环状碳酸酯含量2.4%,催化效率5073 g/g催化剂(16400 g/g Zn)).基于此结果提出了两步的反应机理假设.  相似文献   

19.
Ni-Fe催化剂乙醇部分氧化制氢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Ni Fe催化剂对乙醇部分氧化制氢反应,系统地考察了不同O2/C2H5OH摩尔比及反应温度下催化剂的性能.发现Ni Fe催化剂对乙醇部分氧化制氢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其中组成为Ni50Fe50催化剂最好,最佳的反应条件是O2/C2H5OH=1.0,T=573 K.XRD谱图表明催化剂主要由尖晶石结构的铁酸盐和FeNi3合金相组成. XPS结果说明,催化剂体相以还原态FeNi3合金相为主,表面以氧化态的铁酸盐为主.稳定性考察的结果表明,催化剂经40 h反应后,对氢的选择性明显下降,此时对应的FeNi3物相衍射峰强度也明显降低,表明催化剂对H2选择性的下降与FeNi3物相的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