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德华分子势能函数的研究在原子分子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文应用Gaussian92计算程序,计算了HeF,HeCl和HeI三个范德华分子的势能函数值,并通过最小二乘的方法拟合出了它们的解析势能函数  相似文献   

2.
采用Tang-Toennies势模型,通过坐标变换,得到了氦原子与氢分子的非对称同位素替代体系HD,HT,DT在质心坐标系中的势能函数,在此基础上计算了He-HD,HT,DT碰的角分布。  相似文献   

3.
利用Guassian94程序和QCISD/6-311++G方法得到He-HF和He-FH两种线性平衡结构,计算出了这两种弱结合分子的结构参数、离解能和二阶力常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多体项展式方法民出He-HF(X^1Σ^+)体系的分析势能函数,得到的势能面准确地再现了He-HF和He-FH两种线性结构。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子轨道展开方法对B^3+离子和He原子的碰势能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验值做了比较,在确认所使用的参数完全准确可靠的情况下,利用量子力学方程和碰撞参数方法完成了碰撞过程中电子捕获几率的理论计算。  相似文献   

5.
本文进一步发展了由我们提出的一种新的方法来计算离子-原子,离子-离子碰撞中1s-ns电子俘获截面。在该方法中,我们用联合原子模型描述初态电子的导曲波函数及用氢原子模型的描述末态电子的波函数,在小几率及峰点近似条件下,其散射振幅为一简单的解析形式。在10-200keV能量范围,我们用此方法计算了P+He碰撞中电子俘获到4s态的截面。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在30-200keV能量很好地一致。特别是我们的结  相似文献   

6.
采用通道耦合(CCQT)方法,并根据文献〔1〕提出的电子瞬时配对的平均效果形成未饱和共价键的物理模型来划分通道,分别对H2^-和He2^+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较准确的基态能量和与实验相吻合的平衡距离,给出了H^-与H及He^+与He相互作用势能曲线。文内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好的物理模型结合好的方法能使较为复杂的问题得到大大简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组态相互作用理论研究He原子的非谐振光致电离。本文详细分析双重激发自电离态,考察第一电离阈值附近的非谐振谱,计算非谐振区的e-He^+,^1^,^3P散射位相移动及来自lsns^1^,^3S的光致电离截面。本文计算结果与实验观测值及现有的理论结果相比较,相当符合。  相似文献   

8.
用含时黄金规则波包法计算了HeIClvan der Waals络合物分子的振动了解寿命和离解碎片ICl的终转动态分布。并与实验和其他理论计算帮了比较。波包计算所用的总传播时间实际上是解离碎片在振动退激发绝热势能面上的滞留时间。终态相互作用对终转动态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并预言了HeICl终转动态分布对振动态的依赖。  相似文献   

9.
采用从头计算的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方法和含扩散基的3个基组aug-cc-PVXZ(X=D,T,Q)计算了SO和ClO分子及其分子离子的势能曲线,确定了平衡几何结构、离解能,并采用Feller拟合递推方法得到了基函数为无穷大计算水平值.确定了SO-,ClO ,ClO-分子离子的基态.通过Murrell-Sorbie势能函数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解析势能函数.基于所得的势能函数,通过解核运动的薛定谔方程得到振动能级,精确计算了相应的光谱常数,并与现有的理论值和实验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Ar—HF体系的结构,性质和分析势能函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Gaussian92程序和CID/6—311G*方法优化得到ArHF和ArFH两种线性平衡结构,计算出了这两种弱结合分子的结构参数和离解能,并使用该程序和MP2/6—311G*方法计算得到它们的力常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多体项展式方法导出ArHF(X1Σ+)体系的分析势能函数,得到的势能面正确地再现了ArHF和ArFH两种线性结构,预测出ArHF有Cs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11.
用能量一致相对论有效核芯势和含极化函数4f2g和弥散函数1s1p1d的价基组, 在各种计算水平上计算了LaF分子结构、振动频率和离解能. 根据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原理导出LaF分子基态可能的电子状态和离解极限, 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计算了基态X1Σ+势能曲线, 拟合得到了Murrell-Sorbie解析势能函数及其在平衡位置附近的Dunham展开式, 由此计算的振转常数和实验光谱数据完全吻合. 得到的解析势能函数可用于计算振转光谱精细跃迁结构和原子分子碰撞反应动力学过程, 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原子分子群表示方法,首先确定NaLi分子的电子基态(X1∑ ).然后选用6-311 G(3df,2pd)基组优化计算得到NaLi分子基态(X1∑ )的平衡结构和离解能,采用电子相关QCISD(T)方法结合6-311 G(3df,2pd)基组对NaLi分子基态进行单点能扫描计算.最后用单点扫描计算值结合优化计算所得参数去拟合Murrell-Sorbie函数,得到了NaLi分子基态的势能函数.用该势能函数计算的光谱常数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表明拟合确定的势能函数能精确地描述基态NaLi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相似文献   

13.
CuX(X=Al, Ga, In)分子的势能函数与稳定性的密度泛函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原理导出了CuX(X=Al,Ga,In) 分子基态电子状态及其离解极限,并在B3LYP/LANL2DZ水平上计算了平衡几何、振动频率和解离能.利用Murrell-Sorbie 函数拟合出了解析势能函数,并计算出光谱参数和力常数.计算结果表明该分子体系是稳定存在的,其稳定性排序为 CuAl>CuGa>CuIn.  相似文献   

14.
利用InfiniteOrderSuddenApproximation(IOS)[1]计算了He、Ne、Ar与N2分子碰撞的总微分散射截面、弹性微分散射截面和积分散射截面。当入射能量E=0.0273eV时,计算He-N2的碰撞总微分散射截面结果与CloseCoupling(CC)[2]计算结果符合很好,说明IOS对所研究的He、Ne、Ar-N2碰撞体系是一种简捷可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钱琪  杨传路  高峰  张晓燕 《物理学报》2007,56(8):4420-4427
采用从头计算的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方法和含扩散基的3个基组aug-cc-PVXZ (X=D,T,Q) 计算了SO和ClO分子及其分子离子的势能曲线,确定了平衡几何结构、离解能,并采用Feller拟合递推方法得到了基函数为无穷大计算水平值. 确定了SO,ClO+,ClO-分子离子的基态. 通过Murrell-Sorbie势能函数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解析势能函数. 基于所得的势能函数,通过解核运动的薛定谔方程得到振 关键词: 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 势能曲线 解析势能函数 光谱常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量子力学从头算方法,运用电相关单双耦合CCSD(T)/6-311 G(3df,2pd)和QCISD(T)/6-311 G(3df,2pd)研究了PH、PD分子基态的结构与势能函数,计算出了这些分子的光谱数据(ωe、ωeχe、Be、αe、De),结果与实验光谱数据吻合较好.这表明上述分子基态的势能函数可用经修正的Murrell-Sorbie c6函数来表示.  相似文献   

17.
应用原子分析反应静力学原理导出LaH分子的电子状态和可能的离解极限,考虑相对论紧致有效势PCEP(Relativistic Compact Effective Potential)近似下,用QCISD方法计算了LaH分子基态X^1Σ^+的平衡几何Re和离解能De为2.125A和2.623eV,并在计算出来的一系列背地里点势能基础上,用正规方程组拟合Murrell-Sorbie(M-S)势能函数,得  相似文献   

18.
LaCl分子结构与基态X 1Σ+势能函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能量一致相对论有效核芯势和参阅文献基础上添加极化函数4f2g的价基组,在密度泛函理论(DFT)、多体微扰MPn和组态相关理论QCISD水平上计算了LaCl分子结构、离解能和振动频率.根据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原理,导出LaCl分子基态可能的电子状态和离解极限,用DFT中的B3LYP方法计算了基态X 1Σ+势能曲线,拟合得到了Murrell-Sorbie解析势能函数及其在平衡位置附近的Dunham展开式,由此计算的振转常数与实验光谱数据完全符合.得到的解析势能函数可用于计算振转光谱精细跃迁结构和原子分子碰撞反应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CH,NH和OH自由基基态与低激发态分子结构与势能函数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权  朱正和 《物理学报》2006,55(1):102-106
用电子相关耦合簇方法CCSD(T)和aug-cc-pVTZ基函数计算研究了CH, NH和OH自由基分子基态与低激发态的结构与势能函数,导出了分子的光谱数据.结果表明,CH, NH和OH自由基分子基态分别为X2Π,X3Σ和X2Π,基态与低激发态的势能函数均可用Murrell-Sorbie function来表达.CH自由基分子低激发态a4Σ6Σ的绝热 关键词: 电子相关耦合方法 势能函数 结构 自由基  相似文献   

20.
阎守胜 《物理》1997,26(3):130-134
美国Cornell大学的DavidM.Lee教授,Stanford大学的DouglasD.Osheroff教授和Cornell大学的RobertC.Richardson教授由于1971年发现^3He超流相而荣获1996年诺贝尔物理奖,文章介绍了该发现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