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三氯化硼和甲基氢二氯硅烷为原料,采用共氨解的方式合成了聚硼硅氮烷前驱体,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式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光电子能谱、网络矢量分析仪等仪器对前驱体及其热解产物进行了表征。前驱体在1000 oC、氮气气氛下热解的陶瓷产率为71.1 %。在氨气气氛下热解可以有效降低热解产物中的碳含量,聚硼硅氮烷在900 oC氨气气氛下热解产物的碳含量低于1 %,并且该热解产物具有高的结晶温度、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和介电性能,有望用于耐高温陶瓷基透波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2.
新型SiBNC陶瓷先驱体——聚硼硅氮烷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甲基氢二氯硅烷、三氯化硼、六甲基二硅氮烷为起始原料, 采用共缩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可溶可熔的SiBNC陶瓷先驱体--聚硼硅氮烷(PBSZ). 该法合成工艺简单, 且合成收率约为91% (w%). 采用元素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动态热机械分析、热重分析等对PBSZ的组成、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先驱体的主要骨架为-Si-N-B-, 其中, B, N以硼氮六环形式存在, 而C则以Si-CH3形式存在. 该先驱体熔点为69 ℃, 数均分子量为10802, 分子量分散系数为1.50. 此外, 所合成的先驱体具有优良的成型性, 在80 ℃的N2气氛中可纺丝得到15~20 μm的有机纤维, 1000 ℃时相应陶瓷产率约为63% (w%). 相似文献
3.
4.
以六甲基二硅氮烷(MMN)、四甲基二乙烯基二硅氮烷(MMNVi)和四甲基二硅氮烷(MMNH) 3种不同结构的二硅氮烷为胺源,通过与氯硅烷和三氯化硼反应,制备出具有不同封端结构的聚硼硅氮烷.其中,以MMN、MMNVi为胺源可获得液态产物;以MMNH为胺源时,因合成过程中发生活性基团间的过度交联导致产物凝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红外光谱仪对液态前驱体聚合物及其热解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一锅法”制备的液态聚硼硅氮烷主链具有较多的支化和环状结构,随着封端结构中乙烯基含量的增加,所得前驱体的固化温度降低,固化反应活化能降低.与以MMN为胺源和封端剂合成的聚硼硅氮烷相比,以MMNVi为胺源所得前驱体固化前后陶瓷产率分别提高了14.9%及8.1%.并且,通过改变胺源的种类和比例可以调节热解产物的元素组成,合成的液态前驱体聚合物热解所得SiBCN陶瓷结晶温度高于1700℃. 相似文献
5.
以三氯化硼、六甲基二硅氮烷为起始原料, 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一种新型含硅氮化硼陶瓷纤维先驱体——含硅聚硼氮烷. 该法合成工艺简单, 且合成收率约为87%(质量分数). 采用元素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热机械分析、动态流变分析等对含硅聚硼氮烷的组成、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N—B为含硅聚硼氮烷先驱体的骨架结构, 其中, B, N主要以硼氮六环形式存在, 而Si则以Si—CH3, Si—N形式存在. 该先驱体软化点为110 ℃, 具有优良的成型性, 在190 ℃的N2气氛中可纺丝得到20~25 μm的有机纤维. 相似文献
6.
7.
氮化硅陶瓷前驱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聚硅氮烷可用作高温裂解法制备氮化硅陶瓷的前驱体。本文概括了近年来聚硅氮烷前驱体的研究及发展状况,总结了聚氮烷前驱体在合成,应用用以及裂解转化为陶瓷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先驱体转化法作为制备SiBCN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重要途径,具有成型温度低、产物结构和组成可控等优点.设计合成合适的聚合物先驱体是提高陶瓷产率和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采用三氯环硼氮烷(TCB)与乙炔基氯化镁进行反应,合成了乙炔基环硼氮烷,进而与二氯硅烷和二氯甲基乙烯基硅烷进行共氨解反应,制备了聚硼硅氮烷先驱体(PBSZ)并进行了高温裂解.采用综合热分析(TG-DSG)对其陶瓷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XRD和SEM对陶瓷化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PBSZ在室温下是液态,易溶于二氯甲烷和氯仿等溶剂,可加工性优良.基于PBSZ先驱体的SiBCN陶瓷产率超过80%;陶瓷化产物在1400℃以下为无定形状态,在1500℃可形成由α-Si3N4,β-Si3N4,h-BN和SiO2晶体结构组成的陶瓷;陶瓷产物表面致密平整且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氧化性能,表明聚硼硅氮烷(PBSZ)有望成为高陶瓷产率和高性能陶瓷的重要先驱体. 相似文献
9.
以二氯甲基硅烷、三氯化硼、六甲基二硅氮烷为起始原料,采用缩聚法合成了一种新型SiBNC陶瓷先驱体-聚硼硅氮烷(PBSZ)。通过调节原料二氯甲基硅烷的用量可获得不同软化点的先驱体。通过改进的毛细管流变仪,首次对熔融纺丝状态时聚硼硅氮烷(PBSZ)的流变特性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PBSZ熔融纺丝时,剪切速率在10~110s-1时,为切力变稀流体。非牛顿指数为0.83~0.90,粘流活化能约为142KJ/mol,表观粘度440~2460Pa·s,PBSZ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聚碳硅烷小,可纺温区较宽。PBSZ纺丝性能良好,纤维连续无断头长度﹥1600m,纤维直径﹤20μm。 相似文献
10.
甲胺/二甲胺共取代合成氮化硼先驱体聚硼氮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三氯环硼氮烷(TCB)与甲胺/二甲胺进行共胺解取代反应, 首先制得了不同胺基的取代单体, 经过进一步热聚合反应合成了聚硼氮烷先驱体. 通过对不同单体的聚合产物组成与结构分析, 探讨了不同取代基对热聚合反应及产物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 当控制甲胺/二甲胺摩尔比为1∶2, 聚合温度180 ℃, 获得的聚硼氮烷数均分子量为7603, 分子量分散系数为1.80, 熔点为83 ℃, 组成为BC0.76N1.39H2.5, 该聚合物具有近似线性分子结构, 表现出优良的可纺性, 可制得平均直径10~15 μm的先驱体纤维, 为制备氮化硼纤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Dr. Shashank Mishra Prof. Stéphane Daniele 《Chemistry (Weinheim an der Bergstrasse, Germany)》2020,26(42):9292-9303
The ‘bottom-up’ synthesis of inorganic nanomaterials with precision at the atomic/molecular level offers many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sig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nanomaterial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Molecular engineering during soft chemical processing for the synthesis of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enables the desired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precursors, such as solubility or volatility, clean decomposition, control of stoichiometry for multimetallic species to name a few, and leads to easy control of uniform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stoichiometry…. This Minireview illustrates som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molecular engineering in light of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from the molecular synthesis of nanomaterials involving non-silicon metal alkoxide systems for high-tech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导电高聚物的分子设计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综述了导电高聚物分子设计的一些实验事实和必需考虑的因素。文章涉及的内容有分子性质与固体性质,共轭长度和链的取向与高电导的关系,对离子和离子交换,材料设计——溶解性、加工性和分子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6.
非氧化物陶瓷以优异的综合性能,在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制备出适于烧结的非氧化物陶瓷超细粉体,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非氧化物陶瓷超细粉的研究进展,其中涉及机械粉碎法、金属元素反应法、金属氧化物碳热还原(氮化)法、聚合物热解法、气相化学反应法及溶剂热合成法等,并对金属氧化物碳热还原(氮化)法的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18.
Aleksandra Skocze Dawid Frckowiak Robert E. Przekop Miosz Frydrych Magorzata Kasperkowiak Piotr Jele Maciej Sitarz Bogdan Marciniec 《Molecules (Basel, Switzerland)》2022,27(4)
Compounds of the silsesquioxane type are attractive material precursors. High molecular weights and well-defined structures predestine them to create ceramics with a controlled composition at the molecular level. New molecular precursors of ceramic materials with the ratio of Si:Ge = 7:1 atoms were obtained. The influence of organic substituents on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processes of germasilsesquioxanes was investigated. Some of the structures obtained a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non-volatile residue after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proces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ermanium atom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silsesquioxane molecular cage reduces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obtained structur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